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信息革命与知识经济(二)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
(一)生产要素由“硬”变“软”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作为未来社会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使我们时刻感受到日益临近的脚步给社会带来的震撼。人们越来越感到由此将引发一场根本性的社会变革。知识经济意味着以往经济所赖以发展的基本要素由“硬”变“软”,由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转变为主要依赖技术、专利、品牌、人才、网络、管理、信息、创业环境、创新环境等。知识是所有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智力要素,而不止是书本知识,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
在世界法律体系中,知识产权法是一部历史不长的法律;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它是一个引进的法律部门,处于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知识产权法的产生,我概括为三句话:经济知识化,知识市场化,市场法制化。这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个“三化”之中,都有“国际化”问题,还有“网络化”问题。
(三)知识经济的计算机和网络支撑
所谓网络社会、信息社会,是从生产力中技术形态发展的角度来划分的,相对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而言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在网络社会中并不是没有了农业和工业,而只是因为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出现,使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就像工业社会中的农业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一样。但任何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都不止是改造传统的产业,而是会使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网络社会,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生活包括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广阔领域里的社会生活,都全面依赖计算机网络的社会。
网络社会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利弊兼有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七个大的方面。其一,是信息传递与获取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其特点高效率、低成本、无时空限制,并且信息资源可以共享。
其二,思维方式的“链接”革命。现实社会中有着严格的层级界限,从国家主席到普通公务员至少有十几级台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等级区别,而在网络环境中,所有的网民都是一个符号、一个代码、一个信息点。在点对点的交往中,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商店售货员,都可以处在一种自由、平等和直接的交流之中。网络环境的信息传播无阻碍状态,激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打破层级界限,追求有效和直接的点对点的交往。
其三,信息量剧增,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网络的发展会带来信息爆炸,信息过多会使人们对周围事物失去基本判断。从行为方式上说,网络环境的时间和空间有无限的扩充性和多样性。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或者说网络时间的特点是“实时、时时、无时”,用户实时交互,网民时时在线,信息无时不在。通过互联网,北京下班了,巴黎还在工作,巴黎下班了,纽约继续干,三人组成的跨国公司,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发挥作用。网络空间是真正的“咫尺天涯”,鼠标一点,漫游全国、全世界。人们所期望的全球化、多极化、个性化的特征,在网络空间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四,生产力要素的无限组合,尤其是知识要素。价值中国网总编辑胡泳说:“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无论这件事多么愚蠢,你一定可以找出坚信它的人。”这种组合是有利有弊的,隐私暴露、病毒侵害、黑客恐惧等,会成为现代生活的公害。
(四)信息革命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革命不止是一种技术革命,更是深刻的认识和社会革命。人类经历过农业、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是第三次革命。农业革命经历了5000~10000年的历史,拉开了人类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大自然的序幕,青铜器、瓷器、丝绸、著名的四大发明都产生于这一时期。1763年到1970年,是工业革命时期,开始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进程。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蒸汽机、汽车、飞机、轮船、电力,使电话、电视、精密仪器、仪表、机床、机械设备等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与生产中。这一时期是自然力与人力的延伸,也是人类进步的杠杆。信息革命产生发展于近20年,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它可以控制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电脑、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纳米技术等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向着个性化、休闲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是人脑的延伸,是在用一种无形的力量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农业社会的基础是农民,工业社会的基础是市民,信息社会的基础是网民。在以网民为基础的信息社会里,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甚至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社会形态上说,网络基本属于虚拟社会。网民既无身份证又无社会安全号,不但匿名而且一人多名,甚至可以随时更改。网上无法律,其活动规则是在技术条件制约的基础上通过协商产生的,且一直在修订和完善中。政府有疆域,网络无国界,网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世界公民,网民在网上的活动是跨国界的,是不受海关约束的。而在现实中,任何国家的公民都有自己的姓名和某种特定的识别方式,政府、法制和秩序构成的现实社会,与域名、无序和跨国界的网络虚拟社会的结合,构成了我们今天新的社会形态。
在新世纪之初,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五)知识经济扩大贫富差距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国家和地区经济纳入全球的格局之中,在这一格局中,按照产业发展全球化序列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架构,正在形成五个层面。最上层是处于这一分工架构新技术、新产品研制国,第二层是核心部件生产国,第三层是附件生产及加工国,第四层是资源供给国,最底层是产品销售国。谁处于架构的上层,谁就能收获大利,反之就只能赚别人的零头钱。当前所有的国家都在这一架构之中,不可能到国际分工之外去寻求自己的利益。
以信息产品制造为例,美国既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国,又是核心部件的生产国。计算机核心部件CPU研制生产,英特尔公司处于垄断地位;而微软公司在软件生产上亦处于垄断地位,产品利润率在35%左右。早在80年代中期,美国就已经意识到,以信息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那时起,美国就开始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并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传统产业逐步衰退,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费型转为知识型和技术型,实现了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
美国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节约了人力劳动。美国70年代机械与人力的工作量之比为10:1,计算机与人工处理的效益之比为50:1。1982年美国200万台计算机每年能完成4000亿人的工作任务。1993~1995年,美国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获得的收益,是全部企业利润的75%。1996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 33%,信息产业成为排在汽车、建筑、钢铁工业之前的第一大产业,成为美国新的最大的支柱产业,并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特征,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高增长与低失业率。信息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容纳劳动力多的特点,不仅拓宽了产业,而且增加了就业领域。正是由于美国对信息产业发展的超前重视,使得美国在信息产业的发展方面占尽先机。在9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普遍低迷的时候,美国经济一枝独秀,保持了从1991年3月走出衰退、恢复增长以来连续10年的持续增长。可以说,信息技术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了技术支撑,为21世纪美国保持经济增长与竞争优势创造了条件。据美国总统科技政策办公室报告:美国在 27个“关键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与日本相比在10个领域大大领先,11个领域居优势地位,6个领域大致相当;与欧洲相比,有一个领域大大领先,18个领域有优势,7个领域不相上下。从美国发展信息产业的情况可以看出,信息化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家与地区的竞争实力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由此自然而然,美国及其公民的富裕程度,也是世界领先的。
台湾、日本、欧洲等国处于第二个层面,主要生产主版等附件,利润率在15~20%之间。我国在计算机个人电脑生产上处于第三个层面,主要是加工、装配与销售等,利润率在5~8%之间。我们只赚了美国的零头,公民富裕程度与美国相比,差距很大。
(六)知识经济提供了空前的发展和致富机遇(数字机遇)
信息革命、知识经济一方面扩大贫富差距,同时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也是发展中国家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极好机遇,也是落后地区努力缩小同发达地区的极好机遇。目前我们国家,必须防止信息穷国与信息富国相对立局面的出现,否则在今后发展中会处于更不利的地位,甚至因“数字鸿沟”而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