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研笔记分享:西哲史(西马部分)60【校订连载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德)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M].王凤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8.
阿多诺
《否定辩证法》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推向了极致。
《否定辩证法》共有三部分。
(1)在第一部分中,阿多诺对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的进行了批判,指出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崇拜,对主体主义的巩固。
(2)在第二部分中,阿多诺通过对同一性-非同一性、肯定-否定、存在-存在者、主体-客体、理论-实践等对立范畴的分析,揭示了任何“第一哲学”都是同一性哲学、任何总体性哲学都是不值得期望的,认为否定辩证法应该关注非概念、个别、特殊、非同一,因而,它既不是关于世界观的描述,也不是普遍有效的方法,而是“瓦解的逻辑”。
(3)在第三部分阐发了否定的道德哲学和历史哲学构想。阿多尔诺通过分析康德的因果性概念阐发了自己对自由与不自由之辩证关系的理解。阿多诺认为,所谓自由不过是市场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所谓个体绝对自由不过是一种假象。实际上,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物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变成了内在地服从。因而,在事实的不自由中谈论自由,只能导致主体的分裂。
此外,阿多尔诺揭示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念与马克思的自然社会历史观念之间的关系,阐发了新的历史哲学构想。在他看来,黑格尔的世界精神概念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这种总体性已经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将自身视为永恒的自然历史过程。再者,阿多尔诺通过分析奥斯维辛而对死亡进行了形而上学的沉思:同一性原理就是死亡,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奥斯维辛大屠杀。奥斯维辛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失败,也宣示了反抗与批判的重要性。
《否定辩证法》以“反体系”著称,但仍有以下四个特点:
(1)非同一性是否定辩证法的理论基础。阿多诺认为,思维就是同一,同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辩证法就是矛盾,而矛盾就是非同一,非同一就是对同一的绝对否定。
(2)反概念、反体系、反传统是否定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阿多诺认为,任何概念都不能与自身对象完全同一,因为概念自身已经包含了非概念。
(3)“被规定的否定”是否定辩证法的核心。
(4)“瓦解的逻辑”是否定辩证法的最终结局。
阿多尔诺的洞察力是深刻的,批判力是强大的。然而,否定辩证法除了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否定之外,并没有指出走出传统哲学、通往未来文明之路,反而陷入了否定主义之中。这样,否定辩证法最终就成为一种“瓦解的逻辑”。
具体而言
在第一部分中,阿多尔诺将矛头指向海德格尔,即从本体论的需要批判到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的内在批判。
针对哲学的真正任务,即如何思考存在问题,海德格尔改变了提问方式:从“存在是什么”到“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阿多尔诺指出,抵制观念论的精神膜拜固然是海德格尔试图颠覆传统本体论、消除旧形而上学的积极尝试,但在他那里,仍然保留着基础本体论的需要——对存在的膜拜,这就使得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仍然具有非批判的肯定性;
尽管海德格尔力图避免意识哲学的主体主义,试图动摇主体哲学的人类中心主义,但却变成了生存哲学的主体主义,甚至更加巩固了主观性;实际上,海德格尔的生存主义提问问题的方式仍是形而上学的,它必然导向旧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态度不过是对现存秩序的意识形态辩护。阿多尔诺认为,海德格尔的生存主义前提在于批判存在的存在者化、秘密在于系动词的本体论化。因而,尽管海德格尔曾经达到了“同一性中存在非同一性”之辩证认识的边缘,但他的“存在”是抽象的、空洞的、同语反复的,因此是没有意义的;他的“超越性”是绝对化了的内在性;他对哲学的理解是深刻的,但过分抬高了哲学的悬而未决性。
在第二部分中,阿多尔诺通过讨论否定辩证法的概念和范畴,如概念与非概念、同一性与非同一性、肯定与否定、存在与存在者、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一般与特殊、直接性与中介性、内在性与超越性、自我与非我、经验自我与先验自我等问题,阐明了任何“第一哲学”都是同一性哲学、任何总体性哲学都是不值得期望的,认为否定辩证法应该关注非概念、个别、特殊、非同一,因而,它既不是关于世界观的描述,也不是普遍有效的方法,而是“瓦解的逻辑”。
第三部分详细阐发了否定辩证法模型。这些模型应该澄清否定辩证法是什么,并根据其自身概念将它推进到现实领域。“自由的辩证法”试图为道德哲学做贡献;“世界精神与自然历史”试图为历史哲学做贡献;在哥白尼转向再次回转的意义上,通过批判性的自我反思,最后一章围绕着形而上学问题展开。
