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研究院茶友群盲品分享活动第一期茶友品评总结












一号茶:
1. 土匪头子:第一冲不苦不涩,入口甜,舌根微酸。第二三冲很平淡,干净,有涩感。
2. 郑成:酸感重,有涩感,尾水甜,总体感觉有力道。
3. 马路(树猫):干茶欠紧结,乌褐中显红色,一冲淡焦糖香,杯盖香舒服,滋味平滑中带甜,不苦涩;二冲香气变化大,陈味中带酸气,滋味不苦有涩,涩度可接受,平滑欠厚重;三冲香气不变,整体减弱,涩度增加,顺滑。总结,不是我喜欢的风格,顺滑度可以,品种特征不明显。
4. 帝冠: 使用朱泥调砂110毫升紫砂壶,干茶揉捻略差,松散,乌褐带红,油润度高。一冲:盖香有陈气,饱满、结合平衡度好,中庸不尖锐 。汤入口现些许陈味,有乳质感,带甜意,香汤结合平顺。二冲:汤感持续,微涩起酸,生津但回甘不强。三冲:整体变化不大,涩感增加,酸意趋明显。随后泡落差不大,酸持续,转化不到回甘,茶汤下咽稍顿后略有枞味闪现,感觉应是自然存放多年的肉桂,保存较好。
5. 茶小白:使用120ml盖碗及农夫山泉,一冲茶汤清澈,橙黄,入口有焦糊味,一点点酸味。二冲比一冲颜色略深,焦味酸味加重,口腔干涩,不想再喝第二次的感觉,不喜欢怪怪的味道,有明显体感,出汗,打嗝,三冲转淡,有一丝焦味,没有酸味,适口性转好,头晕,像茶醉。之后逐渐转淡。总结,不耐泡,酸味、焦味重,没有回甘,不知道是什么茶,不喜欢。
6. 向日葵:干茶有点黏,喝到嘴里有涩味,香气内敛,回甘不强,不耐泡。
7. UNHOLY.ver:泡法:110ml盖碗 100度立即出汤,干茶比较干净的陈味,条索较松,叶片看起来有点老,一冲茶汤比较通透,没有明显的品种味,带有一点焦味,以及酸味,有比较明显的水味。二冲有较明显碳焙味,茶汤带甜以及更明显的酸味(估计是陈茶转换而成),茶汤中后段能喝得出一点香甜不过很快被强烈的酸味覆盖。茶汤浓稠度适中,没有水味。三冲口感浓稠度以及饱满度较第二泡下降;甜意较第二泡显,酸味持续时间更长更久。总结:品种特征不显。茶汤平衡感较差,酸感强,带些许甜味且有些许焦味。茶汤较为通透、干净,不算十分浑浊不清。喝后口腔有些许回韵。
8. 叶建荣:泡法:120ml盖碗100度立即出汤水:农夫山泉桶装水。干茶有陈味,条索松散杂乱,叶片看起来颜色不均匀,一冲茶汤比较透亮,有很明显的焦味,回口微甜,二冲焦味更加明显,酸感提升,但是有了明显的甜感,三冲酸味更加持久,甜感下跌,涩感提升,四冲口感味道断崖式下降,回口涩,总结:喝不出什么品种,自我感觉第二泡好喝三四泡涩感提升,不是很喜欢。
9. KOko:强喝三道水,每道水也就喝1-2口,优点:汤色透亮,柔和,缺点:条索不清晰,有微微陈味,落水没有任何东西,微酸,总结:这个东西就不能喝,陈茶的基础要求就不能有混杂的味道。无论什么品种年份焙火,都不应该是这个表现。
10. 对抗熵增:一号干茶的条索看上去就跟正常的岩茶不一样,条索不整齐,有点杂乱,什么造型的都有,然后看着就有点焦糊,闻上去也会有糊味,没有什么香气。汤水确实比较透,而且入口比较顺,但是汤水特别稀薄,入口是糊香味(其他没喝出什么香气来),就喝了三冲,没什么太大变化,就是一种味道,那就是糊香。酸跟涩我感觉还好吧,反正喝起来还不如普通的武夷岩茶有喝头,确实有股陈茶的味。
11. 天津袁记黄达:干茶一股焦味,秒出汤没滋没味,二冲坐杯十秒,酸,有一股果香。
12. 刘植:整体感受就是“摇摇欲坠”,从揉捻,到发酵,再到焙火,每一道工序都几乎崩溃但是又勉强完成。具体品饮感受就品种特征不明显,味正,清晰,不够浓厚,空,有明显酸感,后几冲有较重的涩感。重点比较在意干茶,揉捻虽然乱七八糟,但是起“宝色”,油润度非常高,它的这个“宝色”是怎么形成的?
