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职场规划的建议汇总
- 在和一些高校在读生与海外学生咨询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汇总如下,希望能有所帮助: 1、为什么工作? 为了得到一份工作,大部分人要消耗十几到二十几年的生命时长,在“无薪”的情况下为一个打工人的身份进行漫长的准备并在每一个节点等待社会筛选机制的调配与淘汰,可能是等待的太久、付出的太多,职场往往会被赋予很多期许——在大部分人的脑海中职场被认为是一个实现平生所学的地方、一个除了学校外能找到志同道合友人的地方、一个能帮助自己逃离困境的地方、一个能学习并每日成长的地方、一个让自己获得权力与地位的地方、一个能帮自己实现其他诸多梦想的地方如周游世界、安居乐业、买到那些想买的吃到那些想吃的、回报父母等等……,以上这些通通是我们单方面强加在职场上的美好愿望,但职场的本质仅是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交易劳动力与时间的地方,你付出、ta付钱,额外的一切都是随机的、不固定的、且现实的。因此工作就是为了挣钱,并在被动淘汰前积攒足够的储蓄来应对“被动退休后的日子”、或积累足够的资源与技能寻到一个收入更好些的下家。这就是有关职场的一切,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且这个手段并不稳定,因为行业不稳定、领导不稳定、项目不稳定、你的身体状况也不稳定,所以要尽可能去准备足够的储备以应对这些不稳定,毕竟一个人的职场黄金期是有限的。 2、青年逐梦,中年梦醒 按照现在通常的职场年龄认知标准,除了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神职人员等这类随着年龄增长会有经验赋能的职业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讲22到33左右是职场的黄金期,无论是从学习能力、体力、勇气、精力都相对旺盛,这十来年是造梦的时候,有很多可能性和塑造性、也是无畏的年龄段,这是去学习、创造、积累的好时期;但当你发现自己坐一会或站久了就会腰酸背痛时、当你的颈椎腰背开始出现慢性疾病的征兆时、当你发现你熬不了夜加不了班的时候、当你发现房子的按揭还有二十来年的时候,这时梦便醒了,你将会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职场以及生活中的人与事,它们不再那么鲜活与有趣,而更像一个个不得不应付的债主,每天准时来上门讨债,那时你只能不情愿地疲于应付,且每天还要对特定的负面人与负面事做大量的内心建设与精神内耗,即使想一走了之也不负当年的气魄,因为中年的你醒了,你知道钱有多难赚、工作有多难找,而那些曾经让你感到快乐的事物与人逐渐失去了兴趣、人生开始变得枯燥乏味且失去了劳作下去的目标与意义(除非有家庭和房贷的鞭策);梦醒后,我们还会认识并体验到:青年时代身体是我们体验这个世界的助力器,而三十岁后那些曾经过度消耗的体力与破坏是需要后面的几十年来偿还的——中年阶段对身体的养护质量又决定着后面中老年阶段的生活质量与健康养护成本(在医疗上的消费),它们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就要利用好这十来年的黄金期,尽可能地去往上爬、尽可能的建立起自己的技能壁垒、尽可能获得更多社会资源,一旦错失或消耗在无价值的职位上,三十五岁到退休前这三十年的时间将充满苦难与风险,毕竟每个城市所需要的司机与外卖员是有限的,每天坐在车上十个小时也是一种很难坚持的折磨。 3、钱应该怎么利用 既然我们知道了工作就是为了挣钱,且知道了挣钱的黄金期大概率只有十来年,那我们就要研究一下这些钱该怎么用,这里说的钱不光是你的固定收入、奖金,还包括家人给你的经济支持,它们应该流进破坏你身体的奶茶店吗?流进破坏你视力与颈椎的游戏公司吗?流进破坏你心肺的烟草公司吗?流进破坏你肝胃的酒厂吗?流进金融产品的“价值投资”吗?流进医院呢?流进银行的按揭利息与虚高的房价吗?还是去为一个情感关系上的过路人消费买单呢?