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摄影大师|杉本博司
“ 我拍摄的是物的历史,我的艺术主题是时间”——杉本博司

杉本博司1948年出生于东京,家中在银座有一个经营不错的美容用品商社“银美”,他的父亲为业余落语家(落语是日本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类似于中国的相声或者说书人),并且他是在少数未受空袭轰炸的地区成长起来的。那说到这里也能看出杉本博司为什么和很多日本二战后摄影师的作品完全不一样,比如细江英公、中平卓马、森山大道等等,其实这很有可能就和童年时候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系。

然后在他母亲影响下,进入私立基督教名校立教中学接受西方的油画与雕塑等美术教育。大学就读立教大学经济系。1970年代正逢日本学运风潮,大学毕业的杉本博司在母亲同意下赴美,同年进入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学习摄影,于1972年毕业。
毕业后移居纽约,先后获纽约州政府、古根海姆、美国教育协会奖学金,开始摄影创作。此后约十年间,杉本博司往来日本纽约两地,身兼古董商。此时期的经验养成他日后收藏日本古文物的爱好,也增进了他对日本古美术、建筑、文学、历史的造诣。

如果说荒木经椎是情色摄影大师,那么杉本博司就是哲学摄影大师。他的摄影作品中,对艺术、历史、科学与宗教的诠释环环相扣,完美地将东方哲思与西方文化意涵结合在一起。

杉本70年代的"剧院"系列是他的经典成名作。东方的禅学最高境界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万物归空便是“剧院”系列的初衷。他说“一切的虚空都被各种各样繁复的意义包裹着,这或许就是人生无意义的写照”。于是他走进不同的被废弃的剧院,放上一部电影;打开相机快门,长度为一整出电影的时间。相片出来后可想而知,银幕早已经因为曝光过度只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全白,而包围着空白的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剧院舞台装饰却夺目异常。
他尤其喜欢南宋画僧牧溪的画作。牧溪的风格大多自由放逸,在当时被视为且有悖传统而不被主流认可,却在日本备受推崇。杉本他开玩笑地自称为“宋朝摄影师”,用摄影模仿他的观念。

杉本博司说:“卤化银摄影和它170多年的历史在数码图像的巨浪冲击之下,已逐渐淡入遗忘的角落,这使我突然生出一种形单影只之感。但尽管如此,我必须承认,在这片已经被遗弃的阵地上独自固守,对我而言其实更像一种享受。我曾以有意为之的时代落伍者自居,已逝大师的杰作比起同代人的作品更能唤起我的共鸣。中国宋代的水墨画让我领悟到黑白色调所蕴含的无限可能。随着十三世纪宋朝的覆灭,一批水墨山水的不朽之作辗转流落到日本。我抓住每一个亲眼目睹这些杰作的机会,凝神细观,不知疲倦。牧溪的《潇湘八景》在我看来堪称东方自然主义的一座高峰,令人观止。我还要承认,《海景》系列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马远笔下的流水。我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梁楷,玉涧,夏圭.....这些伟大的艺术家让我受益匪浅。尽管明白自己的作品在很多地方都无法与这些大师比肩,我依然以“温故知新”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从古老事物中获得关于新事物的启迪。”

“今人看到的一切是否与史前人类一样?”这是杉本博司先生在1980年创造《海景》系列之初,在纽约居住时的一次思考。

《海景》系列其中的三张在佳士得拍卖行以一百八十八点八万美元成交,创造了亚洲当代摄影作品成交最高纪录。

更多的时候杉本博司是一个用摄影探讨哲学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