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天才女友
查看话题 >我天才女友的婚礼
最近我飞来欧洲,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参加了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婚礼。
新娘是我三年的室友,关系非常亲密,同住一个房间单人床并排的那种。
很多个费城暴风雪的晚上,我俩就窝在同一张床上盖着被子看美剧,那时在播的狗血美剧revenge,我俩超级喜欢看,她经常给我发信息说,今晚revenge出新集了,然后我们就从图书馆回宿舍窝在一起看。
十年前,她就经常跟我幻想她的婚礼,看时尚网站上的白裙子。我知道,结婚对她来说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



——
其实很早就收到了婚礼邀请,当时就决定,一定要去。
在欧洲办婚礼是很费钱费精力的一件事,且必须要提前确定好宾客名单,因为每一餐都是按人头供应的,不像国内可以聚在圆桌共享。
当时朋友邀请了我们曾同住的六位女生,并特地跟我们说:这次婚礼她给我们连住宿都包了,但是希望我们自己前来,可以做室友,不要带伴侣。
一个人前往的话,其实我更开心。因为与这些朋友认识的时候,我就是单单一人,对世界和交友充满好奇的十八岁。如果能与旧时好友还以同一种状态见面,那则更好。
然而很快,俄罗斯 乌克兰战争就爆发了,那天晚上我很担心,我在婚礼小群里说:同学们我是不是要来不了了,这俄国领空到时候关了我从哪里飞意大利啊。
她马上回复我说:啊呀离九月还远着呢,我们耐心等等吧!
后来的事情,想必看这个豆瓣的人也都知道了。上海的那三个月我每天都特别躁郁,还要搞吃的,人都快疯了,完全无暇去想这件事。六月底,第一天可以不用隔离去浙江的时候,我就跑了,在山里待了两个月都没回来。

其实在衢州的时候,我就觉得找到了生活的平衡了。衢州很小众,没人去,也没有什么压力,我天天在山水里面畅游。快递都还是从旁边的义乌发出,什么都特别快。生活便利,风景优美,心情舒畅。我特别开心,觉得虽然世界都不行了,但是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小乌托邦!

但是随着婚礼群里面的信息日渐增多,我想回避的事情回避不了了:对的,我答应过两次朋友,要去她的婚礼。
其实现在出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回不来。或者说,你愿不愿意接受天价机票回国+天价自费隔离这件事情。
我当时真的是想到这件事情就头疼,因为刚刚好找到了生活的平衡和我想待的地方,要是出去的话,又是面对一大堆不确定性,最主要的是可能花一大笔钱+在外流浪几个月。说实话我不想去(当然如果我没找到衢州这个宝藏地方就另当别论了)。
说到出国这件事,其实我想聊两句:
说实话,即使是在上海的那三个月里,我也没有坚定的想法要去国外生活。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了解自己,也了解了身边环境,会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而且最重要的是,人去一个新的环境,得有「事」可做。没有自己想干的事情的话,在哪里都差不多(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我已经30了,在外面随便晃荡已经无法满足自己了。这几年来,我对于我在OTHER STORE的工作很满意,对于我亲近的在国内的人也很满意,对于我在国内发现的一些风景人文民俗都有种打开了新世界的感觉,我还有好多古寺庙想拿着本子一个一个去玩,好多名山大川想一个一个去爬去感受,我其实挺不想中断在国内的生活的。

这种事情呢,就是你不想它,它越是要跳到你面前来。婚礼群里大家天天在讨论穿什么的时候,我还是在状况外,直到室友过来问我:Gogo!你下了飞机怎么过来!
我:……额
然后才下定决心,跟李豆豆当晚就买了去巴黎的票(他也三年没有回家了)。
告诉室友的时候,她特别特别开心,立刻给我打视频电话,说真的太久没见了,大家都想着我,她爸爸妈妈也都在问我的消息,还问我要穿什么衣服。我翻翻白眼,说你别管!她在那边咯咯咯地笑,视频里带我看她刚买的房子,感觉幸福生活之门是真的在她眼前慢慢打开了。
然而当我真的要去的时候,我又后悔了!
我又不想去了!
而我也根本不打算长期在外,就只想去参加个婚礼,再看看李豆豆的家人,然后就回来。如果为了这件事可能要在外国流浪,那真的值得吗!
但是这种时候,十年前和朋友的种种场景又浮现在眼前,我又跟自己说:哎呀!这么重要的事情,当然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啊!这是你最好最好朋友的婚礼啊!
所以,在出发前,我都一直在这两种想法中拉扯。
最后发现,我得处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如果真的在外面流浪很久,那我今年刚租下来,刚一点一点把自己的东西添进去的房子,应该先退了吧!
总之,出发前我真的十分焦虑,因为我的问题并不是「不去了」就可以解决的,这个婚礼是「一定要去的」,但琐碎又繁杂的想法、事情堆在一起,让我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
在「不知道该怎么想明白」的时候,我还特意约了一对一的心理咨询。
经过开导,也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焦虑」:因为我是个很不喜欢整理收纳的人,看到要收拾东西就会想逃避,就会想把自己放到其他能让我立刻焦虑的事情中,以此转移情绪。所以,当我面对「搬家」、「打包」、「退租」的时候,整个人就无法理性。
最后我选择订了上门打包的搬家服务,也终于解决了出发前的不安。
——
虽然有专业的团队,但很多整理工作还是得自己做。
于是,我和男朋友在出发前一天还在收拾各种细碎的物件,疯狂搬家;甚至东西太多,还特意租了一个仓库存放,忙到深夜才结束。

