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读书笔记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
序言
1. 文化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一个独立文化的纵向的历史的延续,表现文化内敛的延续性。二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横向比较,给原有文化注入新的内涵,表现文化的开放与兼容。第二种例如,16-18世纪中欧文化交流。
2.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①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接触,影响持续两个多世纪。来华耶稣会士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人学士交往,并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交流深度从物质层面深入到思想精神、再到政治文化制度,循序渐进。
②是以和平的方式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交流。西欧国家放弃军事征服的手段,取决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和国力水平。文化交流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国力的表现。
③是与世界历史近代化进程紧密相关,促进了中欧的社会变革。
3. 明代的两条历史线索:一是来华耶稣会士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的传教路线,抛弃了当时主导的军事征服和精神征服相结合的传教路线。二是明中叶后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之下,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在利玛窦和徐光启那里,这两条线索相互重叠融合。
第一章 明清之前中西文化交流概况
15世纪之前,中国对西方:生产力和科技都处于领先地位,丝绸贸易促进欧洲文化发展和经济复兴,四大发明促进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发展。欧洲对中国:基督教在唐元的传播,过于依赖封建政权,传教范围小,且传教士缺乏文化底蕴,没有太大影响。结论:中国古代文明处于积极主动的优势地位,并且对欧洲物质文明和社会变革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节 汉代中国与欧洲的丝绸贸易及其影响
1. 历史上中西丝绸贸易可分为两条途径:一是陆路。出甘肃玉门关往西,两条商路,“丝绸之路“。二是海路。至3世纪衰退。
2. 丝绸贸易的三个特点:①罗马市场与中国是间接的。②中间商促进丝绸销量。③叙利亚和埃及重新对丝绸加工。
3. 赛里斯(Seres),指丝国人,赛里斯人是对所有生产和贩卖丝绸者的总称,不特指中国人。这是初期西方人对中国的模糊认识。
4. 东方海路的开辟,西方对邻国的地理认识加深。《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1世纪末)提到秦尼(Thinai)地区,即为中国。
第二节 景教在唐代的传播和衰落
1. 景教,向往“光明广大之义”,契合圣主意愿并弘扬“天下文明”的宗教团体。(李之藻)在中国历史上,一般是基督教或天主教的统称;在唐代,则是专指罗马天主教的异端聂斯托尔教派。
2. 聂斯托尔(Nestorius)教派:君士坦丁堡主教。声称耶稣的神性和人性未合二为一,是神性依附于人性。因此,圣母玛利亚所生者是一个纯人,故玛丽亚只是纯人之母而非天主之母。那就说明,耶稣是天主降生救赎众生是虚而不实的谎话。后正统派召开宗教大会,驱逐聂斯托尔派,使其逃亡波斯并受波斯的保护。景教在波斯成立独立教会,断绝与罗马教会的关系。后波斯被伊斯兰军队打败,不愿转宗的景教徒向东逃亡,于7世纪初进入中国。
3. 景教传入的原因:①丝绸贸易的东西方交通。②唐朝的怀柔政策和外来文明的兼收并蓄。
4. 景教在唐朝的发展:一方面教旨与正统派并无二致,另一方面唐朝泛神设教,实则为了利用景教招来西域,但景教并无中国的社会根基,所以一旦统治阶级改变政策,景教就会失去怙持转向衰退。
5. 景教的衰退:安史之乱后,唐缩紧开支赋税改革,禁断佛教波及景教。
第三节 元代也里可温教的兴盛及衰败的原因
1. 唐宋景教在中国北方边疆地区衣钵相传,所以在12-13世纪蒙古人入主中原,景教也随之进入内地。
2. 也里可温教的传播与景教相似:客观上,交通便利;主观上,蒙古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一体保护兼容并包的政策,目的也是笼络邻国以便向外扩张。
3. 也里可温教的兴盛的四种表现:①不服兵役,适当免除徭役赋税,食禄特权;②官秩从二品衙门崇福司;③分布广泛,人数众多;④出仕从政为地方官员、中央机构、封王进爵。
4. 中西文化冲突事件一:成吉思汗之孙巴图向西扩张,教皇遣传教士与蒙古修好。其一,劝说蒙古君王皈依基督教并建立盟邦关系,失败。原因:军事实力悬殊缺乏平等基础、东西文化背景不同。其二,柏朗嘉宾带去了蒙古的社会状况,《蒙古史》,成功。
5. 中西文化冲突事件二:元代,罗马天主教会第一次正式派遣并任命北京、泉州的主教,孟高维诺,其认为,①蒙古大汗倾向佛教,但对基督教宽厚;②聂斯托尔教派作用大;③传教收获;④呼吁西人来此传教。
6. 为什么唐景教和元也里可温教,缺乏中国社会的稳固基础而失败?
