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里斯星
封皮上对这本书的概括和简介绝对是很可笑的——“莱姆是20世纪欧洲最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风趣幽默,富于想象力与哲理。本书以一个被神秘大洋覆盖的星球为背景,演绎了人类寻求知识和生死相爱的科学神话”;以及“《索拉里斯星》把知识和情感结合在一起,深受评论界推崇”。这些概括应该是不得以而模糊了索拉里斯星的重点。
没有前言的索拉里斯星真正讲了什么,从译后记可窥端倪——“莱姆学过哲学,学过控制论,学过心理学,也学过什么不伦不类的科学方法论。在他的写作中,这些表面上的学习背景都能找到一些痕迹。《索拉里斯星》这本书既不是通常的小说,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更不是科学-科幻著作,很难界定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也许应该视其为一本天书吧。”
“它的可读之处也许就在于它是一本天书,因为只有天书才能浑然开释人为的痕迹,才能解开人类的类结,才能抛开文学的一般流程,才能避开以‘光秃秃的教学’为基本言说方式的科学的桎梏,才能总揽人类作为类的种种形迹和问题。”——这段话中,译者对这本书主题的理解只代表他自己的“关注”,每个人读索拉里斯性体会出来的主题和感受应该都会有所不同的。
回到原书的结局,如是写——(我以极快的打字速度抄下这长长一段)“在最后整整一周里,我都是如此清醒和理智,以至于斯诺那种始终对我不信任的眼神都彻底改变了。从外表上看,我极为平静,而内心里,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总觉得自己在期待着什么。什么呢?是她的归来?我何以能让她归来?我们当中谁都知道,我们是物质体,受生理法则和物理法则支配,我们所有的情感力量都合在一起也无法与这些法则抗衡。剩下的只有怨恨。情感对法则只能恨。对爱情的永恒信念和诗人赋予的爱的力量,据说比死亡更恒久,那句我们上百年来坚定不移的信条‘爱在生命终结时’不过是一句谎言。这句谎言虽然徒劳,但却并非可笑。有什么办法?一个钟表,总是一再被摔碎,又被一个新手装配起来,再用来度量时间的流逝,只要设计者碰一下相互切合的齿轮就进入它的机械过程,随着这一轻轻的触动,绝望和爱也就一同开始运转,并且心里非常清楚,始终越是可笑地重复着报时的数目,报时的次数越过,痛苦也就相应地加深,不是吗?人类的此在是一再重复,没错;但它会像一个酒鬼那样,不断往电唱机里投硬币,始终重复同一首老掉牙的曲调吗?就这么个液体怪物,居然有好几百号人愿意为它付出生命,我所代表的整个地球人几十年来徒劳地追寻它的蛛丝马迹,企图建立起一种可理解可沟通的联系,可我对它而言,与一粒尘埃殊无不同——无论如何我都难以相信,它在无意间触动两个人的悲欢离合,但它的行为无疑有恰合自己的目标。当然,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这一点我从来就没有概念。可是,要离开呢,就意味着,隐含在未来中的机会就丧失了,也许这个机会很微弱,也许它只存在于观念中,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留在这儿呢,那就意味着年复一年地埋在这堆我们都摆弄过的仪器和物件中间,年复一年地生活在不断回忆起她的呼吸的空气中?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希望她回来?我压根儿就不抱希望。可是,我内心中确实还对此残留着某种最终的东西:期待。回应我期待的,是圆满?还是又一场玩笑?还是新的痛苦?我一无所知,我只是死死咬定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种种残忍的奇迹频仍的时代还没有过去。”
读完才知,这是一本以就索为主题的书,支撑我读下去的力量是“我想知道答案”,可是索拉里斯没有回答,书也没有回答。
主角经历了漫漫太空中长达几个月的飞行,来到这颗星球,他拥有的只是太空站的仪器和单调的生活,还有分不清的梦境与现实。求索,求成了迷茫压抑痛苦,这是我的阅读感受。
人总是要循着自然规律生活的,生命的规律从何源起,不得而知。但在背弃自然、日夜颠倒的这些天的很多时候,我也仿佛身处在索拉里斯星的太空站,为着不知的目的在机械地重复着单调的现实与梦境,不知等待着我的是什么。
