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陈设计:红色主题展陈有哪些打造方式
红色主题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国家建设与统一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或者纪念个人卓越贡献而打造的展陈空间。为了让红色展陈带来更好的叙事与观感体验,展陈需要运用各种空间形式去营造壮美的纪念性空间状态,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从更高的精神层面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程,缅怀革命历史人物,以此传递红色主题博物馆的内容。
那么,红色主题展陈有哪些营造方式呢?当下红色博物馆空间纪念性的营造方法分为四大类:“大”“多”“空”与“空间秩序”。
(一)大——这里的“大”是指体积、面积等的物理数据。当人们面对一个巨大的有机形态,比如高山——即使它的体积庞大,仍在有机形态所形成的自然力量范围内。反之,如果一个原型几何形态以一种超越认知的尺度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就会产生一种不适感,这种感受会促使人们思考它的成因,因为自然界极少出现巨大的原型几何形态,这类形态多来自人们有意识的营建。当这些形态呈现出文字或者视觉符号引导人们进行了解与深入解读时,这种陌生的不适感就会转变为可被理解的敬畏感。

(二)多——意为数量大,意思是说通过相似或同一类型事物的叠加累积来营造空间的纪念性。当小而单一的事物反复出现且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即使它们的单体很微小,庞大的数量仍能够引发观众情绪的变化。因此红色主题博物馆常常通过罗列大量同类器物、人物、事件,不断强化观展体验,设计师可以通过“多”的视觉冲击力巧妙地引导参观者的思想和情绪,将视觉冲击转化为纪念意义,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并最终了解展览主题。

(三)空——指精神层面留白,“空”是当人身处海洋、沙漠此类浩瀚无边的空间时,因空间元素单一,自然形成对浩瀚寰宇的敬畏感。将这种留白引入到红色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之后,“空”的纪念性能够让参观者在进入密集、紧凑的历史陈列叙事前,让大脑放空,让心情舒缓,给参观者留下一个静谧的思考空间。如同著名建筑评论家顾孟潮先生在《纪念性建筑》一文中提出的“直觉经验先验移情”一样,使事件、空间和情绪三方面有机地融合起来,达到纪念的目的。

(四)空间秩序——指逐层递进的空间叙事设计,为了渲染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设计师常用轴线塑造空间秩序,从而塑造展陈空间的秩序感、庄重感。通过线性秩序,有条理地进行空间组合、逐层递进,营造出恢宏庄严的空间纪念性。另外,空间秩序也指具有一定逻辑的空间排布顺序,例如,圆形布局在营造空间氛围上也有着明显的优势,其空间具有向心性,在视觉上能产生统一的中心点,使参观者能够迅速聚焦到这个点,形成中间实两边虚、逐层递进的空间轴线结构,从而深化主题,达到沉浸式展陈的效果。

本文从四个理论层面,讲述了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展馆空间设计的营造方法。设计者可以利用特定的红色主题,结合场地环境以及运用上文提到的方法,进行红色主题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