我个人的建议是钱应该留给两个方面使用,一是当你有一天梦醒了、累了、精神和身体均受不了工作的劳累与挤压了,你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去修养歇息,然后做一些你愿意尝试、且简单轻松的“小”工作;二是当你想扩充人生的深度与广度,去另外一个国度开始新的人生旅程、探索新的生活环境与职业发展时所使用。对于一个三四十岁的职场人来讲这些钱所带来的安全感与选择权是超过钱本身的价值的,当我们去询问职场上那些工作了十到十五年的打工人有多少现金存款时,“万”与“房贷负债”是普遍回答、然后是“十万级”,也会有“百万级”的,但是这里面大部分是留给孩子上学与医疗准备等家庭变量的,真正留给自己的并不多,这种“困境”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所以当我们不知道我们真正需要什么的时候可以先选择不花,而是攒下来,它们终会派上用场的,我们要学会为三四十岁后的自己去工作挣钱。 4、留学毕业后面对的问题 出国留学的难关不是雅思单科不能低于7、综合不能低于7.5、难关不是申请心怡的学校与学科、难关不是日常的assignment和图书馆生活、难关不是新的生活与环境适应、不是最后能否拿到毕业证和实习机会、亦不是能否拿到PR……而真正的难关是和在国内一样的:是否能拿到本专业心怡的工作offer、有多少本地人在和你竞争这份工作、购房的成本与按揭、在职场上的精神困境、职场瓶颈、千篇一律的重复性工作、日渐酸痛的腰肩背与日常生活的嵌入度、以及多年后在发现自己不适应时选择留下还是回去的精神内耗中,这些在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外也会重新相遇。 5、放开眼界,谨慎评估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圈子的重要性与自身的信息壁垒,很多机遇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圈层传播的,我们要找到自己职场目标的那个圈子,比如京圈中的HRD圈、上市公司的财务主管圈、公司内部的某个资源圈子等等,好的机会和有价值的信息都是在这些圈子里流通的,大家要明白这些圈子挣得不是那份工资和奖金,而是岗位职权内所内获得的信息机遇以及信息交换后用杠杠翘起来的那些额外收入。我们要了解的是大众所能认知到的“财富密码”大概率是财富陷阱,真正挣钱的机会永远只掌握在那些一个个的小圈子里,这就需要个体放开眼界并能够谨慎评估那些圈子的价值与信息的可利用性。人类社会圈子的深度与价值就像一个倒立向下的金字塔,真正的财富是集中在最下方黑暗隐秘与最小范围的地方。想进入这些圈子就先要确定自己所能给予ta人的价值在哪,只有确定了个体与圈子的匹配度以及所能给予的资源稀缺性或独特性时才能获得目标圈子的接受与回报。 6、不要让职场消耗你的精神世界 人员供给大于市场需求、起步不同、家庭资源不同、陷阱多机遇少、市场变幻莫测,这些造成了“平凡”是大多数人的职场归属,而接受它、针对它做出合理的心理预期与相关准备才是我们的选择。说到底,职场只是赚钱的地方,日常工作中的人事纠纷、负面信息内耗、工作碰壁、求职困难、工作内容没有提升、背锅被挤压、高付出低回报、领导傻X都可以视为赚钱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们是常态的,而破格升职、自己负责的项目大获成功、行业起飞遇到风口这些是极其偶然的,因此我们不但要有保底思维更要把职场对精神的内耗降到最低,而不是“挣着买白菜的钱,操着卖白面儿的心”,很多痛苦都是来自我们对那些职场精神困扰的“过度加工”,最后只能消耗在自我折磨的无法自拔中、前惧狼后怕虎的左右为难中。如果注定平凡,我们至少可以减少其中的精神苦难并尽可能的做出及时的换行换岗的调整,然后尽早的攒到一笔钱去做一些简单但自己喜欢的事情,无需继续出卖时间与健康,在中年危机来临时退出这一切烦扰。 结语:从国内外历史事件的发生分布来看,动荡、萧条、灾祸是属于常态,而稳定、繁荣、和平属于小概率的小时段,无论在哪个阶段都会有其机遇与不幸,我们相对能把握的也只有自己,想去改变别人与环境对于个体的消耗来讲是巨大的且很难产生有利结果的,把握住那些属于你的财富和健康,减少“人生变量”,才会得到更多应属于你的宁静与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