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文学批评的三种视野-讲座笔记
关键词:同时代,日常时刻,文本解读
面向文学现场的文学批评
- 同时代/同代人批评:对象
“出生于同一时期、具有共同的历史经验,因而显示出相类似的精神结构和行为式样的同时代的人。”
——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
“感受结构”,对应的“与其说是一个阶级或一个社会,倒不如说是一代人”,“文化上的一代人似乎常常是伴随十年左右的共同生活形成的。如果把1930年代作为一个例子,可以在一系列青年作家中追溯到一种特定感受结构的出现。”
——雷蒙德·威廉斯:《政治与文学》
- 同时代/同代人批评:关糸
“世代”应该被处理成“想象的共同体”,“每一代的成员分享某种经历和记忆,信仰或价值观,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相同的境遇。”
——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同时之异世、并在之歧出。”
——钱锺书:《谈艺录》
也就是一种与自己时代的奇异联系,同时代性既附着于时代,同时又与时代保持距离”,“真正同时代的人,真正属于其时代的人,是那些既不完美地与时代契合,也不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要求的人一一但正是因为这种境况,他们才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去感知和把握他们自己的时代”
——阿甘本:《何为同时代?》
所谓的“同在”“同代”,并非假设同质、合流、无差别,而是预期在众数、多元、异质、个体、对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参与、“不齐而齐”。
“同代人批评”不仅意谓着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也指向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 同时代/同代人批评:方法
对“文学批评是经典化的一层滤网,最终为文学史所服务”的商榷?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还有比这再悲哀的,我们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装饰……但是这里的文字那样单纯,情感那样凝练,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
——李健吾《鱼目集》
李健吾这番意见立即被卞之琳指为“显然是‘全错’,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卞之琳《关于<鱼目集>》
“他真是同感的走入作者的境界以内,深爱着作者的主题和用意,如共同追求一个理想的伴侣,为他计划如何是更好的途程,如何更丰足完美的达到目的。”(最理想的文学批评)
——陈世骧《<夏济安选集>序》
没有转化为后期的文学史的文学批评,仍然是杰作。
- 文学研究:置身事外的客观性,研究对象的客观化,较为全面的洞察和把握,提供一条信而有据的途径。
- 文学批评:置身于此的在场感,在水中研究水,丧失了后见之明的冒险性,在流动的文学状况中进行选择和判断的紧张感,预测未来的丰富性与流变。内在于时代,回馈、传递和回应于时代。
日常结构
“哈葛德者,其文学地位在英文中,并非高品。所著小说传入中国后,当时桐城派古文名家林畏庐深赏其文,至比之史迁。能读英文者,颇怪其拟于不伦。实则琴南深受古文义法之熏习,甚知结构之必要,而吾国长篇小说,则此缺点最为显著,历来文学名家轻小说,亦由于是。一旦忽见哈氏小说,结构精密,遂惊叹不己……”
——陈寅恪:《论再生缘》
“现在留存下来一些当时书店里的畅销书榜和最受欢迎的作家名单,刚才提到的光辉灿烂的名字没有一个在榜单上,而榜单上实际出现的作家,今天的我们全都不认识,而当年他们的读者,可“不只是堕落的穷人,那些出身良好的人,也有此嗜好,至少是在乘火车旅行途中。”
——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
“一个时代近乎平均值的文学理解。”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日常时刻
“近乎平均值的文学理解”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断裂是与常规的轨道脱节,与平均的水准背离,它常常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无法确定其来源和去向的突发性现象。”
——福柯:《知识考古学》
丸山真男曾提及思想史研究中观念形态的分层:位于最上层的是“最为高度抽象化的系统性理论、学说或教义”,位于其下的是“关于人世间综合性想象的分层”,往下是“处理具体问题时具体的意见、态度”,再往下是“生活情感、生活氛围、真实感等未经理性反省的生活情感”,底部则是“无意识领域”。面对多样态的分层而要测定思想的价值时,可以依据思想的重量、流通范围、幅度、密度、多产性等尺度。
——丸山真男:《关于思想史的思考方法》
“单独观察一条鱼而绝不可能了解的鱼群的生态或者鱼群生息的海底生物链,这才是展现在我们而前的历史。”
——沟口雄二
《关于历史叙述的意图与客观性问题》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天才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
理解其最伟大的诗人。”
——宇文所安:《盛唐诗》
一方面,本书按照时间顺序编年,介绍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作品、论述和运动。另一方面,它也介绍一系列相对却未必重要的时间、作品、作者、事件,作为“大叙述”的参照。”
——王德威主编:《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