13. 老茶童(黄永平):干茶外观就判断这个茶品质低劣,原料粗老,多黄片,冲泡后有异杂味、陈味、酸感,这种品质的茶不建议大家入口。
14. 福建天壶山生态茶(天壶道院):改制茶,原料黄条,色选厂5块钱一斤的原料,进行高火改制,堆头屯放,有年头的堆头原料,有很重的陈味,至于油光面如何行成(普洱有一种窝堆工艺可以做出油面不便多说)品鉴结果改制黄条原料,低端改制茶。
二号茶:
1. 马路(树猫):干茶乌黑宝色,一冲汤色酒红色,汤感细滑,细闻盖香焦感明显但不长久之后有果香甚至微乳香(这个要细闻,主观放弃是闻不到的),汤中并没有花呀果呀之类很具象的味道,可能是类似灰味但又比灰细的感觉,喉部还是有感觉的,回味清凉,齿颊留香且余香很久:二冲,汤感依旧滑顺,一路入喉,苦涩感很小,或者涩的不明显,难度在焦味的理解上很多人会放弃细品,不甜好像也有甜味,不苦好像也有苦味;三冲,近似灰的味道淡去,汤感没有牛奶丝滑,品种特征渐显,复合的果香甜味越来越清楚,物质感还是很丰富的;四冲,略微做杯,木质味出来了,品种特点很很内敛的桂皮感,肉桂的品性出来了,不是霸气,却不失风度;……不能急,慢慢喝……评价:突破常见的外在直白表达,这款茶虽然有“过”火之嫌,但也有过人之处,个人比较喜欢,也许大家喝的少,需要时间去懂。我喝这类茶很多年了,是个好东西。
2. 郑成:干茶颜色一致,热杯摇香香气浓郁,果香。一冲汤色酒红,入口顺滑,果香味,有生津回甘,微苦弱涩,热杯气息明显。三冲后有淡淡兰花香,汤慢慢变甜,打嗝。8冲结束,体感明显,木质味。个人感觉还是喜欢。
3. 土匪头子:第一冲上颚感觉有灰粒的感觉。有淡淡的青味,还带一点点很淡的酸甜。
4. UNHOLY.ver:干茶:条索紧结 磨皮黑 像是有一层灰。第一道:汤水深红清透 第一道茶入口充满了碳焙味,带一丝比较容易觉得到的甜味,有一定的润滑度和清晰度,但也是有水味。第二道强烈的碳焙味一直延续到中段,在碳焙味之后能感受到到肉桂的桂皮香和花果香,不过并不突出明显,有种被碳火味盖住的感觉。收尾有一点苦味但可以化得开。茶汤有一定的清晰度和润滑度,厚度和浓稠度不足。第三道碳焙味明显没那么呛人,茶汤中后段有着不算突出的品种特征,但也没有太明显的苦涩酸味,平衡度比较好。
5. 【荣辉包装】阿阳:100c朱泥小品 泉阳泉。第一道:5秒冲完放一边,盖香不闻看干茶最少足火没啥好闻的有也很淡。第二道:冲入口口腔有灰涩感舌尖舌侧接触茶汤部分有醇类物质慢慢化开甜潤感,入喉没有除了甜潤口腔有轻微收敛感,汤感整体没其他苦涩酸的味道,汤感比一般茶汤略浓一些。入喉过一会有一丝凉意一闪而过。第三道:入口一样绵柔甜潤顺滑,口腔收敛感加重一些,舌苔两侧有些许香感不明显,舌尖微生津。第四道:喉咙清凉感开始明显一点点散开。口腔中香气略盖过灰涩味。生津加重。第五道:喉咙清凉甜潤感有些许凝聚,丝丝香气从喉咙往外吐。口腔甜潤,稍停半分清凉感才散开,留下甜潤,舌尖还在丝丝化开。第六冲汤感依然不变没有明显不和谐的感觉,汤入喉都有持续两秒左右的清凉感。
6. 刘植:使用150ml盖碗,泉阳泉。整体感受:这是一款病火茶,火味一直占据主导,而且盖过其他味道,除了火味很难捕捉到其他味道,第四冲之后隐约出现木质味和一点果香,共喝五冲。总结,该茶暂不具备作为商品茶出售的条件,需进一步存放煺火。
7. 叶荣建:器具:120盖碗,水:农夫山泉桶装水。干茶:条索紧实,闻着碳焙气息浓郁,有一丝果香。第一泡:汤色清透入口足火茶的碳焙香气,一点果香,回口很甜,有桂皮香气。第二泡:入口浓郁碳焙气息,,能感觉到桂皮香,花果香不是很明显,不过并不突出明显,有种被碳火味盖住的感觉。水很滑,回口有一丝涩感。第三泡:碳焙气息没有那么浓郁,桂皮味更加明显,花果香气有点提升。第四泡:入口碳焙气息和桂皮感下降,回口甜度有所提升,咽下后微涩。总结:很舒服的一款茶,感觉像碳焙不久的肉桂。
8. 老茶童(黄永平):火工偏高,有点焦(可惜了)原料底子不错,估计客户重汤感顺滑度,想让茶吃更足的火再退火,这种茶建议退火隔年喝。
9. 福建天壶山生态茶(天壶道院): 该款茶为高火茶,应该是头年茶,通过高火压制陈味,有微弱陈味表现,喝去就是焦糖转换的茶水,4轮至5轮火以上形成,叶面没有出现焦态,条锁算匀称有光泽,算是慢炖提升上来的茶,水还算细,否则水会很粗矿,一般这个茶老茶鬼才能喝,一般人喝不下,底料还行,喝不出品种特点香,没有茶气,高火茶要是还具备品种特点香,或者果香,那就是一等一的好茶了,没有品种特征表现,没有香型表现,只适合水型消费者品鉴,水还算细腻,柔和,耐泡度也有,原料还是不错的,这样的火点,有这样的水头,还算可以,要喝必须等退火了,能退出来或许会有品种特点表现,否则当重口味茶饮口粮还不错,当然是老茶鬼喝,新手喝不来。茶叶做这个火点我是不太建议,现在已经不是市场主流产品,受众面群体非常少,武夷山人都不会喝这个茶,潮汕地区茶客这个茶包9克至10克,必中,适合他们那边的口味,这个茶基本也就是潮汕人消化的了,谢谢以上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