书中还有大量篇幅的像梦境一样不可思议的对索拉里斯大洋各种形态的描写,像梦境一样,丰富又枯燥,不可思议又幻不可及。
没有前言的索拉里斯星真正讲了什么,从译后记可窥端倪——“莱姆学过哲学,学过控制论,学过心理学,也学过什么不伦不类的科学方法论。在他的写作中,这些表面上的学习背景都能找到一些痕迹。《索拉里斯星》这本书既不是通常的小说,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更不是科学-科幻著作,很难界定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也许应该视其为一本天书吧。”
“它的可读之处也许就在于它是一本天书,因为只有天书才能浑然开释人为的痕迹,才能解开人类的类结,才能抛开文学的一般流程,才能避开以‘光秃秃的教学’为基本言说方式的科学的桎梏,才能总揽人类作为类的种种形迹和问题。”——这段话中,译者对这本书主题的理解只代表他自己的“关注”,每个人读索拉里斯性体会出来的主题和感受应该都会有所不同的。
回到原书的结局,如是写——(我以极快的打字速度抄下这长长一段)“在最后整整一周里,我都是如此清醒和理智,以至于斯诺那种始终对我不信任的眼神都彻底改变了。从外表上看,我极为平静,而内心里,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总觉得自己在期待着什么。什么呢?是她的归来?我何以能让她归来?我们当中谁都知道,我们是物质体,受生理法则和物理法则支配,我们所有的情感力量都合在一起也无法与这些法则抗衡。剩下的只有怨恨。情感对法则只能恨。对爱情的永恒信念和诗人赋予的爱的力量,据说比死亡更恒久,那句我们上百年来坚定不移的信条‘爱在生命终结时’不过是一句谎言。这句谎言虽然徒劳,但却并非可笑。有什么办法?一个钟表,总是一再被摔碎,又被一个新手装配起来,再用来度量时间的流逝,只要设计者碰一下相互切合的齿轮就进入它的机械过程,随着这一轻轻的触动,绝望和爱也就一同开始运转,并且心里非常清楚,始终越是可笑地重复着报时的数目,报时的次数越过,痛苦也就相应地加深,不是吗?人类的此在是一再重复,没错;但它会像一个酒鬼那样,不断往电唱机里投硬币,始终重复同一首老掉牙的曲调吗?就这么个液体怪物,居然有好几百号人愿意为它付出生命,我所代表的整个地球人几十年来徒劳地追寻它的蛛丝马迹,企图建立起一种可理解可沟通的联系,可我对它而言,与一粒尘埃殊无不同——无论如何我都难以相信,它在无意间触动两个人的悲欢离合,但它的行为无疑有恰合自己的目标。当然,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这一点我从来就没有概念。可是,要离开呢,就意味着,隐含在未来中的机会就丧失了,也许这个机会很微弱,也许它只存在于观念中,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留在这儿呢,那就意味着年复一年地埋在这堆我们都摆弄过的仪器和物件中间,年复一年地生活在不断回忆起她的呼吸的空气中?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希望她回来?我压根儿就不抱希望。可是,我内心中确实还对此残留着某种最终的东西:期待。回应我期待的,是圆满?还是又一场玩笑?还是新的痛苦?我一无所知,我只是死死咬定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种种残忍的奇迹频仍的时代还没有过去。”
读完才知,这是一本以就索为主题的书,支撑我读下去的力量是“我想知道答案”,可是索拉里斯没有回答,书也没有回答。
主角经历了漫漫太空中长达几个月的飞行,来到这颗星球,他拥有的只是太空站的仪器和单调的生活,还有分不清的梦境与现实。求索,求成了迷茫压抑痛苦,这是我的阅读感受。
人总是要循着自然规律生活的,生命的规律从何源起,不得而知。但在背弃自然、日夜颠倒的这些天的很多时候,我也仿佛身处在索拉里斯星的太空站,为着不知的目的在机械地重复着单调的现实与梦境,不知等待着我的是什么。
书中还有大量篇幅的像梦境一样不可思议的对索拉里斯大洋各种形态的描写,像梦境一样,丰富又枯燥,不可思议又幻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