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痛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成为教师这么多年,看到了很多幸福的小孩,但对那些不幸的小孩印象更为深刻,有父母离异的,父母有一方早亡的,有从小被父母丢进寄宿制学校长期承受校园霸凌的,有因为各种原因心理压力大失眠抑郁的……我时常想,这些孩子的幸福在何方?
今天,我想讲一讲H姑娘的故事。
我是在高二下学期时才接的H姑娘所在的班级,接班许久都没见过她,有一天突然出现在教室最后一排,我以为是新转入进来的同学,后询问班主任才得知,H姑娘可比我来这个班要早,只是因为心理状况一直不好,长期请假,偶尔出现。果然,H只在班里上了两节课又消失了,师生们对这种消失已习以为常。再次见她,已经是高三初开学了,我原本也没有想多问她什么,但下课后她拦住我,询问需要购买哪些语文资料,我就趁机和她聊了聊,一聊才知道,这个不到18岁的姑娘在承受多少生命之重。
H姑娘的家庭情况略复杂,7岁的时候,亲生父母离异。一开始,她和打工的母亲在北京生活,10岁时,母亲重组家庭,她被父亲“扔”回老家小县城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父亲在省城打工,从此以后成为留守儿童,再后父亲在没有告知她的情况下也重组了家庭。而后亲生父母又分别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在心灵上彻底失去了依靠,成了被抛弃的孩子,父母对她而言,只是成了没有情感的ATM取款机,而这取款机因为自己的生活拮据也并不大方。
另一方面,三年级之前都在北京就读的她突然回到小县城的学校,因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有天壤之别,她无法理解与忍受老师的方言课堂、粗暴的处理问题手段。有一次,她只因所用修改符号与同学们不同便换来了老师的两巴掌与嘲讽——“这就是从北京转回来的学生?”幼小的她不能明白,因为北京的老师教的确实就是这个符号,她来了还不知道这里的修改符号是什么样,但没有人给她解释的机会,那个扇她的老师不会,自己的父母又在哪里?我无法想象一个10岁的孩子在那一瞬间的无助。
虽然只和她见过几面,没有过接触,但我看得出来H是一个很聪明的姑娘,学习成绩确实也一直不错。也许她不那么聪明,她想得简单一些,过得傻一些,她也不会抑郁吧,抑郁其实恰恰因为太聪明。在初三时,她就已经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了,而她请求父亲带她去省城看更专业的精神科时,父亲非但没有关心她的精神状态,反而讽刺挖苦她,说她无病呻吟,说她就是不想上学,没事找事。这样无知的家长不在少数,在这个班还有一个Z同学,长期失眠头痛,父母各地问诊,都看的内科,但是坚决不去看精神科,他们不能接受和承认自己的孩子抑郁。但恰恰是这种无知毁了孩子。H姑娘后来因为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导致她日夜颠倒,要么一直亢奋睡不着,要么连续睡十几二十个小时不清醒。这样的错乱生活让原本成绩优异的她(高中入学H姑娘考上的是火箭班并担任班长)完全没办法和同龄人一样正常上下学。而因她一直请假在家,她的父亲把这都归因于她喝抗抑郁药,一度要求她自行停药,而且质问她是否XD。她给我讲到这里时,冷笑一声说:“老师,您相信这是一个亲生父亲对女儿说的话吗?”
现在的H姑娘,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爷爷奶奶只照顾生活,也不关心她的情绪;会自残,她说这带给她说不清的快感;性取向为同性,她说她讨厌男性,她渴望女性带给她的温暖;想考取北京某大学,因为那个大学与她小时候出租屋的房东阿姨家近,而那一家人给过她温暖和呵护;想好好学习,她说她相信自己有能力,但是却没有心力和体力,但她要鞭策自己……临了,她说,她对父母已不抱任何期待了,只要在她还未独立之前,还能每月给她点钱,她就“满足”了。
听她云淡风轻地讲了这么多,我再好好地看了看这个姑娘,白白净净,已经亭亭玉立,但脸上却有着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说不清的东西,是冷漠?是疲倦?是无所谓?还是麻木?我说不清,但我知道她发自内心地渴望着父母的关怀和爱,哪怕是迟到的,应该还是能够慰藉一下这颗久已冰冷的心吧!
而我作为一个与她萍水相逢的老师,我也只能鼓励她,不要放弃自己,要强大自己,通过高考离开这个小县城。我深知我的鼓励多么的乏力,但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学校教育从来都是为好的家庭教育锦上添花,却很少能真正雪中送炭,能雪中送炭的前提是学生自己意志坚定、心灵强大。
从这次聊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H姑娘,听班主任说因为知道自己落课太多跟不上同学们就去省城某辅导机构了,一年六万,一个班十个人,她的父亲能舍得拿出这笔钱资助她,也还算是把她当自己孩子吧!半年以后,H能否在学业上如意,我不好说,但她这一生恐怕都要用来治愈童年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伤痕与悲痛。而在我们的身边和不知道的远方,还有多少个H姑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