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人有心理问题该怎么办?
受困于心理问题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失恋的李四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
李四失恋了,女朋友小美离开了他,李四苦苦挽回无果后他——抑郁了,在最初的日子里,家人、朋友、同事都给予他安慰:
“想开些,下一个会更好”、
“小美到底哪里好?为了这么一个女孩值得吗?”
“你人这么好,一定会有更好的在等着你”
“没有选择你,是她的损失”
“不就是失恋嘛!过段时间就好了,我也失恋过,没什么大不了的!”
……
李四经常向家人、朋友们诉说自己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同事们开始有意的躲避他,他的家人也失去了最初的耐心;又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的圈子不再有李四的位置,家人之间也偶尔爆发冲突……

李四在人际关系上的遭遇,是其它受困于心理问题的人大概率会遇到的问题,有的表现非常明显,人际关系恶化到无法收拾的局面,和家人闹翻、甚至不再往来;有的表现的并不明显,他们还保留着日常的人际交往,可是他们内心深处是孤独的,他们选择了封闭自己不再真诚的对外交流。
不论是人际关系恶化、还是封闭自己,它们大概率会增强原先的负向情绪,同时衍生出其它的负向情绪,比如孤独感、仇恨等。
为什么出现心理问题会导致人际关系危机的存在呢?
因为不理解。
不理解心理问题、不理解受困于心理问题的人某一刻、某一段时间的反应。
苛责他们的家人是不恰当的,毕竟绝大部分情况下,家人都是爱、关系、在乎他们的,家人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付出了很多,甚至苦苦哀求,但经过一段或许漫长的时间,他们身心俱疲仍旧一无所获,于是到达了最大的承受点……
苛责受困于心理问题的人更是不恰当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承受着非常大的心理痛苦。
停留在责怪的层面是错误的!因为责怪改变不了过去,改善不了现在。
假如我们身边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家人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帮助到他们?
专业的说法是:建立支持性的环境,建立支持性环境的基础和关键是——理解。
也许有人会说,我理解,失恋了很痛苦,但是他不应该这么久还不能走出来;我理解失恋的痛苦,但是至于发展到这么极端吗……
我们说着理解,却着手于批判,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呢?
有一条定律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做到深度的理解——孔宪秘反应定律:一个人的反应是它当时最恰当的选择。
它告诉我们任何人的任何反应在他反应当时,对他来说都是绝对正确的(最佳的选择)。
它让我们抛弃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从当事人的视角看待问题,肯定他所有的反应在当时是正确的。
以下三篇文章可以有效的帮助你学习、掌握定律,达到深度的理解,在此不再谈论。
1 简析孔宪秘反应定律
2 孔宪秘反应定律的本质及应用原理
3 孔宪秘反应定律的工具化——ERC表
为什么理解如此重要?
对受困于心理问题的人来说:理解,是他与其他人链接的桥梁。
当感受到被理解的时候,在心理上,他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他与其他人产生了链接,而这个链接,会让他的情绪流动、得到释放(心理咨询的部分会详细探讨这一点好处),他不再封闭自己,有了链接对象,这能给他带去正向的情绪体验,与人际关系恶化相比,明显减少、减轻了衍生情绪。
理解应该是双向的,如果受困于心理问题的人能够使用这个工具,这无疑会让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当然,这需要正确的使用理解,不要觉得自己理解家人,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们带去负担而选择封闭自己。
对于家人来说:理解,让持续的和谐陪伴成为可能。
对普通人来说,长期的面临负向情绪的处理,如果没有理解这个工具,很难持续的坚持。构建以理解为基础的相处模式,理解对方的反应(如果深入一点可以去了解相关的心理问题),当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时候,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会变得不一样,沟通、处理问题的时候正向的模式会占据主导。理解会让你知道心理问题其实和躯体问题是一样的,是需要得到正确的处理、治疗的,让你不再“羞于启齿”,不再以大道理苦苦“相逼”……
理解,是纽带,让关心、在乎的人之间的链接不断裂,良好的陪伴为治疗、改善提供了友善、支持的环境。

孔宪秘反应定律告诉我们,反应“是它当时”最恰当的选择。这个选择,仅限于当时,随着情绪、认知的变化,选择会变得不一样,我们要做的是让他走出当时的情绪,让他学会更多的处理方法,当他走出来或者学习了更好的处理方式之后,原先的选择就不再是最恰当的。
这种变化需要时间,并不是通过三言两语就能够改变的,所以给与时间,让他有其它的选择。如果方便,就让他们接受专业的帮助;如果压力大,就先从理解开始,理解、陪伴本身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理解,他便与一个人建立了链接;
如果一群人学会了理解,他便与一群人建立了链接;
如果全社会学会了理解,心理问题便获得了和感冒同样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