然后再把自行车给朋友,同时疯狂找可能可以短租我们房子的人。
当然,没找到。感觉自从3-6月以后,想要短期来上海住的人真的变少了。

——
搬完家后,为了不错过第二天的飞机,我们直奔浦东机场,在那里过了一夜。
等第二天,我们开始办理登机时才发现,我们的飞机,在!虹!桥!

原来我俩谁都没看机票信息,结果跑错了。
于是迅速打了辆车,赶去虹桥机场(真的好贵!)。
还好赶上了,要不然真的就去不了了。
在飞机上李豆豆跟我说,如果没赶上,他就跟我一起从虹桥去衢州,然后天天给国内的朋友们发衢州美景,说自己还是回欧洲了……
因为飞的11个小时体验很不好(不知道是不是疫情期间的航班缺钱,没毯子没耳机没汽水,只有两顿饭和两瓶矿泉水),所以一到巴黎倒头就睡。
想到要见很多年没见的大学同学了,醒了还马上临时抱佛脚,用矿泉水做哑铃,健身一下。

——
原本以为从巴黎过去意大利会很方便,毕竟离得挺近的,但这次出门发现,现在这种情况下在偏远意大利小镇搞个婚礼真的太难了。
我本来以为就我一个人过来困难重重,结果大家都是含着泪来的。
后来,婚礼上的美国同学们跟我说,现在因为国际旅游业并没有完全恢复,航班各种延误,飞机也出问题。她们从美国过来的每一趟飞机的时间都被改来改去,欲哭无泪。
我从巴黎到米兰的飞机,因为故障让我们在通道里站了特别久,延误了仨小时。我们同届的一群人从世界各地飞过来约在米兰机场见面租车,租完车了我还在巴黎……下午有一个婚礼之前的活动,大家等不了我,就先走了……

本以为我是最惨的了,结果下了飞机,竟然在出站口碰到另外一个六七年没见的同学,急得小脸通红。她说她当天早上6点就出门了,从伦敦到米兰,竟然晚上6点才落地……
婚礼选址在那种特别远的意大利山里,靠近马焦雷湖(Lago Maggiore) 。
我俩研究了半天,发现完全没有公共交通直达,那是一个要各种换乘火车还要坐船才能到的地方……


在米兰机场转机时碰到的大学同学得知我们等了好久的火车罢工后是真哭了,说来一次婚礼太难了,已经去不动了,一辈子就这一次。就一次。
——
总之,一路上遇到「飞机延误+火车罢工+错过拼车+无奈坐上转车的公车」,辗转了十个小时连婚礼的镇子都没到。
到了后拎着行李爬坡的时候,心里想了一百遍:不来了不来了再也不来了。

然而第二天就被光速打脸,早上起床拉开窗户:呃,好吧,当我没说。

所有从别的国家飞来的大学同学,都被安排在一栋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里。我跟大一时的法国室友一间房,房间特地选了跟十年前宿舍很像的一间,还手写了小卡片。

新娘特别有心!
——


我这个大学室友来自一个典型的欧洲比较有文化品味的家庭,她丈夫一家也是一样,所以他们的婚礼就很有意思,不铺张但是很高雅,客人的素质也都很高,每个人都有风格有故事。
婚礼地点其实是她爷爷住处附近的一处别墅,方便90岁的爷爷过来参加,我2014年暑假来这里玩过,但是这次来发现,已经完全忘记来过了。
婚礼的教堂仪式用了三种语言(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懂):意大利语、德语、英语。

