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父真的是叔梁纥吗
据顾炎武《日知录》,古姓二十有二:
妫、姒出颛顼;
子,出帝喾;
姬、己、任、姞出黄帝;
风,自太昊;
赢,自少昊;
祁,自尧;
芈、曹、妘、董,自祝融;
姜,自炎帝;
偃,自皋陶。
归、曼、熊、隗、漆、允,六者不详其所出。
而《史记》言: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舜赐契姓子氏,赐弃姓姬氏。也即禹为姒姓初祖,契为子姓初祖,弃为姬姓初祖,与《日知录》有所不同。
史记言:黄帝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不能征。黄帝习用干戈,擒杀蚩尤;三战炎帝,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为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劈山通道,未尝宁居。
黄帝之前,神农氏应是天下共主,然而他只能管吃,不能解决诸侯间纷争。黄帝同时,有炎帝,有蚩尤。黄帝与炎帝三战,“然后得其志”。而蚩尤与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战败,被黄帝擒杀。
《日知录》言古姓二十有二,而《史记》五帝本纪即言“百姓”,似乎黄帝之前已有多姓,或许达到了一百个。黄帝,“姓公孙”(史记),而非“姓公孙氏”,而非姓子氏、姬氏、芈氏类也。由此可见,所谓之古姓,乃帝王贵胄之姓,庶人之家姓不与也。庶人之家姓其实也多,只不过在历史上无意义而已,是为“百姓”。
黄帝之祖姓公孙,直至黄帝成为帝王,方才成其有意义之姓公孙。公孙之外,皆不足言姓;依附于公孙姓者得氏。但禹建夏朝立四百多年,契之后代汤建商朝立五百多年,弃之后代姬昌姬发建周朝立近八百年,其姒、子、姬氏蔚为大宗。
周春秋战国之世,又分封数国,赐予姓氏,各国姓氏又蔚为大观。如齐国姜氏,魏国毕氏,楚国芈氏。于是,黄帝公孙遂割裂分立为数姓氏。初为附庸之姓氏,渐成正主姓,与源出之姓并驾齐驱。
而汉之后,刘邦以亭长起家发迹,从“百姓”中奋起,成汉开国帝王,亦为别开黄帝之后直至秦代贵族之政制者。秦始皇、胡亥父子,实乃贵族政制之最后帝王。而姓氏主附之别在秦汉之际,差不多失却意义。汉武帝后,即不分姓氏,统一为姓,亦不明言姓。
当然,有例外,西汉末王莽自称黄帝、舜之后,如何从黄帝之姚姓变化为王氏。
春秋战国之世,姓氏主附之别尚多见,如商鞅,姓公孙氏。春申君,姓黄氏,名歇。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略举一二论之,则今之孟氏、季氏、孙氏、宁氏、游氏、丰氏皆姬,,,,,,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皆子,崔氏、马氏皆姜,屈氏、昭氏、景氏,皆芈”(《日知录》)。可见,屈原之屈姓初为芈之附庸,后亦渐成国姓。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扁鹊,姓秦氏。
《史记》《汉书》中西汉人物,姓氏大多皆无别,不再着字强调区分。通常笔法为: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子长卿。爱读书、击剑,父母取名犬子,后慕蔺相如,自改名相如。
丞相公孙弘者,齐人也,字季;
李将军广者,陕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
汉初,刘邦之世的韩信、张良、萧何、陈平、曹参、夏侯婴、周昌、樊哙、季布、叔孙通、郦生、陆贾、张苍等,文景帝之世的张释之、冯唐等皆不强调姓氏。
汉初,亦有几例姓氏之别,如刘邦之世,黥布,姓英氏;石君,姓石氏;卫青,其父郑季私通卫姓女子,遂“冒姓卫氏”;如汉文帝之世,缇萦之父太仓公,姓淳于氏,名意。
春秋战国时人物,不少人物也不分姓氏,如仲尼弟子数十人;张仪苏秦;伍子胥、孙武、吴起;“鲁仲连,齐人也”;白起、王翦;曹刿、专诸、豫让、聂政、荆轲;“廉颇,赵之良将也”,皆不着墨姓氏。
秦朝之世,蒙恬、李斯、赵高、吕不韦,皆不论及姓氏。
《说文》:氏,巴蜀名山岸胁之自旁箸欲落堕者;氏象傍于山胁也,氏之附于姓者类此。
氏也即姓之附庸,而后别立一姓也。姓氏原为贵胄血统之荣宠,后天下太大,人口太众,血源混乱交融,姓氏之关联区分再无意义。
王莽,逆潮流而行,攀援依附早已失却荣光之贵胄血统,也可见其败之必然。
顾炎武言:“其姓与氏,散亦得通”,此之谓也。因为通,所以不必分别。
孔子之世,春秋也。《史记》上言其“字仲尼,姓孔氏”,尚有姓氏之别。其后之孔融、孔颖达、孔尚任,无有姓氏之别。
孔子之父为叔梁纥,其实名为叔梁纥,全称乃孔叔梁纥。“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单姓四字姓名的,极少见。孔子之父名是否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