“数字艺术潮,尊享在平安”
“江南有名家”系列数版通联动至正文化数字化再现名画风采!赵孟頫 管道昇《鸥波亭图》39.9元/份现已上线!
<敬请关注公众号参与惊喜活动!><精美权益礼包等你来!>公元1276年,新年刚过,南宋朝廷都城临安被元军攻占,南宋恭帝被俘虏。昔日煌煌大宋,至此大势已去。乱世动荡,到处都是逃命的贵族、流亡的难民,以及奉承新贵一朝得势的投机派。在战乱的中心——淮南真州,一个出身赵姓宗室的年轻官吏黯然辞官返乡。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国破家亡之后,他却因文学、艺术、宗教与家国的变迁相互作用,被裹挟着在时代的巨大洪流中浮沉。他就是赵孟頫。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又名“松雪道人”。年少隐居山林,中年怀才不遇,终生非议不断。一生坎坷,却开创出“书画同源”理论。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等,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赵孟頫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无数旷世名作更是千古流传。他才艺绝世,丹青艺术被称为"元人冠冕",书法世称“赵体”,作品传世不多,至今仍是收藏界的珍品。其诗词文赋诸体皆妙,开创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影响了一个时代,也圆满了一段历史。赵孟頫的绘画风格以质朴自然见长,兼有诗、书、印之美,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一幅幅蕴含着诗文意境的恬淡山水。他作画不刻意追求对物相的精致表现,摒弃南宋以来宫廷画院琐细浓艳的颓靡之风,引晋唐为法鉴,将高逸的士大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赵孟頫画作中蕴含的文人风骨和修养,得益于他深厚的家学。赵氏一门人才辈出,其子赵雍、外孙王蒙都在元代画史上有佳作留存。在他兼修并蓄的艺术人生中,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人物——他的妻子——著名的“墨竹圣手”管道昇。管道昇(1262年—1319年),字仲姬,一字瑶姬,幼习书画,笃信佛法。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尤擅画墨竹梅兰。赵孟頫妻,封吴兴郡夫人、魏国夫人。管道昇以书画双绝而闻名,年轻时就是吴兴有名的才女,仰慕者众多。她的墨竹端正文雅,书法灵动流畅,引来赞誉一片,也引来了那个在古寺墙壁上留下《修竹赋》的知心人。“猗猗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操挺特以高世,姿潇洒以拔俗。”赵孟頫37岁时在吴兴一所山寺中,偶见管道昇所绘墨竹,感动万分,当即提笔写就长赋,应和佳人。良缘自此始,一生相携行。才子佳人,以文相会,以才相知,自古以来都是经典的戏文佳话。竹子成就了赵孟頫与管道昇之间的情谊,也成为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引路者”。这对诗、书、画三绝的夫妻,各有千秋又相得益彰、在创作上珠联壁合,在此后的人生中相互学习、相敬如宾。现藏于至正艺术博物馆的《鸥波亭图》,由赵孟頫与管道昇夫妇合绘于盛年,是两人书画合作珍贵艺术成果。这一集山水、人物、竹石、界画于一堂的高头大轴,是文人画风格的代表作,堪称罕见的珍品。
