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科学论坛
撰文丨刘娜娜
编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人类历史走出困顿,皆始于科学之光的指引。“从0到1”的创新精神则是科学之光燃起的第一簇火花。
科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错觉和失败的历史,是伟大的顽愚者以笨拙和低效能进行工作的历史。
尊重科学,向往科学,是人类不断进步发展的根本。
基于这样的前提,各互联网大厂纷纷出资出力,推动和支持科学创新项目,力求科学精神能深入大众和各个领域。

颜宁
首次出席大型科技论坛
在各个大厂里,腾讯的科技含金量极高,今年尤其突出。11月,接连几场世界级高规格的科技论坛和颁奖典礼,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腾讯在科学技术上的执着与专注,或许这也体现了腾讯CEO马化腾不计一切代价投入科技创新的态度。
11月6日,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年的腾讯WE大会由于疫情原因在线上进行。这个以基础科学为核心的大会,除了烧脑,还让大众看到企业推动科学发展、普及背后蕴藏的更多秘密。
十年前,在首届WE大会上,腾讯公司的CEO马化腾说,希望助力基础科学普及,也给大会定下了一个基调——“不谈商业,只谈科技与未来”。这种不计一切回报的态度,对基础科学研究而言,称其为生命线也不为过。今年的WE大会,小马哥在朋友圈转发了腾讯WE大会的直播,这个行为再次证明WE大会是马化腾每年都会关注的重点项目之一,且是他个人情怀的体现。
WE大会一向是科学爱好者们的PARTY,邀请顶级科学家是腾讯WE大会的看点之一,毕竟,在2017年的WE大会上,宇宙科学家霍金介绍了他正在进行的长期研发计划——“突破摄星”。今年则邀请到了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奋斗者”号总设计师”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们。

WE大会才结束不久,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又紧随其后。11月27日,“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全球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全球著名植物生物学家朱健康、全球著名细胞生物学家于洪涛等多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与获得“科学探索奖”的青年科学家线上畅聊科学领域前沿话题。
这次论坛是国内目前科学界阵容最强大、领域跨越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平台之一。
在“学术演讲”环节上,六位来自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结构生物学、复杂科学研究、分子细胞科学、信息电子等领域,具有重要建树的科学家,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正在探索的最前沿技术,并且相互讨论,碰撞跨界研究火花。正如科学家所说的那样,生物科学就是“于微纳处天地宽”。
受到大家关注的是刚刚从美国回来的颜宁,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广受关注的科学家颜宁宣布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未来将全职在深圳参与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创建工作。这个消息引发全网关注。
此次,颜宁出现在“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现场进行分享,是她回国后首次公开演讲。通过阐释AI在结构生物学中的未达之地,为人们理解AI for Science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也是颜宁教授回国后首次在公开场合作学术报告。
颜宁说,在每一个人体内,电信号作用无处不在。“我现在能说话,大家能看到,我能听到我的声音,能作出反应,都是有赖于电信号的传递和控制,电信号对于多细胞生物尤为重要”。人体内有九大类纳体钠离子通道,都是用来产生和传播动作电位,它们组织分布的特异性不一样。她当天的演讲主要关于电压能控钠离子和钙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生理、病理和药理的一些探索。她表示,这是她所在实验室过去十几年一直专注的一个研究领域。