第一, 过度依赖统治阶级。一旦政策变化或改朝换代,这种外来宗教就会失去怙持而衰落。
第二, 传播范围小,影响有限。
第三, 兼容政策下,其他宗教的排斥使其生存空间小。
第四, 教旨具有排他性,不易为东方泛神论接受。传教手段上也无品德或底蕴胜出。
第四节 四大发明的西传及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卡特)
1. 造纸术、印刷术:宗教改革,推广民众教育
2. 火药:消除封建制度,创立国民军制
3. 指南针:美洲的发现,欧洲不再是世界中心
第五节 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的历史性贡献
1. 蒙古西征使得东西交通畅通,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传播交流,其中,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策源地,反对禁欲主义和节制学说、主张人有享乐的权利、提倡世俗精神。
2. 《马可波罗游记》全书共四卷,卷首是鲁斯梯谦的引言,记述尼古拉兄弟和马可东游归国的经历;第一卷是马可等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第二卷是蒙古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自大都西南行至缅甸;第三卷是日本
第二章 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时期的世界背景
明清之际,中欧交流进入了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直接的、实质性的接触的新时期,由于中欧在生产和科技上相当,使二者平等交流。
第一节 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渐和最初的中西交往
第四节 耶稣会的建立及其基本特征
1. 耶稣会1534年由依纳爵创建,原名“耶稣军”,一方面具有军人精神。另一方面以《灵性操练》(《神操》)为灵魂,其有三个突出特点:一,目的在得胜自己,即使感觉服从理智、理智服从天主,使自己的一切行动合于基督全德的理想;二,提供了净化灵魂的方法训练,在活动中促进自身服务于上帝和教会;三,清晰地认识到天主恶势力(如情欲等)的危害,要求克己。
2. 耶稣会的基本特点:①重视道德修养;②重视教育,且不断深化,内容包括神学、语言文字、文艺、自然科学等;③执意扩大海外传教。
第五节 中西文化进入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和交往的新时期
1. 中西文化交流的低级层次的表现:①物质文明层面;②间接交流,通过文化载体;③状态上不连续
2. 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时期的表现:其一,自16世纪中叶,影响持续两个多世纪;其二,来华传教士的数量及国籍具有较大规模和代表性;其三,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地域覆盖中国的广大地区;其四,交流媒介即来华耶稣会士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文化的深入交流创造了条件;其五,文化交流从物质文明进入思想精神领域、最后提升到政治文化制度层面,前者代表为马可波罗游记,次者代表为利玛窦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后者对欧洲如开明君主专制、重农学派、文官考试制度,对中国如火炮、科技、新型学校。
第三章 适应性传教策略的酝酿和策划
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利玛窦,一脉相承实行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的传教策略,取决于中欧的客观环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酝酿、探索、实践、形成的过程。
第一节 沙勿略:适应性传教策略的奠基者
1. 沙勿略在印度传教的特点:其一,他和政权关系密切,很难将传教和殖民事业分离开来;其二,强制手段排斥当地宗教,这一点表明他此时尚未脱离欧洲传统的传教方式。