所有致辞(包括90岁爷爷的)都是英文,因为新娘爸妈几十年前是在宾大读的大学,他们的朋友中也有很多美国人,很多人从美国飞过来。
每个远道而来的客人都会被公开感谢,比如我,被提了好几遍。
而且大家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很高,很多宾客都来过中国,新郎还是在北京读的高中,所以我可以不用从零开始先铺垫再聊天。

时长4个小时的晚餐时,连情侣都会被拆开坐,为的是让大家能交到新朋友,而不是只跟自己认识的人说话。每个客人都被根据各自的专业和爱好分到不同的餐桌,而且保证了餐桌上的人都能用同一种语言交流。


晚餐时,我左边坐的是新娘的堂弟,大学也念英语文学,在纽约做红酒;右边是新娘的姐夫,哲学博士(聊天之中还得知他也帮the modern stoic供稿)。四个小时的晚餐便很有得聊,还可以交到新朋友,建立新关系。
餐桌上有一个超级有意思的细节:每一桌都有一个路牌的命名。乍一看很奇怪,但其实这些都是新人住过的一条街道的名字。桌上有简介可阅读,可以从桌名看到他们的感情地图。

他们还会在婚礼过程中,穿插很多互动小游戏,有助于宾客互相认识。小游戏的材料都是新娘家人手作的。
新娘的姐夫坐在我右边,他跟我说,他一早上都在剪纸……
我觉得最浪漫的一个游戏是:新人需要用箭射破四个气球,每个气球里有一句莎士比亚的诗,他们需要把这首诗按顺序拼起来,读出来,就能发现家人对他们的祝福。

而且他们对典礼后的蜜月也十分重视,不仅充满「仪式感」,还格外注重「意义」。
比如当天下午,室友爸爸(我们也从十年前就认识了)过来跟我说,他对新娘子蜜月的敞篷车不甚满意,因为这辆车只是奢华,而没什么意思。他说亲家2000年代曾经开了一辆停产甲壳虫从德国到北京,他一直想让女儿开那辆车去度蜜月,虽然破是破了点,但更加有意义。
整场婚礼持续了一天,到凌晨两三点还没结束。
夜晚大家都在一起跳舞,但是吃完4小时的晚餐,我们都酒醒了。最后移到地下室的dance party,我跟朋友挤到免费畅喝的吧台前,结果发现所有人都在要水……
感觉真的是年龄大了,免费的酒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大家喝清水都能无障碍high起来了。
后来我实在是蹦不动了,大家还在蹦,我上楼回屋子里泡澡。
泡澡的时候,整个楼感觉都在颤。
朋友给我发短信,问我在哪,我说我在浴室,洗洗睡了。
她说:妈的,我本来以为没人用浴室,我还想回来洗洗睡了的。

现在回想起来,就感觉自己参加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大party,不仅是为新人,也是为新人的朋友。
桌上有名牌的客人都到场了,没有随随便便打过招呼但是不来的客人,出席率100%。所有客人都能参与其中,有笑有泪,终生难忘。

——
从高中去美国留学以来,很多个假期都是在同学家度过的。
年代久远,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有些模糊了,记得那些度假地都非常隐秘,就像是这次婚礼的别墅,房子藏在大大的山林之中,路过也最好看不到其中的房屋以及房屋背后的水域。
十年前的这些暑假里,我家里也会分阶段来外国同学,年轻的各国同学都热爱北京,暑假时,她们在北师大学中文,周末我们一起就去三里屯、逛书店。对中国不了解的同学们听说了这么好玩,又是一批一批地过来。我说我可以陪玩,就是不陪爬长城。
当时的那些朋友,真的是校园挚交。我们肤色不同,人种不同,但是还真的能玩到一起去。那时我看到美剧里大腹便便和皮肤松弛的中年白人男女,还心想:这些人,是我朋友们变老以后的样子吗?因为这些中年人看起来跟我毫无关系,但是朋友们跟我反倒像一个种族的。
2020年的时候互相跨国寄口罩,2021年一个法国好友结婚,所有朋友都飞了过去,我弄了半天感觉实在是出不去,于是做了一个定格动画,远程在她的婚礼上播放了。视频里,她一直在抹眼泪。
很多事情都变了,这次见到多年没见的朋友,可以看到她脸上泛起了微微的,有些陌生的纹路,已经开始像那种美剧里的人了。我想,她看到的我也是这样的吧。
把婚礼的视频发到了别的平台上,有一个高赞评论是这样写的:
「很多事情在追求什么意义呢,遵守重要约定本身就是极具浪漫的意义。」
其实我觉得保持友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be there"。不用真的特别掏心挖肺说些什么,只要在对方特别特别需要你的时候,去那里,在那里。
如果上面这一大大大段文字看起来很累的话 那就看视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