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运动以及美食等宅家的种种
伊壁鸠鲁说他的人生快乐需求清单有三:友谊、自由和思想。关于友谊他说:凡智慧所能提供的助人终身幸福的事物中友谊远超过一切,你在进食之前,先好好想一想要与谁同进,而不是吃什么,喝什么,因为没有朋友共餐,生活无异于狮子和野狼。
偶然间,刷到“ 关于宅在家里的N种方式 ”,发现当下年轻人面对压力和人际关系,似乎更愿意宅在家里。当工作日沉浸在与各种人打交道,以及和女朋友们的各种约会中时,有没有想过如果正常生活被长时间按下暂停键,该要怎么生活呢?
国庆节前,还和闺蜜憧憬着带孩子们去秋日的海边放空时,谁知道不期而至的是一场长时间的足不出户,除了料理一日三餐和收拾整理,剩下的大把都是空闲时间。超过一个月不出门,怎么自处、怎么处理亲子关系、怎么调节物资不足带来的压力,种种经历都在考验着我们是否能够平静对待。于我而言,阅读、运动、电影、咖啡以及适当的工作填满了整个生活。

关于阅读:起初是因为想挑战一年阅读52本的目标,于是让书籍充斥在目之所及的各个地方,背包里、办公桌旁、沙发上亦或是枕边,让人想阅读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其次,工作日午间, 一小杯拿铁、手持一卷, 离单位近的几家书店是和闺蜜最常出现的地方,无论是学习、加班,还是心情烦躁的放空,“避风港”的称号实至名归;再次,在书店获得的愉悦总是快速见效,每每沮丧着进去愉悦着出来,最想分享给孩子们的不过于这种快感,渐渐地去书店成为了对孩子们的奖励,也变成了她们周末最爱的消遣方式。最后,以至于现在每天不阅读一会儿,心情总是会被小事烦扰,无所事事的感觉也会涌上心头。如今,一年52本的阅读目标早已实现,现在的目标不再是追求数量,而是开始阅读一些大部头的书籍。这几日,看完了罗斯.金写的《印象巴黎》(印象派的诞生及对世界的革命性影响), 了解了19世纪法国印象派诞生的背景,普及了一些世界美术史的常识。你是想成为生前名利双收身后被人遗忘的埃内斯特.梅索尼埃,还是生前倍受否定死后却享誉盛名的爱德华.马奈?艺术这件事也是见仁见智的。看这本书的意外收获是,发现了一个宝藏系列书籍:甲骨文丛书。发现有一些出版业很有品质,纸质书籍的发展需要这些品质和特质。 宅家30余天,心境大多数时候平和,想问题的角度也开阔了许多,阅读功不可没。
对我来说,阅读突出的好处是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弱,也越来越向往像一些学者那样淡薄名利、专心阅读的生活。但阅读的困扰也有,那就是每当拿起书,虽然阅读的愉悦感油然而升,但怎奈精神时常过分活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每日分配给阅读的时间太短。 居家一月有余,开始尝试着体验一下向往已久的码字生活。每日午后,写一些文字、发一点感想,记录生活才能更好的三省吾身。突然发现,作家这个职业不如想象中容易,自身阅读的书籍太少,针对一些问题和现象总结的能力太弱,写不出有深度又能引起共鸣的语句。好在,多写多看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关于运动:去年和闺蜜建了个羽毛球群,利用空闲的工作日午间出出汗、疏松筋骨、排解一下负面情绪是我们的初衷。坚持了一段时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场地,这项运动就搁置了。于是,又发展出另一项运动,游泳。从刚开始的40分钟-400米蛙泳,到现在的50分钟1200米,游泳带给我的变化是耐力更好了,心情也变得平和。时常,在游完泳回程的车厢里,喜欢的音乐响起,女朋友们像微醺过后一样亢奋着、谈笑风生。于是,每周2-3次的游泳让人时常精神饱满。当然,疫情居家,只能因地取材选择其它运动方式了。今年4月,粑粑推荐了一个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跳操的直播间,主播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博士,热情、健谈、专业,每次60-90分钟的时间也飞逝而过,出汗完的身体异常轻松,稍显壮硕的后背,也因为坚持锻炼更紧实了。这次居家,有时间尝试了“14+10”饮食法,即一日三餐在10个小时内吃完,其它的辅食在10个小时之间的上午和下午摄取。虽然没有按照食谱上肉蛋奶蔬菜的比例吃,但身体还是有了一些变化,肚子上的肥肉渐渐变少,体力也变得更好了,今年5月至今,10年来体重都在稳步增长的自己,从55kg下降到了52.5kg,重回了15年前的体重,有一种付出后的获得感。