2. 沙勿略在日传教思想的转变:第一,传教的目标,中国。认识到日本文化源于中国,故将传教的中心由日本转向中国;第二,传教的策略,运用本地思想文化观念传教。推行学术研究,与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建立联系的方式,取代过去迅速归化大批民众的方法;第三,谙熟当地语言文字,“学术传教”。尝试将天主教义与日本宗教相结合。
3. 沙勿略的贡献:第一,沙勿略身份重要,引起了欧洲对中国的关注,为未来的中西交流提供可能性;第二,“学术传教”的设想产生深远影响;第三,将基督教义与当地宗教相结合,及采用当地语言进行传教。
第二节 范礼安:适应性传教策略的组织与策划者
1. 范礼安之前,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地的心情十分急切,一方面注意健全和发展组织机构,另一方面学习中国语言、派遣官方使节、非法偷渡等进入中国内地,呈现出一种盲目无序的状态。
2. 两项举措:①整顿原有的传教机构;②增派传教士。目的:加强东方各耶稣会传教团的整体实力和应变策略。
3. 范礼安对中国文明的认识,与西方宗教相联系:其一,中国未受西方宗教影响,擅于治理国家;其二,中国缺乏宗教,故无法防治许多混乱。所以,范礼安认识到中国文明及国家体制和治理方面的成就,这就要求在尊重中华文明和精通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学术交流、道德规范、基督教促进中华文明的完善的方式进行传教。
4. 范礼安与沙勿略的联系:一,在对中国文明的认识上,沙勿略从非法走私商人那里了解片段;范礼安在澳门观察中国、与中国商人交流、翻译的帮助下浏览中国典籍。二,在西方宗教与中国文明的关系上,欧洲传统以武力、派遣外交使团的方式,大规模归化民众;沙勿略首先注意到培养在中国传教的思想感情、选派学术素养高的传教士进行学术传教;范礼安继承沙勿略的两点基础上,认识到西方宗教不能取代当地文明,只能辅助才能流行,即“中国化”。
5. 计划的实现:第一,从组织上选拨、培养、派遣入华传教士;第二,学习中国语言,用中文撰述西方教理、将中国典籍译为西文;第三,对全局性重大问题的正确决策,如牢牢控制中国传教团的领导权:撤销澳门教会对于中国传教团的领导权并转交给利玛窦;传教士的服饰习俗儒士化:对祀孔祭祖的接纳、断绝与中国和尚的联系而转向当权士大夫;不支持强制性、数量化的传教方式,在北京建立传教中心获得皇帝的支持。第四,经费上不接受中国人赠与,消除中国民众的疑虑,范礼安利用自身地位和影响从境外筹款。
6. 范礼安的贡献:从个人思想感情上,范礼安将归化的热忱和处事的谨慎结合,“中国化”;从领导者的层面上,成功选拨了利玛窦这样衷心且有能力的开拓者,并在制度上保障经济稳定,对指定适应性政策给出重要指导。
第四章 适应性传教策略的早期实践活动
沙勿略和范礼安作为来华传教的奠基人和组织者,但他们未能进入中国内地。罗明坚为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逐渐形成适应性传教路线。
第一节 罗明坚进入肇庆
1. 罗明坚早已萌发来华传教的愿望,面对的困难有二:一是中国的语言文字的难学,找不到擅长中国官话和葡语的老师;二是澳门教士的阻挠,派给他治理修院中的各种事物。
2. 罗明坚能进入肇庆前的准备(尽管两次失败):①邀请合适的帮手利玛窦;②率领西方商人学习中国礼仪,官方对罗明坚的重视;③品格上谦恭有礼,懂得察言观色,粗通中国语言文字;④馈赠合适的礼物,来自西方的奇巧器物,广交官员等上层人士;⑤声称做中国皇帝的顺民,改换中国和尚的服装,仿效中国尊名字号;⑥中国官场的腐败及上下官吏的贪污
3. 罗明坚进入肇庆后的准备:①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吸引观摩传播;②官员题匾,提高了传教士的声望;③树立良好的形象,标榜道德修养促进适应中国古代的儒家社会;④精深中国的语言文字,编撰相关工具书
4. 中国人对罗明坚等人的看法:绝大多数是好奇,还有一部分是有学识且对基督教感兴趣。
5. 传教的特征初现:其一,重视知识人士;其二,注意利用宗亲血缘关系发展教徒;其三,默许和鼓励排斥其他宗教。
第二节 罗明坚传教策略的失误及返回欧洲
1. 罗明坚的失误:①天主教廷和耶稣总会的改观,使罗明坚等人急功近利;②未能及时吸取教训,更冒险地开辟新的居留处;③违反中国禁令,试图私交王府,又僭越礼制;④用人不当,败坏传教团名誉;⑤范礼安地不信任,如改穿中国和尚服使范礼安不以为然;⑥过于依赖某位官员,情况容易发生变动
2. 返回欧洲与《致大明皇帝万历国书》的结果:①态度上保持上对下、圣教对异端、世界精神领袖对一国皇帝;②未提及请求中国的传教自由和永久居住权;③取消罗明坚的主角地位。最终,没能执行遣使计划。