就是说,在第三部分中,阿多尔诺通过分析康德的因果性概念阐发了自己对自由与不自由之辩证关系的理解;通过分析康德的道德哲学阐发了自己的否定的道德哲学构想。在阿多尔诺看来,所谓自由不过是市场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所谓个体绝对自由不过是一种假象。实际上,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物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变成了内在地服从。因而,在事实的不自由中谈论自由,只能导致主体的分裂。
同时,在讨论世界精神与自然历史过程中,阿多尔诺揭示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念与马克思的自然社会历史观念之间的关系,阐发了新的历史哲学构想。在他看来,黑格尔的世界精神概念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这种总体性已经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将自身视为永恒的自然历史过程。再者,阿多尔诺通过分析奥斯维辛而对死亡进行了形而上学的沉思:同一性原理就是死亡,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奥斯维辛大屠杀。奥斯维辛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失败,也宣示了反抗与批判的重要性。总之,在这一部分中,阿多尔诺以模型分析方式开辟了通往不同的哲学具体化之路,并且抛弃了关于纯粹哲学与事实科学之最坏的、抽象的对立,阐发了否定的道德哲学和历史哲学构想。
从表面上看,《否定辩证法》毫无体系可言,甚至还以“反体系”著称。但若通读《否定辩证法》,可以看出它建构了“反体系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非同一性是否定辩证法的理论基础。阿多尔诺认为,同一性是传统哲学的理论基础,这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对“第一性的东西”的追求,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对首要性的强调,其实质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实际上,主体与客体是互为中介的:没有客体,主体不可想象;没有主体,客体没有意义。当然,这恰恰意味着两者之间的非同一。为了纠正传统哲学将同一性当作目标这个错误,否定辩证法应该用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改变概念性的方向,使之转向非同一,这是否定辩证法的关键”。这意味着,否定辩证法就是对非同一的认识。在黑格尔那里,同一性是具体的有差别的同一,矛盾就是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统一。但在阿多尔诺这里,思维就是同一,同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辩证法就是矛盾,而矛盾就是非同一,非同一就是对同一的绝对否定。因而可以说,非同一性就是否定辩证法的理论基础。
第二,反概念、反体系、反传统是否定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阿多尔诺认为,任何概念都不能与自身对象完全同一,因为概念自身已经包含了非概念。所以,概念与对象之间是非同一的。这样,否定辩证法就要致力于“通过概念而超越概念”。否定辩证法真正感兴趣的应该是黑格尔与传统哲学保持一致而宣布他们不感兴趣的:非概念、个别、特殊、非同一。这样,否定辩证法就既不是关于世界观的描述,也不是普遍有效的方法,而是一种“反体系”。
第三,“被规定的否定”是否定辩证法的核心。在阿多尔诺看来,传统辩证法,不论柏拉图辩证法还是黑格尔辩证法,都认为否定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而否定辩证法主张“在矛盾中思考矛盾”,强调矛盾的不可消解性,认为真正的否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因素的否定,否定之否定还是否定,只有“被规定的否定”本身才是不可否定的。这样,“被规定的否定”就成为否定辩证法的核心。
第四,“瓦解的逻辑”是否定辩证法的最终结局。从这种否定辩证法出发,阿多尔诺对包括一切本体论哲学、二元论哲学、体系哲学在内的传统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与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进行了内在批判;对基础主义和形式主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主体主义和客观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并对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工业文明进行了彻底批判。他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试图揭示事物内在性以及将现象与本质统一的起来的愿望是可取的;但其观念论辩证法试图通过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来确立主体首要性的尝试却是错误的。由于黑格尔膜拜精神概念,从而导致他抬高概念、普遍、同一性,而贬低非概念、特殊、非同一性,由此导致对个性自由的压抑。阿多尔诺说,不仅黑格尔辩证法,而且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都有“第一性的东西”的虚假预设。因而,尽管海德格尔力图避免意识哲学的主体主义,但仍然陷入了生存哲学的主体主义。
马尔库塞
一体化理论
马尔库塞用“一体化”来概括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又称为消费社会、福利社会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个体化主要包括四个特征:
(1)社会国家一体化,国家垄断代替社会自由竞争,国家暴力机器通过上层建筑控制资本的范围,实现权力集中化。
