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旅行见闻系列(一)失落的黑土地:黑龙江
黑龙江放在东三省旅行的最后一站,或多或少有些私心,在过去一年随心飞的计划中,省会哈尔滨从来就不是首选目的地,一方面黑龙江有一个我期待已久的城市牡丹江,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东北边境,我不希望对黑龙江的探索在短短的一个周末内就结束,所以就这样拖拖拉拉直到今年的中秋节,我才第一次踏上了黑龙江这片传奇的黑土地。
此次黑龙江之旅首先从上海飞往哈尔滨,经高铁前往牡丹江,次日从牡丹江自驾前往东京城(渤海镇)和横道河子,第三天游览完绥芬河,晚上从牡丹江飞往烟台,第四天一早转机回到上海,全程耗时四天三晚,人均花费在2000元左右。和热门的攻略比,这显然不是一条常规的旅游路线,甚至看起来有些折腾,不过这也符合我一惯的旅行作风。
先说说我为什么会执着于去牡丹江这座城市,我想大部分85及90后第一次听说这个地名是通过南拳妈妈的那首《牡丹江》,虽然歌词里的描述和这座城市关联不大,但是方文山那两句歌词“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其流传程度还是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当年高考结束,在班级录取名单上看到一个女生考取了牡丹江大学,一时好奇就搜索了一下,才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东北,震惊程度不亚于其他人听说我去了海南一样。
再次看到牡丹江这个名字,是在近十年之后了,当时半A剑网3的我,某次重新上线,发现了一座新的副本城市龙泉府,其全名应该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游戏中这座城镇永远被包裹在暮色下的风雪里,玩家的大部分活动空间都是在郊外的镜泊湖上,可以体验狗拉雪橇、冬捕等冰上运动,对于一个现实中久居热带地区的人来说,这里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当时我正痴迷于考古这些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址,随即就查到这座城镇的原型就是天宝年间的渤海国都城龙泉府,其现址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渤海镇,俨然是一处未曾听闻过的地方。那还等什么,立即去马蜂窝查找攻略,看看当地有什么好玩的景点,可惜大部分游客都只是前往了牡丹江最著名的景点镜泊湖或者雪乡,而对于渤海国的探索,只有寥寥的几篇介绍,也基本上是基于当地人的视角(并没有偏见,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更容易忽视身边从小到大看惯了的那些事物)。虽然心有向往,但当时的旅行计划里,长沙、香港、台北、京都、桂林都要排在更前面,所以渐渐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再后来,疫情时代各家航司都推出了随心飞,但那时东航覆盖的航线中,上海往返牡丹江必须在烟台或者威海中转,真正留给旅行的时间不足12个小时,所以也被我排除计划,牡丹江似乎又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目的地。直到今年五一期间《悬崖之上》上映,电影开场就是东北的林海雪原,看到电影中出现的牡丹江、横道河子这些熟悉的火车站名,那瞬间就不再犹豫,于是正式做起了攻略。终于等到了9月的中秋,跟领导请了一天年假,凑足四天约到了另外2位小伙伴一同前往这个朝思暮想的目的地。
哈尔滨初印象
9月18日赶早班机飞哈尔滨,两个半小时的飞行途中基本都是在补觉,待平安落地走出机舱,顿时就感受到了东北和华东的气候差异,微信上还跟朋友开玩笑说这个凉意有点像11月的上海。因为要赶下午的动车去牡丹江,所以此行在哈尔滨停留的时间很短,跟另一位从长春出发的小伙伴Eason直接约在了中央大街吃午饭,经典的庆丰包子+锅包肉+马迭尔冰棍+秋林格瓦斯,成功收获东北小伙伴的鄙视。中央大街两侧的建筑比想象中要朴素低调些,工作日的游客没有那么多,可以看到很多当地居民在熟食店门口排队购物,与其说这里是地标景点,不如说更贴近本地人的日常生活。游览过初秋的松花江后,转场到了圣索菲亚教堂,教堂前的广场面积不大,游人三三俩俩,也没有见到想象中鸽子飞舞的画面,只有她孤零零的立在这里,担当着这座城市的旅游C位。



黄昏邂逅牡丹江
因为去年到过鞍山和长春,所以对于东北天黑的较早有心理准备,没敢选太晚的班车,从哈尔滨搭乘和谐号出发,100分钟即可抵达牡丹江,列车往东开去,一路上渐渐远离了城市建筑群,只能看见漫山茂密的树林和零星散落的村庄,感受着天南地北的差异。

牡丹江在今年8月举办了黑龙江省的旅发大会,城市基建有了一定提升,出站后随即被笔直整齐的马路以及满城充满俄式风格的建筑震撼到了,最美的当属傍晚时分的天空,夕阳穿过云层洒在复古的建筑上,整座城市都美的不那么真实,这种画面真的是独属于东北城市的风景,充满了岁月沉淀和时代印记。


同行的薛老师因提前一天抵达牡丹江,此刻仍在镜泊湖返回市区的路上,于是我和Eason便先去酒店等待,待顺利会师后,一同前往马克西姆餐厅用餐。这家俄餐厅是所有关于牡丹江攻略中一定会提到的,因为源于绥芬河,所以保留了非常正宗的俄餐做法,而且在当地经营了数十年,算得上是老字号了。果然这家店没有令我们失望,俄罗斯大肉串、烤肠拼盘、大列巴、俄式蛋挞都值得好评,最后吃完结账,三个人居然才消费了280元,看着这满满一桌子硬菜性价比未免太高了点。


当晚经过讨论,我们对行程略做了调整,考虑到第二天要去的横道河子和渤海镇在两个不同的方位,依靠公共交通衔接存在一定不可控性,于是临时在携程预定了租车,也因此认识了租车行非常热心的X大哥,他在我们翌日的旅程中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建议,还帮忙送回了落在车上的自拍杆,此处为热心的东北人民点赞。
东京城-渤海镇
如果按照原计划,我们这日的旅行是从一趟K字头的火车开始,经过牡丹江下辖的几个小镇抵达东京城站,再想办法搭车前往渤海国遗址,幸好同行是2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自驾穿过兴隆大桥出城,一路上都飞驰在东北辽阔的大地上,顺道还能数清牡丹江究竟绕了几个弯。渤海国游览通常包括四个景点,按顺序首先是渤海国遗址,其次是渤海风情园,再次是兴隆寺,最后是渤海上京龙泉府博物馆。我们最先抵达渤海国遗址,扫码交了90元门票就放行,里面能看见的实物只有几座宫墙地基以及一口八宝琉璃井,偌大的荒地上甚至被村民种起了苞米和黄瓜。

我努力幻想着脚下这片荒地和千年前那座都城的联系,但是沧海桑田,就连盛极一时的渤海国也成为了一片废墟。人的国聚沙成塔,而后又风流云散,在千年间数不胜数,它也不过是漫长历史中短暂的一篇,如果不是偶然间的邂逅,也许我毕生都不会接触到它的过去,但是总会有人记住的。人类考古著书,就是为了让历史传承下去,知来处,明去处,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我都很庆幸自己认识渤海国并来到了这里。



注:原文写于2021年10月,存于草稿箱近一年,旧文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