元成宗大德八年甲辰(1304年)三月,赵孟頫正在江浙等处儒学提案举仕上,与黄溍等人于西湖泛舟痛饮,思及家乡吴兴(今浙江湖州)宅园,随绘《鸥波亭图》,四月十五日,管道昇为《鸥波亭图》补竹。赵孟頫题于左上角:鸥波亭图,大德八年春三月作,子昂。钤“赵氏子昂 ”印管道昇题于左下角:甲辰四月既望,管仲姬写竹。钤“魏国夫人赵管”印此时的赵孟頫年51岁,其本色风格已经成熟,达到出神入化之境。且时任儒学提举,属管理文教的闲散官职,有较多的时间醉心书画艺术创作,所作多属精品,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期。《鸥波亭图》乃夫妇二人带着浓郁的乡情和真挚的眷情描绘的吴兴故园鸥波亭的景致风光。这幅作品并非同时完成,而是夫妇二人按实景布写,分头动笔,完成时间相隔近一月!因故园之景早已了然于心,又默契十足,画面与景物自然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其中所绘山水、人物、树石、亭台等,均展现出飘逸、洒脱而又扎实、质朴的绘画技艺,可见赵孟頫兼善各科,均达精妙的笔力。图中的山水,下部坡石多用弧线勾皴,是变化了李成、郭熙卷云皴;上部的临水坡陀,又类似董源、巨然的披麻皴,足见赵孟頫兼学又巧妙结合的技法。亭畔的柏树,主干用繁线勾皴,丛叶运细笔密点,从细节处恰当地表现了老干新叶的形质;亭上两位文士线条运流畅的兰叶描,多取法李公麟,气宇轩昂,在柏树与竹叶的映衬下颇显潇洒。细看亭下土坡抬土植树的仆从,他以唐人的铁线描、琴弦描和李公麟的兰叶描、行云流水描表现人物的质感,还汲取了他从前所不屑一顾的南宋院体折芦描和撅头描,真实地表现了身穿粗布衣服的仆从质朴的形态。而管夫人则在楼台之外,用淡墨双勾笔法细细勾勒出一丛丛错落有致,风雅温文的修竹,与丈夫的笔法呼应,相得益彰,再现吴兴生机勃发的春日景象。画面中展现了好几组丛竹,有的装筐移来、有的正在栽植,有的已然挺立,有的已高入云端——这些都是管道昇在第二个月补上去的!管道昇画竹的技艺十分全面:有墨竹、色竹、丛竹之分,还有双勾竹,在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记载。然而其存世的竹画颇少,因此《鸥波亭图》中管道昇所绘双勾丛竹,就显得分外珍贵。《鸥波亭图》画中寓诗,诗中含情,流露出赵孟頫作为书法大家潇洒、端庄、雅致的用笔风度,真正达到了书画合一、以艺修文的境界。以赵孟頫为首的文人画家,在元朝这个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守住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文化脉络传承,且更上一层,开创新的艺术潮流,并为促进之后汉蒙文化融合与交流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鸥波亭图》作为赵孟頫、管道昇这对艺文仙眷的联袂力作,是文人风骨的结晶,也是那个远去时代的唯一见证,值得被细细研读,永久珍存。
画中的钤印,最早是钤于本幅上方正中的“晋府书画之印”——明初晋王朱棡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高皇后所生,封晋恭王。他酷爱书画,此画轴为明太祖赐其多幅藏明内府的前贤书画之一。“陈氏家藏”、“审定真迹”是明末清初陈定鉴藏印,他字以御,为明崇祯至康熙初收藏家。左裱边有“毕泷审定、“竹痴秘玩”二印,为清中期著名收藏家畢泷,字涧飞,号竹痴,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工书画,富收藏,不惜重价购藏,故多宋、元、明人珍品。左裱边另有“清宴堂”和“至宝”二印,作者待查。《鸥波亭图》有幸得以完整保存,是经明代皇室晋王府朱棡(朱元璋三子),明末王世贞,王世懋兄弟,青初韩逢禧,后经陈定,毕泷珍收藏,最后江南大收藏家邵松年秘藏。最早为明末清初的韩逢禧左裱边题跋(左)钤印“朝延氏”、“日华堂印”。右裱边另有当代杨新题跋:“性命可轻,此宝难得!”出处(右)钤印“楊新”、“半聋人”此画流传有序,民国19年曾公开发表轰动一时,后来战乱四起,此图流失民间,历经沧桑后经某藏家发现,重金购入。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先生鉴定为真迹,认为“性命可轻,此宝难得”,使此国宝重放光彩。真迹现藏于深圳至正艺术博物馆。数版通联动至正文化以数字艺术再现名作风采!现已上线!赏传世珍品,藏名家杰作购藏即可参与十二月权益礼包活动!详情请见下方海报 ▼更多惊喜敬请期待下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