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信标·个人向》
1月17日 1.特定环境因素的稀薄会不会是因为自己没激活相关的受体? (以及,觉察不同个体受体分布的差异性可以指导更好的互动么) 2.运动轴和坐标系的适配? 自我完善和定位环境的资源投入平衡? (se-ni物理坐标系,si-ne物理运动轴,fe-ti意识坐标系,fi-te意识运动轴) 3.懒是说应做而未做,但何来“应该”? 个人会定义为不想要。 即即时的不重要,不紧要,高消耗,低回报。 根本的改变不在于强迫自己,而是明确内部需求,扩展外部奖励机制。 1月18日 1.分类法有助于即时快速的决策,但无法判断事物持续长久的潜能。 2.读神秘学有感: 1)人造神; 2)不确定性意象化,信念系统可视化,情绪操控流程化; 3)失意苦痛爱别离,弃之身外不沾襟。何时抛尽情与欲,只余本能陪空性。 1月20日 1.沧海无量,芥子弥深。执苇渡江,万般皆同。 初感无识,初识无知。知而不全,全而不通。 此际此境,此念此形。周游自在,适御神风。 2.与父亲(强权)的关系→以命相搏保全意志(舍弃食欲生欲,使其失去控制手段)→自毁本能→自由意志和生命力无法同时唤醒 与母亲(归属)的关系→求而不得→对爱期盼同时畏惧→倏近倏离,无法交托信任 1月22日 1.怎样觉察到自己在自欺? 2.一个人看不起另一个人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 1月25日 1.事件穹界、黑洞、暗物质(23%)、暗能量(72%)…… 2.无法穷究之物,归于形而上的哲学划分,可以预见的宗教复兴。 1月26日 1.暗物质也许不是无法观测,而是作为太阳系土著的人类的物质构成限制了视野。 这时候需要其他星系的土著提供它们的观测者视野,互通有无进行整合以窥全貌,就像盲人摸象一般。 并且此路无有尽时。 2月1日 1.我的悲伤是合理的吗? 是。 那不合理的是绝望吗? 绝望是希望的某种演化,是承认欲望的同时,对客观事实和主观力量的同时否认,既不服从事实对意愿的规训,也不承担行动的风险和后果,真是丑陋又愚蠢的模样——等待救赎是丑陋的,无视真相是愚蠢的。 不虔诚地献出灵魂是无法“获救”的,这是“天使”索取的酬劳,不劳而获的结果是无药可救。 天无绝人之路是真相,绝人之路的是思想和行动的懒惰同时发生,但人总有绝望的“权力”不是么? 2.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设计的精巧,你所惶恐畏惧无法直视的存在,必是他人游刃有余安然栖身的所在。 而任务的转换让冲突和合作、伙伴和敌人从来没有一定之规。 当你划下界限向内运筹,随着掌控力的提升,却逐步失去新的因素带来的可能; 当你开放界限向外接受,你将获得探索的无限可能,同时也面临无限的失控。 所以,有限的神,和无限的冒险,你选择哪一个? 3.“正确”是神的思路留下的线索,顺着它就能抵达神隐藏起来的秘密布置,这样的每一步都在接近神的意志。 那“错误”呢? 就像乐团里不协调的杂音,它用冲突突显个体,区分彼此,寻求匹配。 “错误”让人抵达自己。 神允许人,神的“正确”允许人的“错误”——无限的神。 4.神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2月7日 1.我们不去祛魅的时候,是因为模糊的厌烦比清醒的痛觉来得好受么? 2月8日 1.支撑我们存在的确定性的部分来自于宏观,是星体伟岸的身躯和笃定的轨迹划开已然确定的时空裂缝,人类借由尺度的微渺栖身其中。 就像在遄流飞瀑中舀出一勺水再倒回去,生命就生长在勺中的片刻。 短暂微小vs亘久巨大,生命用说不上巧妙还是笨拙但必然有效的技俩,骗过了未知和虚无。 但我们转向微观,这个骗术就不生效了,那些令人头疼的不确定性,其实在反复提醒——它们才不是我们存在的根基,而应该反过来,我们才是它们的神袛。 知道向谁祈祷了吗? 2月12日 1.霍金提到的M-theory,毕达哥加斯对数字、几何、音乐的重视,相对论,宇宙学的星系形成和元素起源,像素游戏Game Of Live…… 种种关联性在慢慢显现,最终会指向什么? 现象的复杂和原理的简单,那个简单能抵达吗? 科学会铺设出适合所有人的道路吗? 2月14日 1.我似乎对获取我的注意力但隐藏起真实动机并且不对对话负责的行为感到愤怒,是父亲的强制性情绪需求养成的应激反应吗?怎么处理呢? 2.半吊子的清醒还不如糊涂呢,精神上会更痛苦,也许是还不够清醒的缘故。 2月15日 1.面对痛苦,它的发生和发生后短暂的沉入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但本质上它是一种信号,揭示了此刻的生命状态。所以在沉入之后提起一缕神智去接收它想要传达的讯息,它的使命才算完成。接收后通过分析、判断、决策、行动对处境进行切实的改善,才算拔除了痛苦的根源,痛苦的信号便失去了持续输入的必要。值得一提的是,拔除现实根源后此次痛苦的沉入经验和应对机制需要及时从系统进程中移出,充分压缩、赋予意义、归类存储到硬盘数据,以便后续调用或者自然遗忘。 2.那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什么决定了沉入状态的程度和时长? 