第三节 罗明坚的科学与宗教著作
1. 罗明坚中学西传的科学贡献:一是非宗教的翻译,如《大学》译为拉丁文;二是中国地图及绘制方法的传入,“画方分里”的方法并进行必要调整,大致完成了明代的《中国地图集》
2. 罗明坚的宗教著作:一是《天主圣教实录》,二是《关于协助中国人的方式的若干意见》
3. 《天主圣教实录》的特点:第一,首次全面阐述了西方基督教的基本教理。第二,有针对性地批驳了当时中国流行地几种宗教思想,如佛教、多神信仰。第三,突出适合中国地伦理道德内容及其论证方法,如对中华文明的礼敬、借用儒学名言、采用自然推论和比喻相结合的方法
4. 《关于协助中国人的方式的若干意见》的内容:第一,指出《天主实录》为中国人接受的经过;第二,指出在中国施洗入教的注意事项;第三,指出传教需适应中国人的习俗,如外表庄严、多行善举、消解疑心、通晓语言、斋戒止杀等。
5. 罗明坚与沙勿略、范礼安的关系:
第一, 继承性。沙勿略从排斥他教,转向培养其他文明的思想感情、并尝试将天主教义与日本佛教相结合。范礼安明确表示房琪传统的传教方式,提出基督教辅助中国的政体和思想、传教适应路线。罗明坚继承二者,开启基督教义附会儒家思想的先河。
第二, 确立和平渗透的适应性策略。
第三, 夹杂在基督教本质和对中国思想文化了解不深入之间的矛盾和反复状态。
第五章 适应性传教策略的进一步发展
沙勿略提出思想设想,范礼安具体谋划组织,罗明坚真正实施推行,但未确立核心部分和整体结构。
第一节 适应性传教策略的集大成者利玛窦为进入中国做准备
1. 罗马求学期间利玛窦的三大重大收获:一是进取型的心灵修炼方式和基督教人文主义精神,使利玛窦具有了坚定的信念;二是数学知识和实用技术;三是与教会上层人士建立良好的感情联系,一方面形成了在中国传教的有利氛围和条件,另一方面抵挡教区人士的攻讦
2. 利玛窦的准备:第一,数学天文等学科、钟表机械等工艺的兴趣,为他的学术传教路线提供条件。第二,良好的师生及友情,营造了学术传教的理想氛围。第三,具备人文主义者的罗马圣贤知识。第四,具有传教士的使命感。
第二节 利玛窦在肇庆和韶州的传教活动
1. 利玛窦在肇庆的传教活动:其一,作为罗的助手,在传教活动中发挥辅助作用。其二,尝试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传教策略。其三,作为负责人独当一面。
2. 利玛窦在肇庆面临的困难:①民间传说葡人“好食小儿”,驱逐传教士。→利玛窦有目击者老人作证,并为主谋者求情。②马丁事件余波,民众冲击教堂。→利玛窦容忍,且不追究闹事民众。③耆宿老人指控传教团受葡萄牙趋势居心不良。→利玛窦以素日品德,私下争取当地长官的同情(送礼),然后写了一份申辩书,最后利用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④说服范礼安,在情势严峻下迁往另一个驻地。
3. 利玛窦在韶州的传教活动进入新的阶段:①与儒士瞿太素交往,放弃和尚装改换儒士服;②须发留须,废“僧”名改“道”名,停发有佛教用语的《天主圣教实录》;③通过瞿太素的引荐,与当地官员交好,阻止一些民众对教堂的骚扰。
第三节 利玛窦开辟南昌与南京新传教区
1. 利玛窦对在南昌传教情况的分析:①好奇;②记忆术,科举应试的需要;③数学、自然科学;④观赏器物;⑤点金术;⑥不多的人听教会道理。最受欢迎的就是欧洲的科学技术、文明成果、人文思想。
2. 利玛窦对中国传教领洗者数量少的原因分析:①中国幅员辽阔而形成独特的民族性格;②中国人政治秩序井然,不重视灵魂与神学;③中国人不信奉宗教,包括儒释道;④中国人不信任西洋人;⑤中国人歧视中国之外之人;⑥下层百姓传教有限制,上层人员又接触无门。所以,要采取缓慢的、渐进的个别讲道的方式,取代大规模归化和聚众布道的方式。
第六章 适应性传教路线的最终形成和理论总结
利玛窦进入北京后,一是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扩大教会的影响,如世界地图的绘制和流传、翻译《几何原本》;二是继续贯彻儒学与基督教教义之间的一致性互补性原则;三是从个别讲道和归化的原则,发展为宁缺毋滥、重质不重量以及归化知识分子的和平传教原则。在给巴范济复信中,利玛窦对过去的传教路线进行总结和调整,这封书信就成为了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以来的适应性传教路线的最终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 利玛窦获准在北京居留并传播西方科学技术
1. 契丹和中国乃是同一国家的论证:其一,中国邻近未有相关描述的国家;其二,阿拉伯突厥人来华献狮子
