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乡村的“清”山
随着二十大的召开,乡村振兴再次提到新高度。习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然而随着脱贫攻艰,大量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的硬策略实施于农村,如何守好农村建设的“钱袋子”,如何守护乡村振兴的廉洁“清”山,需要不断在各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是要加强乡村帮扶资金审查。为持续推动农村发展,我国投入了大量财力在农村重点人群帮扶及社会托底保障上。在经济形势较为紧张的2022年,中央财政依旧全力保障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持续投入增加至1650亿元。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农村发展的重视与强有力的支持力度。面对这笔饱含决心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应当加快资金落实力度,让福利能够真实地落到实处,惠及确需帮助的农民群众;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相关资金的审计审查,在相关资质审查、信息公开上保障程序到位、手续完备,防止有心之人将手伸进农民群众的口袋。
二是要加强乡村建设项目把关。乡村振兴过程中,大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项目在我国农村遍地开花,不断为提升农村生活水准、激发乡村产业活力注入动能。如何真正找到对农民有利,在双赢基础上长效推动农村发展的建设项目,需要各地方政府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结合区位优势、人口分布、自然气候以及规划布局等多种因素,从城市整区域统筹发展角度加以研判。严格禁止“拉人脉、攀关系”等官本位情势影响地区乡村建设项目的选择与布局,严格查处任何以“拿回扣”为目的的涉事企业和官员。
三是要加强乡村振兴源生动力。仅靠中央财政的支持与帮扶绝不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长久之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因此,应当坚定不移打造一批深植于乡村的人才队伍,铺垫一条以中国乡村底蕴为基底的文化道路,搭建一系列将农村产业纳入“双循环”的经济产业链,从而真正做好基层的组织保障网,激发农村的自生发展动力,让乡村建设道路走得更为长远。
清廉之风终将吹进我国农村的各个角落,从资金审查、项目把关、动力激发角度坚守廉政底线,必能推动我国乡村振兴道路在走进绿水青山的同时,让青山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