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的第一周
在家的第一周还是很充实的,周三到周五上班,周六去泡了个澡。
工作远程卷总感觉卷的不够生动,所以适当卷卷,重要的是每天中午跟爸妈吃饭,晚上跟爸妈吃饭,然后早上再叫爸妈起床一起吃饭。
比较值得一题的一顿是在家后身新开的老刘家炖鱼。原来东北铁锅炖商业化了是这副模样。
一米直径的大锅里面下了三条鱼(鲶鱼鲫鱼鲤鱼),各种蔬菜,还有我们额外点的一盘排骨。
坐在位置上硬生生瞅着偌大的锅沸腾了半个多小时,服务员终于姗姗来迟地把帘屉上的迷你小花卷架到了锅上。
玻璃锅盖下的小花卷在我们急切的目光中很争气地快速长大,围坐的人儿也终于可以开始动筷。
肥肥的大鱼在蒸汽下显得没那么油腻,和排骨豆腐白菜茄子粉条和成一大锅醇厚的味道。
快吃完时候碗碟里的汤汁凉了下来才发现,原来这才油那么大,胖死了胖死了。

还有一个很值得一提的体验是泡澡+自助餐。这个小哥向往了好久,每天在小红书上看东北金碧辉煌的澡堂对我发出夸张的憧憬。
这次只有一天的休息日,说啥也得带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南方人”泡一泡。
去了发现,也许关于没见过世面,大家都是一样的哈哈哈。
我也太久没去这么有地方特色的澡堂泡澡,忘记我们淳朴实在的老乡们各种意义上有多么不设防。
撩开写着女汤的帘布,满眼都是黄黄白白的肚皮粗粗细细的小腿,大家对于互相的坦诚相见完全没有任何抵抗或者不适。
这其中倒是有谁要是扭扭捏捏遮遮掩掩估计反倒能吸引人群中最多的目光。
这在国外简直不敢想象,无论是新加坡还是日本。
记得刚去新加坡的时候,有两个女生同学一起去游泳,结束后在旁边的淋浴间冲凉换衣服。刚好有个新加坡妈妈带自己的小孩子也在换游泳服,看到了女生同学没有遮蔽地在换衣服,当场怒火冲天对我的同学生气地教训道,怎么可以在公共场合这样做,这会对她小孩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在日本泡温泉的时候也是,即使都是女性在浴池里,每个人也都用毛巾谨慎地遮挡自己,不会因为在这个特殊的场景下有任何放松的意味。
不想评价对错,毕竟这种和文化与习俗贴边儿的东西怎么评价都是片面。
但是还是很明显新加坡和日本甚至很多我所认识的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是很类似的,而我大中华有那么点一枝独秀的味道,我就蛮好奇这到底是为啥呢。
往前数个二百年西方文艺复兴还有日本18世纪中叶浮世绘时期,人类对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身体都有更多的赞美和展示欲。而同时期的中国在这方面要保守很多很多。
咋发展着发展着,在中国大家的距离感变得愈发模糊?还是因为其他国家愈发“端着”?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参考中国老板下班时间日常给员工们发微信),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所谓的体制化和人们意识形态里渐渐固化的一些“政治正确”。
很多事物在国外已经体制化了,大家也培养起原始意识形态中没有的边界感。
比如隐私,比如个人空间。就像我这次回来,几次在需要出示二维码的时候没能一下子整明白。大白总是毫无障碍地凑到我旁边帮我直接点击手机或者直接把我手机拿过去帮我找到页面。
这种“热心”在国外无论从隐私还是个人空间的角度都是说不通的。
同时,国内因为同性恋爱和婚姻还非常少见,所以大家传统上认为同性之间几乎没有需要避讳。所以女汤中的所有人都有着一样的属性和性向,男汤中的所有人也一视同仁。
同样的,你在填任何行政表格的时候,全中文的问券关于性别那一栏也基本不会有LGBT的选项。
这当然是有所缺陷的,但大家的认知也相应地少了一些被人工灌输的“政治正确”。对于绝大多数人,这样单纯而明确的认知,让大家与社会观念中“同属性”的人自然有了可以不用端着自己也不用指责别人的安全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