2. 《几何原本》的三方面观念:一是具体的数学几何知识;二是一种思维逻辑工具;三是以几何学为基础的与自然本性相联系的新观念。(利玛窦认为逻辑同宗教的信条是不可分离的,无逻辑就无法接受基督教真理)
第二节 利玛窦在北京出版的中文著作
1. 利玛窦与中文著作的地位:从适应儒学的策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即在儒学与基督教教义之间寻找到一致性和互补性。(《天主实义》《二十五言》《畸人十篇》)
2. 《天主实义》与罗明坚《天主实录》的区别:前者为了改善后者滥用佛教用语,并由徐光启润色,将中国文化与天主教义沟通。
第一,改善《天主实录》中语焉不详和晦涩难懂之处。第二,《天主实录》批评儒家礼仪、天地崇拜等,《天主实义》则肯定祖先崇拜的习俗。第三,揭示新儒家对古代先儒的背叛,调和太极论和上帝。第四,《天主实义》剔除了《天主实录》的佛教用语
3. 面对北京的反对呼声,利玛窦采取三大缓和措施:一是重印《二十五言》,其书不攻击其他宗教只阐述人的内心修养,以具体力行说明安分平和、知难而进的人生态度。二是撰写出版《畸人十篇》,在道德领域提出一种不同于儒家的全新视角即死亡的角度。三是复信给虞淳熙,态度和缓,要求与佛教求同存异
第三节 利玛窦对传教策略的最后调整和理论总结
1. 利玛窦的传教策略的调整:一是大力编撰中文书籍。二是坚定谨小慎微、缓慢个别的传教方式。三是(最新表述)和平传教,放弃武装传教。
2. 利玛窦致巴范济的信的总结:第一,由于不能与皇帝接触、无居留权,故无法一直在中国自由传教,只能慢慢开教。第二,疏远澳门和葡萄牙国等,打消中国人的疑心。对于经费问题,采取购买土地耕种的方式。第三,以著书的方式吸纳知识分子入教,一可消除一般人的仇视,二可吸引皇帝的注意。
第四节 利玛窦晚年的心态及死后的荣耀
1. 利玛窦晚年的三件大事:第一,调整传教策略。从接近皇室,转向缓慢的学术传教和适应性策略。第二,平息教难。不是归化教友,而是网络关系而增加天主教的影响。第三,意文撰写《天主教传入中国史》,具有完整性、客观性、准确性。第四,以死殉道的决心
2. 利玛窦之死:葬于北京。
第七章 适应性路线同军事征服传教路线的分期及其影响
适应性传教路线根据中国的强大国力和文明、政治统一和安定、儒学与基督教教义相通之处等原因形成,受到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关注,影响了印度和日本的传教。
第一节 中国传教团同军事征服传教路线的分歧与斗争
1. 西班牙传教士与中国传教团之间的分歧表现:第一,传教方针的分歧。桑切斯——范礼安。第二,基督教义的取代地位还是适应地位。贝尔纳·德萨阿贡神父为印第安土著:兴办教育、研究土语创造字母拼音、翻译基督教教义。第三,重视数量,还是重视质量和长远后果。
第二节 中国传教团适应性传教路线的国际影响
1. 日本传教团事业的崩溃。
2. 中南半岛(罗德斯)和印度(诺比利)的传教事业的发展。
3. 诺比利的事业,一是适应印度顶层婆罗门阶级,穿猩红色长袍、不吃肉不喝酒、吃鱼和素菜;二是运用当地语言翻译基督教义;三是运用神学理论为自己的策略辩护。
第八章 明末的统治危机、社会思潮和西学传播的文化氛围
明末的科学思潮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风格,前者对应着对中国古典科学的总结和批判,后者对应着对于西学(实学)的接受。内容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传统对现世的人的发现,二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自然科学。其中阳明心学所具有的解放精神,也为其开创了文化氛围。
第一节 明中叶后经济发展与社会危机
1. 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际与国内市场的联系、社会分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封建政权奢侈成风、吏治败坏、社会风气败坏。
2. 社会风气上:一方面,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突破禁欲主义;另一方面,人心佚荡、社会道德下降。
3. 商品经济导致党政,削弱了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力,进而冲击纲常名教和封建制度。