二,拔除现实根源后内部整理不及时会出现什么结果? 3月15日 1.关于游戏的一点想法:(https://mp.weixin.qq.com/s/9qWZdz6hkqsynZdn2E7u7g) 在我的定义里,会把生存和游戏区分开。生存关于使我的结构和机能存续的一切,游戏则是在前者得到满足之后给闲暇时光填补进意义的活动。 在这个定义下,无法游戏的情况的根源来自于生存状态的艰难,这种艰难不是由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共识决定的,而是具体个体的特异性和具体环境的具体互动情况。 也就是说,有些活动具有游戏的表象,却因为参与者和组织者的意图而不具有游戏的实质。比如,如果一项活动的组织者要求参与者有良好的表现,而良好的表现与组织者提供给参与者的生存资源有强关联性,那这项活动无论如何不会也不应该被视为游戏,因为它的背后潜伏着生存焦虑(这种焦虑往往是双方的)。 换句话说,好好安放和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之后,游戏会自然地发生。 而不是相反。 4月4日 1.从「涌现」的角度谈人格的形成。(归一的尝试) 2.多琢磨一下“力比多”这个词。(要恰饭的嘛) 3.论境界与遗忘。 4月20日 1.关于创造。 这个词一般用于描述事物的“无中生有”或“辞旧迎新”,也即描述现象的变化。 相比于【变化】,【创造】这个词更强调主体在其中的影响力,也即更强调【引起】变化的能力。 谈到变化,与时间无关,与空间有关,时间只是描述空间变化的刻度,为人的便利而存,它本身是不存在的。论及空间的话,一成不变的空间现象很难吸引到人的注意力,而这些(相对、有界)的稳定态往往构成人的存在根基,构成自我意识的固着部分,构成人的认识的非理性前提。 这一团非理性固着稳定的意识的【界限】正是变化发生的场所,也是【观测】变化的基础。 也即,从观测开始,主体的特殊性已开始起作用——主体的界限决定着变化的意义。也就是,主体意识和现象变化的【尺度】碰撞,决定了主体此次观测的感知意义。 此后将主体意识向现象变化推进,正是体现【引起】变化的能力,也即在此定义下的“创造”。 然而,作为“创造”行为的基础的主体的【界限】本身,又来自何物,或者何种“创造”? 2.在【观测】行为里,对信息的特异性提取、对变化的特异性界定,构成了后续引起变化的行为的认识前提,也即,这时候创造已然发生了。 3.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在某个领域的造诣往往在于这双妙手的精进,以至于更好的沟通、理解与承接那份天成。 5月4日 1.人类通过他人经验学习的有效性由什么决定的?(是否最容易习得的是HOW,其次是WHY,最后是WHAT?) 2.tj把情绪催化为事件,fp把情绪沉降为经验。 3.既然万物存在的根基是趋同的,根基之上的焦虑和挣扎也是类似的,那么人类在自称高贵、宣扬“文明”的时候,在宣扬什么呢?怎么去区别“文明”跟“野蛮”呢? 初步想法是,野蛮是掠夺,文明是交换。也即,商业化的程度决定了文明的程度。 文明非是人类专属,动物之间也有超多互惠交换的行为,所以这里的文明是一个修饰物种习性的形容词。 若作名词的话,文明和野蛮是一个词。即,文明=野蛮=习性。 5月21日 1.怎样确定一件事情是自己的passion所在? 一,沉浸式体验(投入、忘我、zone展开); 二,做其他事是为了更无后顾之忧地做这件事; 三,事实层面的反馈已足以自我激励,不需要外界评价体系介入。 2.有了【隔阂】才需要【语言】。 隔阂与【隔膜】和【区分】密切关联,隔膜与【意识】密切关联,区分与【存在】密切关联,存在与【矛盾】密切关联。 语言(广义)与存在密切关联。 【混沌】无言,亦无需言。 3.光速恒定?恒定的是光本身,还是人类对光的界定?性质的界定体现的是数量上的感知梯度?人类的“光世界”其实是感知层面信息流速的极限?膨胀的是宇宙,还是信息展开的精密度? 5月24日 1.货币的存在基础是区域性的信任和共识,这一性质决定了它永远都无法是“去中心化”的。 当挑战者宣扬自己的“去中心化”的时候,“去”的只是前一代的“中心”,同时巧妙遮掩或是伪饰了自己的“中心”。 由此可以知道,货币制度的改革其实是权力结构的改革,是群体认同和权力赋予的转移。 法定货币向虚拟货币的更迭,是群体对【政府】信用和社会规则的信任和契约向虚拟网络转移,需要考量的只是,转移之后的信任中心是【技术】,还是【资本】? 这决定了个体在次世代中的资产和劳动价值的安全(以及不安全会由谁引发)。 2.跟法定货币一样,虚拟货币无法脱离实体价值(在人类尺度上的有价值)交换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货币的价值来自于服务于交易的服务价值,所以健康的金融结构是为交易提供便利的服务机构。 但当金融机构有了【自行发行货币】的权力的时候,就相当于参与了劳动价值的定价权;而当它【超量发行货币】的时候,则相当于对劳动价值的直接掠夺。 资本家苦于此久矣。 劳动者却无知无觉。 (正是这种视野、注意力分配、生活重心的不同让资本家成为资本家,劳动者成为劳动者。