(2)个人与资本主义社会一体化,即个人被同化,无产阶级正在消失,而白领化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化的工人阶级正在扩大。
(3)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一体化,人与人的关系是零件般的物与物的关系。
(4)个人的思想、行为等各种机能的一体化,个人的自我内容是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外在灌输强加而成的,没有自己的个性。
四个特征中,第二个特征为中苏理论家批判。
马尔库塞又在其他几本著作中细化了一体化理论:
在《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塞吸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指出人被社会同化,意味着人的本能遭到了严重的压抑和摧残,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生活无处不处于意识形态之下,表现得千篇一律。
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指出一体化控制了人的需求。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了“虚假的需求”,以诱导人去进行消费,实际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是一种“强迫性消费”。
在《反革命与造反》中,马尔库塞指出一体化扩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与奴役的范围,人成了合理化的工具。
爱欲解放论;《爱欲与文明》
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是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作为心理学基础,而补充进马克思主义的产物。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在于论证人的本质的实现的重要性。但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把人的解放归结为劳动的解放,仍缺乏根据。马尔库塞认为,劳动的本质在于爱欲,而劳动就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由此,马尔库塞提出,人的解放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爱欲,那么解放人就是解放人的爱欲。
马尔库塞接受了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意识的基础的立场,提出爱欲是人的本质,并区分了爱欲与性欲,认为爱欲自为存在,比性欲为他存在更根本,并且在量质也更高级。因此,马尔库塞认为,爱欲解放不等于性欲解放,纵欲的性关系反而是对爱欲的压抑。继而,马尔库塞认为,劳动是基本的爱欲活动,因为劳动具有持久性、生产性、整体性与自由的特点,但现实的劳动、爱欲又是受到压抑的,因此,应当解放劳动,解放爱欲。马尔库塞反对弗洛伊德主张的爱欲不能在文明社会中实现,揭示了弗洛伊德对历史中的多元因素的忽略。
马尔库塞的理论有诸多困难,关键在于将劳动等同于爱欲。首先,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区别于动物性本能的自觉实践活动,但是马尔库塞的爱欲则是一种本能行动;此外,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具有生存需要、享乐需要与发展需要,但马尔库塞只基于享乐需要来论证爱欲解放;最后,马克思的劳动享乐说,旨在通过劳动对自身本质的确证,而非强调肉体快乐。
哈贝马斯
批判的解释学
哈贝马斯的批判的解释学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哈贝马斯对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传统解释学的批判:
(1)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所持的一种主客之间的中间态的立场,容易导致相对主义与唯心主义。其根源在于非批判地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基础。
(2)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将传统、前件固化了。
(3)伽达默尔将解释学把语言性置于本体论上来谈,而绝对化了语言性,忽略了非语言因素对思维与行为的影响。
(4)同样,伽达默尔将解释学绝对化,而哈贝马斯指出,解释学是有其限度的,仅与社会历史原则相关。
(5)伽达默尔将意识形态批判从属于解释学,会导致解释学本身的意识形态化。而哈贝马斯则认为,应将解释学从属于意识形态批判。
批判的解释学
哈贝马斯将反思与批判因素引入解释学,而形成一种“批判的解释学”,主张哲学解释学能揭示传统社会科学的局限性,即缺乏客观性与精确性,而这个局限只有依靠自然科学来弥补,而解释学成为沟通二者的桥梁与基础;此外,哲学解释学既保证了自然科学理论表述的准确性,也保证了科学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哲学解释学的目的在于,对语言的反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为现实交往行为合理化服务。
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基于其哲学解释学的语言理解机制,而提出的一种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老一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仍局限于主体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理性观,而只能揭示工具理性的绝对化,而不能发现理性的解放潜能,不能为启蒙的现代性理想提供合理基础。而哈贝马斯抛弃了这种基于传统理性观的意识哲学,即抛弃了意识的自我反思的对象化活动在本体论上的优先性,而将理性建立在由一个说话人与至少一个听话人构成的主体间的关系为基础的言语行为与交往行为之上。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的合理化”关键就在于“交往行为的合理化”。而交往行为是一种以理解为目的的行为,其发生在主体间的言语活动与依照社会规范产生的行为之中。