4. 统治阶级的腐败:①劳动人民及其阶级斗争;②沉重的赋税徭役导致民不聊生;③商税和“召买”“官买”压迫商人;④“皇店”、“官店”、“官肆”压抑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商业。
第二节 王学、泰州学派与西学
1. 王学为明末西学做了思想准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李贽、徐光启都是王学信徒。王学后学东林学派,兴起经世致用之学,西学东渐。
2. 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①肯定自然人性,抨击程朱道学家及其背后的封建礼教。②肯定人的自然权利,主张人的平等,反对封建等级秩序。③打破阶级垄断,与下层群众联系密切。④实践其学说,创建新型组织。⑤构思理想社会的模型。
3. 泰州学派与利玛窦传教的共通之处:①利玛窦偏爱古代儒学,批判太极说(反对新儒学),符合泰州学派;②利玛窦提倡贫富之间互助平等,符合泰州学派的兼爱思想;③利玛窦的《交友论》所宣扬的交友之道,符合泰州学派的交友结社的社会活动
第三节 东林学派与西学
1. 东林学派的目的:一方面以程朱之学止泰州学派的弊端,另一方面通过改造保持合理因素,包括“会”的组织形式、改革政治等。
2. 东林学派的思想及做法:①阶层成份上,重视绅士和君子;②惠民政策的态度上,保障君主和国家的稳固;③学说内容上,批判空谈心性和背后的佛学思想,重视实行,提倡“有用之学”;④判断是非的标上,正统儒家的道德价值。
3. 东林学派与耶稣会传教士之间的良好关系:其一,都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和“圣洁”的生活方式。其二,讲究经世致用的实学,包括算学、天文学、地理学、机械学、水利学、铸炮技术。其三,抨击空幻的佛学及“三教合一”,且都与宦官和佛僧为敌、反对空谈哲学、支持实用儒学。
第四节 科学思潮与西学
1. 伴随东林运动而兴起的,明末的新科学思潮,是“实学”从理学中走出,成为实用之学。
2. 对中国古典科学的总结和开辟:①生产决定科技;②天文历算、火器制作、园林建筑、物理知识、本草药物、农政水利等著作的问世;③明王朝的崩溃和明末农民起义及满洲交战的战事不利;④明末思想解放运动
3. 明末科学思潮:一是在东林学派的经世致用实学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二是从理学中走出,不再着眼于成为圣贤,而是着眼于国计民生。科学地研究事物的真相。
4. 明末科学思潮的四个特点:第一,以经世致用为理念,反对空疏学风抨击科举制度,反对朱王学的圣人之域和东林学派的“有用之学”,而是科学认识论。第二,承认自然科学本身的价值,从而形成人性的发现。第三,重视数学,显示科学精确化的去向。第四,提倡观察试验方法,突出科学的实证精神。
第九章 明末士大夫的西学热潮及其代表人物
明末的政治形式和思想多元化为西学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西学与儒学的结合,使西学在士大夫群体中形成热潮。在这样的热潮中,涌现出一些与传教士关系密切、笃信基督教义的知识分子,有未获功名的士人、中下层官吏、高官。一方面,他们想要通过西学抵御佛学、巩固儒学,进而形成新的学术基础、维护传统价值、拜托社会危机;另一方面,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一个平等的基础。
第一节 明末士大夫的西学热潮
1. 士大夫接受西学的原因:第一,西学不仅与儒学相兼容,还能补儒学之不足。不仅有道德修养、天道姓名,还有朋友情谊格言。第二,传教士既具有良好品德,又具有技艺才能。第三,西学及地理开拓人的视野,主张学在四夷。第四,与佛教形成对比。西学较亲切易行、较易于理解、较使中国长治久安。
第二节 西学倾向的代表人物:瞿汝夔
1. 瞿汝夔对西学传播的作用:第一,将单向的学习过程,变为双向的中西交流活动。第二,建议利玛窦将僧服换成儒服,促进西学传播的决定性一步。第三,瞿汝夔利用自身关系,保护教堂、建议在南昌开辟新教区、照顾生病的利玛窦、促成觐见北京。
2. 对于瞿汝夔与利玛窦的交往的总结:①不是个人间的偶然行为,而是中西文化之间接触的反应。②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在明末混乱时代中,士大夫阶层寻求精神危机的解决方法。(从以佛代儒,三教合一到皈依外来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瞿汝夔已经完全皈依基督教?还是接受与儒学结合的基督教教义呢?