与其说是“无知无觉”,不如说是“不在意”或“有意忽视”,毕竟生存焦虑不是生活的所有主题,富有也不是狭隘到只能指定金钱的形容词。) 资本家的这份焦虑,正是推动其寻找次世代货币机制的动力。 3.如果说资本的压榨作用在利润分配率,**的压榨则直接得多,几乎是【明抢】,而其中的过程和代价却极小,一条**足矣。 (**的施行依靠法律和国家强制力,法律的本质是个体让渡自身攻击性换取第三方的安全保障,这个过程已在早期完成,但契约文本和理性认识不一定有存续) 如果正巧群体的**觉察和参与性不高,那就更方便了,因为这时候**从程序上脱离了群体立场和群体监管,(对群体资产和劳动价值而言)失控而危险。 4.出路在哪呢? 单从货币而言,货币保证自身的流动性、稀缺性、稳定性,就可以为交易提供便利的同时,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以物易物实在太麻烦了) 其中稀缺性和稳定性,在【贵金属货币】中有天然的保障,它的存量是由自然储备决定的,它的增量是由开发技术决定的,只是流动性相对差一些。 【纸币】就别提了,稀缺性和稳定性全由被赋予权力和信任的机构决定,当机构脱离程序和监管的时候,没有任何安全保障。 【数字货币】同【纸币】,是法律背书的一比一兑换,稀缺性和稳定性同纸币,流动性远胜。 【虚拟货币】呢? 留待思考。 5.如果把这个国度比喻为一种动物,它更像什么呢? (演化到哺乳类了吗?233) 5月30日 1.关于(infp)如何更好的进行事务性交流: ①明确目的,记住流程和结束点(si); ②关注环境、他人和事态进展(se),即时行动反馈(te); ③克制胡思乱想(ne)和揣测他人心理(fi),并避免展开深度对话; ④做好累、耗能、惊慌、出错的心理建设,咬牙坚持磨练心智,积累成功经历建立自信心。 (⑤以上极有可能没什么用。。。) 5月31日 1.宇宙中只有直线。 6月1日 1.末法时代真实义乃众生三毒心炽盛 达摩大师《破相论》开示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只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只,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只。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只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只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摘录和感想的分隔// 说是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的演变,我感觉它经历的过程大概是: 第一步是脱离自然(整体或循环)谈人,于是人无归处; 第二步是脱离(具体的)人谈价值,于是人失本心; 第三步是脱离价值谈物用(商品),于是人迷去路。 第三步对应贪,因为模糊掉真实需要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第二步对应嗔,因为言行追求脱离本性,所以容易暴躁(不安宁)。第一步对应痴,人需要某种归属但不得要领,于是在事物间痴迷流连。 6月4日 1.还是关于末法时代的理解。 既然用到的词语是“时代”,那就不是个体层面的事情了,而是佛法这一主体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划分内的处境。 “末”这个词,可以说是毫末、微末,也可以说是末路。 也就是空间上的边缘化(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和时间上(传承上)的衰落。 但也许,更准确的判定方式只在乎人心,而标准只在于人心是否平静自在。 用人心之外的其他标准的话,偏离了佛法的初衷和用意,因为它本就是渡人心灵之物,也只能是渡人心灵之物。 若心不在此,纵使身居庙宇口颂佛莲,离超脱是越发远了,还不如由着性子下山,了却此间事。 也有佛经说了,后世会有外魔穿袈裟,居庙堂,说魔语。 是时,散落俗世反得清净。 从人群来讲,佛法是式微了。但以个体论,佛法无有始无有终。 人心存一天,它便存一天。 “外法有末,内法不灭。” 2.“末”这件事的原理。 首先是底层结构。 1)一切法(语言)都不是本源,而是抵达本源的途径。 2)人的认识(意识)是从零开始的,始终处在从碎片到完整的过程。 3)不同的人在整体中的位置不同、路径不同、速度不同。 以此三点为背景,“正法”末落大概分两种情况。 1)权力关系决定话语权的情况下,个体畏惧屈从直至忘记屈从,只留下默认依巡而不可追溯的语言印记。 2)言语自由的情况下,一部分个体因私欲发布扭曲真实的言论,另一部分个体不加分辨地盲信,两者结合。 解法何在? 如前言所述——内法不灭。 即,向内接纳自身让情绪欲念流淌显现,明辨其影响,揭示其遮蔽,直至良好而贴近真实的认知出现,所谓【致良知】。 明于察己之后便可察人,心如镜则他心现,他心现则真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