哈贝马斯要求严格区分交往行为与工具行为,他认为交往行为与其建立的生活世界更具有源始性,且以实现交往双方的一致性为目的,而工具行为则是派生的,以私利为目的。派生后的工具行为与交往行为产生对立,从而形成两个互相冲突的系统。一是以语言为中介,以共同目的为导向的机制;一是以非语言为中介,以行为结果为导向的机制。
关于如何实现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认为(1)应当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2)承认和尊重共同的规范标准。
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自然在历史社会本体论的意义上规定为一个社会概念,并以无中介的直接性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卢卡奇以此强调资产阶级自然的非法性,强调社会历史生成性对自然对象的认识的作用。但是,卢卡奇站在自然与社会历史二分的旧本体论的基础上,把自然归于社会历史,由此难免会以此贬低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以确保历史主体性,最终撼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基础。在卢卡奇晚年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真正理解到了这点,并进行了积极的纠正。
施密特继承了青年卢卡奇的基本思想,又提出了自然-社会历史双向中介的理论,以此对卢卡奇的自然概念进行修正。
马克思主义是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双重超越,但第二国际只认识到了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超越,而忽略了马克思对唯物主义的超越。因此,他们在仍从旧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强调马克思的科学性,而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运用,即著名的推广论,由此就犯下了经济决定论的错误。
而青年卢卡奇强调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全异质于一般唯物主义的,因此他把自然理解为一个社会概念,并把自然与社会历史对立,也就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立了起来,因而也反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而施密特则并不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施密特指出,马克思是以人的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为其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这是新唯物主义的前提。
施密特继承青年卢卡奇的看法,认为新唯物主义的前提是经过黑格尔辩证法中介作用之后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但施密特更强调这种中介作用,不仅感性直观被中介,而且整个人类实践都作为一个中介环节。这种中介作用不是黑格尔的观念的中介,而是客观实践的历史中介。因此,施密特坚持主张马克思对自然优先性的肯定,而这种自然的优先性又总是经过实践中介过的,并且这并不会丧失唯物主义的立场。所以,马克思同样关心人,但不再是费尔巴哈那样的抽象的人,而是历史的现实的人。并且,这种实践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实践统一,尤其是以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历史的统一。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有作为历史的方法才有可能,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只有与每个社会达到的、占有的自然的特定阶段相关联,才能得到理解。因此,马克思的自然总是不依赖于人的人的活动对象。
总而言之,由于施密特突破了一般哲学思考的认知方式,坚持马克思的经济学分析视角来理解历史现实,由此,才能坚持从真实存在的感性世界出发,即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有限的人出发,既坚持自然的优先性,又坚持自然被中介的优先性,或者社会历史实践为自然中介,以及自然为社会历史中介的双向运动,从而达到现实存在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基于自然-社会历史双向中介运动,施密特还分析了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自然存在的异质性。施密特指出,在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类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仍未跳出“最初的”自然,人类的生存以自然的东西为基础;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自然的支配则过渡到由社会的支配,但自然同样不能被还原为人或社会的主体性,而是转化为一个用科学控制自然过程的工艺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