第三节 西学倾向的代表人物:冯应京(中级官吏)
1. 思想变化:东林学派的实用之学→从西学中寻找精神寄托→笃信西学的性命之学
(1) 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政治上,初涉官场不计名利、结交豪杰志士、考订名谟典籍。《月令广义》旨在日用之学,又以西学新思想为基础,包括经济、启蒙思想的内涵。
(2) 受到宦官势力的迫害后,主动表明对西学的向往。除了心中愤恨的抒发,也表现出在危难之间对儒学的反思。
2. 两种思想在冯应京身上的统一:一方面,狱中讲习《易》,与东林师友切磋性命之道;另一方面,以《教理问答》潜心研究基督教义。但未能有机会接受洗礼成为天主教徒。
第四节 西学倾向的代表人物:王徽(中级官吏,已受洗)
第五节 西学倾向的代表人物:杨廷筠与李之藻
1. 徐、李、杨三人的共性:①年龄相差近;②家乡都在经济发达、人文茂盛的江南地区;③少年受过良好教育;④盛年登科进士;⑤仕途超过十年且官品不低;⑥致力于述译及刻印耶稣会士传书
2. 杨廷筠的生平:与冯应京同榜,品德良好,政绩颇丰,(学术上东林),卷入魏忠贤阉党斗争后辞官。
3. 杨廷筠与东林党的关系:关系密切。如东林书院创立时捐银、参加东林书院的活动、倡导经世实用之学、参与教育礼仪著作的编订(包括《杨氏塾训》;评注写序《苏氏家语》;写序《家礼仪节》
4. 杨廷筠的思想脉络:一条线路是东林从程朱理学中重振伦理纲常,寻找思想出路;另一条线路是佛禅的探究生命归宿的心路。
5. 李之藻与杨廷筠不同的仕途进路:①官职调动,与治水有关;②以刊刻古人文集影射东林党祸;③李之藻的考辨礼乐制度与杨廷筠的修订礼仪著作贡献伯仲之间;④李性格放荡不羁,杨则严谨恪本
6. 李之藻的实用之学:①地理学和地图绘制学;②创制新乐器、新乐谱;③治水利用计算与测量;④为西方科学著作写序,如《浑盖通宪图说序》申明地球圆形、科技即儒者实学、会通中西思想,再如《同文算指序》强调一切事物离不开数、糅合中西数学
7. 李之藻对于利玛窦的认识:异人→独行人→博文有道术之人,后受洗。
8. 李之藻与杨廷筠的西学路线不同:①杨专注于形而上的伦理道德领域;李专注于形而下的实用之学;②过程上,李是渐进的;杨是顿悟或彻悟的;③西学趋势上,李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杨是执着于形而上;④皈依之路上,李是专注于儒家实学,在会通中西后皈依;杨是从三教合一中,转向基督教神学
9. 杨廷筠的皈依天主与补儒辟佛:对于补儒,杨廷筠以西学恢复儒学正统,接受了基督教的天堂地狱观,重视个人的修养与自省;对于辟佛,杨廷筠发表《天释明辨》等抨击佛教
第十章 徐光启和利玛窦对基督教义与儒家思想的调适
1.徐光启的“会通”中西思想:①翻译作为条件;②融合作为核心;③超胜作为目的
2.利玛窦的三重性偏爱:偏爱儒教而非佛教、偏爱古代儒教而非当代儒教、偏爱自然理性而非异教徒的宗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