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展日记丨徐冰篇
《徐冰的语言》这个展,朋友圈里看见了四五次,我也想去了四五次。但始终没有合适的朋友一起,也始终没有一定要去的原因。直到11月13日那天,我发现这个展是最后一天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想错过它。
一楼展区,徐冰比较有名的几件作品都在里面,《天书》《地书》《英文方块字》等等。
有个小细节记忆深刻,浦东美术馆里的讲解员介绍,《地书》的来源是绿箭口香糖上的三个符号,示意顾客把口香糖吃完后扔进垃圾桶。图像符号也可以组成语言,徐冰正是因为这个灵感做出了《地书》。

在《天书》和《地书》面前,其实感受到的是一个和作品无关的词:安稳。他们是麻烦的艺术品,一个字一个字的累积,一个图像一个图像的组合,然后呈现出一个整体来。

我记得有个徐冰的采访片段,他说造《天书》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那些字没什么具体的含义,但是他花的时间越多,造的字越多,就会越多人去相信这里面一定有什么意思。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陷入《天书》的逻辑陷阱里,但我想不日不月的制造“天书”的过程应当有一种安稳的幸福:今天我有字要造。
三楼展区有些和烟草相关的内容,那件香烟虎皮地毯《荣华富贵》,看起来真的质感不错,让我有想抚摸的冲动。可惜了,艺术馆里的展品都是不允许抚摸的“假老虎”,看过便看过了。

“凤凰”作品,我走了两遍。第一遍只是留意到这是一个工业废品做成的展品,第二遍经过了展台,用十几页纸展示了作品的制作过程,开始觉得“凤凰”变得有点意思了。
“凤凰”的头,是一个吊机的抓手做的;一个原定放置展品的空间,拒收了这个“破烂”装置;参与这个作品的工人,用轮胎做了可以休息的椅子。一点点丰满的细节,讲好了这个叫“凤凰”的故事。

最后去看了《引力剧场》这个新作,一共1600个英文方块字,通过透视的方式被悬挂在装置上。整个作品玄关在美术馆中央,游客可以在一至四层分别看到这个作品的部分。
当观众处在作品中间时,便其实无法阅读整个作品。就像人生的每一天一样,你无法完整的阅读,而只能感受其中一瞬。
只有在距离作品无限高、无限远的时候,你才能挣脱引力看见这件作品完整的模样。在浦东美术馆内,你可以幸运的在四楼看清。而人生的更多时刻,我们站在一至三楼里踮脚眺望。

我随后想了一个问题,《引力剧场》上印的1600字重要吗?如果它不是徐冰的作品,任何人可以印刷1600字在这个空间里,他们会印刷什么呢?可以是《围城》,可以是《活着》,可以是《半生缘》,各有各的印法,也各有各的答案。
最后我在《引力剧场》的底楼,拍了张和自己的照片。脚底下,是那块巨大的玻璃,告诉我们靠近无限高、无限远的可能性。

希望所有艺术展都能保持鲜活,也希望所有人生都能寻得安稳的《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