“AlphaFold2”面世后,业内曾有一个说法,这些人工智能系统的问世会让结构生物学家面临“失业”困境。颜宁在论坛上回应了相关问题。“我第一反应是拥抱”,颜宁说,“有了这种计算后,我们第一反应当然是要用它,但是当我通过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去把它的结构拿出来时候,不得不说我立马从AI的这个‘迷妹’‘粉转黑’”。
颜宁在演讲中表示,今天的AI对于预测新的构象目前无能为力,对于研究药物小分子的相互作用无能为力。“蛋白质是20个氨基酸(构成),它的序列与结构是个非常好的对应关系,但我们到了小分子,它是一个无穷的化学世界,所以想要去计算它,难度就大得很。”她提醒说,大家用AlphaFold预测时要谨慎,因为对比发现预测出来的结构与真正的实验数据有差距,这种差距对于制药来说可以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颜宁在演讲时表示,“AI现在还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希望有更大的数据库,有更强的算力,并且最重要的是有更新的算法,真的能让AI变成我们结构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另外,她也表示深圳医学科学院很快就会问世。
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
预示未来科学新趋势
为了试图勾勒出未来三至五年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的发展图景,200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依据自己的一线工作和科学洞察,提名并投票选出十个关键词并在论坛上正式发布。它们分别是:高能宇宙线起源、室温超导、新材料创制、新型RNA、类脑智能和脑机接口、面向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后摩尔时代的集成电路、超高比能拿全储能、仿生材料与器件、复杂系统与高阶网络。

因为非编码RNA被称为人类基因中的“暗物质”,它从DNA转录而来,但不表达为蛋白质,长久以来一直用途成迷。这些“暗物质”到底有什么用?能够为我们对抗疾病提供哪些全新的手段?

在论坛上,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以《新型RNA的发现与功能探索》为题,为大家解释了非编码RNA的秘密。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复杂系统研究,史蒂芬•霍金也曾说过,“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2021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吕琳媛正从事复杂系统研究,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杂系统研究的“前世今生”:在秩序与混沌边缘,复杂科学如何在诸如人脑、生态、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中寻找普适、简单的规律?科学家如何在复杂世界中,寻找到隐藏着怎样的简单规则。

“摩尔定律”面临失效风险,晶体管尺寸逐渐逼近其物理极限。人们飞速增长的算力需求,未来何去何从?下一代芯片是怎样的?清华大学教授、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首任院长吴华强,在论坛上从集成电路面对的“三座大山”谈起,分享了“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探索。
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的出炉,不仅让科研行业从业者找到新的目标,也为企业和青年人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在这些关键词里大家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勇闯无人区的
年轻科学家们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奖项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
“科学探索奖”始终坚持“英雄不问出处”,当天领奖的一百位科学家中,既有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没有获得过知名奖项。
“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女性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的发展,在同等条件下,倾向年纪轻者和女性。今年“科学探索奖”最年轻获奖人、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的王光宇仅31岁,她也是“科学探索奖”设立以来的首位90后获奖人。
王光宇认为,“(获奖)为我从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容错空间。”在她看来,“科学探索奖”直接资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宗旨别开生面,有利以探索为先,敢闯“无人区”。
去年获奖人中共有8位女性科学家,创下设奖3年来之最,而今年再有4位女性获奖,“科学探索奖”至今总计21位女性得奖。这也体现出,一系列支持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政策正在取得效果。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饶毅表示,“科学探索奖”今年首次奖励医学科学领域。“因为我们和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一样关注人类健康,也是因为我们坚信科学是未来人类健康改进的关键。”
新冠疫情的肆虐让所有人认识到,人类抗击疾病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医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为了鼓励青年学者针对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开展探索性研究,支持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培养真正具备研究能力,能解决临床迫切需求的医学领军人才。今年共有5位医学科学领域科学家脱颖而出。

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在2022年一年间,相关青年科学家们已产出成果、获得奖励逾百项,广泛分布在各个重要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从0到1”的基础研究成果,在历年“科学探索奖”获奖者工作中不断涌现,它们既能紧贴国家需求,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宇宙的诗意,人类的野望。
“探索奖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科学家的反馈和鼓励”,让“科学探索奖”必须坚持长期主义。“科学探索奖”每年50位获奖人名单出炉背后,也从侧面勾勒出“科学探索奖”助力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一条伏脉灰线。
今年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有超过900位各国院士,3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2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科学探索奖正在跻身中国乃至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基础科学奖之一。
霍金曾说,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科学帮我们在复杂和混乱中纠错、梳理新秩序,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该更崇尚科学,向往科学!
(文章配图部分来自网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