关于电影:居家一个月,看了18部电影。其中7部五星推荐。貌似一段时间就会对一种主题感兴趣。记得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印度电影,于是就把感兴趣题材的印度电影看了个遍。这段时间沉迷欧美题材,看了一些老牌明星颜值巅峰期的片子,理解了为什么他们能红极一时。如果一个领域能发挥到极致又能独树一帜,那么被普罗大众认可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看了几部19世纪欧美题材的影片,结合《印象巴黎》中19世纪的画家们,把一些史实和书籍结合起来也是种美妙的体验,弥补了一些世界史的缺失。个人认为,电影是浓缩的生活。一部好电影,治愈功能和书籍别无二致。

关于美食及咖啡:儿时,妈妈哼着歌在热气腾腾的厨房料理着家人的餐食, 一向雷厉风行的妈妈变得异常柔软, 即使物质匮乏、体力劳动繁重的那个当下,愉悦着做出来的饭菜也格外可口。长大后自己当了妈妈,也想把这样的温暖带给孩子们。这次居家,完全告别了快递、外卖的日子,一日三餐需要自己安排,听着老歌、或者樊登读书,炸牛肉干、生豆芽、腌泡菜,还解锁了各种面食,愉悦着烹饪的同时带给家人的是一个健康的身体,谁说烹饪不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呢?偶尔还能听到这样的价值观:你啥都不用自己做,可太幸福了。人到中年,怎么一点都不羡慕这样的生活呢?个人认为:掌握的技能越多,能掌控的生活就越丰富,所谓生存的能力便是如此吧。现在的自己,越来越感谢农村生活的经历,时常能够强烈感受到土地和农作物带给人的安全感和喜悦。居家多日,生活回归最基本的物质保障,精神上貌似也更轻盈了。
之前的工作日,除了书店和闺蜜约最多的是在咖啡馆,其实也并不见得多爱喝咖啡,也许沉浸在咖啡香的氛围下碰撞的灵魂更有吸引力。《印象巴黎》中说,19世纪巴黎的画家们总是约在巴黎固定的几家咖啡馆,聊艺术、聊沙龙作品。岸见一郎写的《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中也说,最早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也是在咖啡馆一起组成了心理分析小组,分享各自的心理学。宅在家,依然想延续和朋友们的思想交流,于是,咖啡成了重要媒介,不能身处咖啡馆,每天清晨喝一杯速溶或挂耳,安静的阅读,亦或和闺蜜们分享宅家的琐事也是件很解压的事。









当然,除了基本的物质支撑和精神生活,朋友们密集的聊天是宅家的精神支柱。 伊壁鸠鲁说他的人生快乐需求清单是友谊、自由和思想。他说:“凡智慧所能提供的助人终身幸福的事物中友谊远超过一切。”朋友们每天的碎碎念:诸如谁做了什么好吃的,生活物资如何获取,谁当了社区的志愿者,以及生日那天的云聚会,都给这场不知何时结束的居家生活增添了色彩。所以,即使是一根雪糕的诱惑,都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
居家不知道还要多长时间,怎样在现有相对封闭单一的环境下,安心自处、协调好各种关系呢?个人认为:除了各种的身份认同外,你还是你自己。在做好各种角色的同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己,不过分依赖外在环境,保障现有基本生活的同时,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安心做自己热爱的喜欢的,才能更好的度过难关、享受当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