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天下于天下!对于传统文化南老师从未想过要复古,他要的是复活

▲南师生前太湖大学堂主楼住宅前
第三我想谈谈南老师的身后
南老师说他落在“先师之谶”,当年袁太老师预言了他找不到半个像他这样的人交棒,这话很中肯。
因为如果按照西方的标准,从智商、情商、财商、逆商乃至星座、血型什么的来划分,不可能找不到半个像南老师这样的人。
可是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要有慧根、有宿缘、有仙骨、有福德,特别是还要有愿力,这个叠加起来就难了。
也所以我们文化中,通常都将那些不世出的人物说成星宿下凡、菩萨下凡等等,来凸显成就一个人物的不易,认为需要祖上有德,是多生累世的修养,还需要因缘具足的经历。用流行词来讲,大宗师们也可以看成是在无数的精英中一路卷出来的划时代人物,实力、努力、运气等等缺一不可。
因此,说南老师没找到接棒人,这在传统看来,只能彰显老师的伟大。文无第一,主要是从学术角度、艺术角度来讲的,主观性较强,但是事业是可以看出影响力大小的,修行是可以判断所到境界次第的。历朝历代,但凡成大名有大功的人物,学生都很难超越。孔门七十二贤,各侧重一科;王阳明一代心学宗师,家事颇为纷乱,弟子也没超过他的;至于释迦文佛,示寂后弟子们很快分宗别派;哪怕是上古的圣人伏羲、神农、黄帝一路下来,也并非一代更比一代强,南老师感叹“教育无用”,感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人如此,自有深意。
那南老师的棒子究竟有没有交出去呢?其实也交出去了,就像孔子,谁能说孔子的教化不成功呢?单单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能够汇集出《论语》,就足以想见他教育的高明。
南老师的情况有所不同,依托当代科技,他的音视频可以更广泛、更真实、更长久地流传,他的学生也协助整理了大量的书籍,线上线下广泛传播,就像庄子说的,藏天下于天下,谁还能盗走呢?这不就是南老师一向所倡导的“视子女为天下人,视天下人为子女”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吗?至于谁能够成就,那本来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完全是各人自己的努力和造化。
再过几十年,与南老师有缘一见的都会各个消散,但是不管如何去争,这棒子已经随着人们的行为习惯,随着科技的发展撒向人间遍地开花了。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热只是历史性的反弹,认为所有的古代经典归根结底都是“用”,目的都应该围绕以民为本,老百姓过得好就好,所以即便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也比古代强。这个问题很复杂,南老师从未想过要复古,他要的是复活,而且活得精彩,这就没必要去想象有一根什么样反弹还是反转的曲线。仅从南老师将传统文化的核心提炼到成为每个人的基础生存必备品,成为生命质量提升的必需品这个角度来看,相信老字号的粮食店、药店、杂货店必然能够换发新的光彩。
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这变化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却可以因人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变化产生不同的形态。高明的人,善于因势利导,就像南老师所做的,一点一滴,慢慢变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比如他很早在大陆倡导传统文化,也很早提倡了儿童阅读经典,很早开办了中西结合文武结合的小学,乃至现代广为人知的很多段子、很多古代的传说、典故,很多强身健体祛除疾病的方法,甚至阿弥陀佛念a不念e,都是在他的提倡下变成了我们的日常。
要知道哪怕是我们二十多年前认为相对于大陆保存传统文化很好的台湾,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也面临巨大的危机,南老师甚至要特意在他的书籍封底写下“为保卫民族文化而战”的口号!这是多么不易的经历!
但是南老师却轻描淡写地回应:当一股大势来的时候,如同大江大河势不可挡,但是可以在关键的旁边开一道小渠,慢慢的大势或就改道,向着自己预设的方向而行。他说就像等公交车,高明的人要看到历史的大势,提前等在前面,而普通人,却只能被裹挟在趋势中,或者在趋势后面追,吃一肚子尾气。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时代,普罗大众没有学习文化的机会,也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与草木同寂同朽,如同生活在永远没有止境的黑暗中一样,是孔子照亮了他们。
“西风黄叶万山秋,四顾苍茫天地悠”,南老师的时代,无论精英还是普罗大众,都在追逐西方文化,没几人关心传统文化,学者也不自觉地用西方手术刀阉割传统文化,生长在白话文时代的群众很少能够去啃古文经典,愿意去读枯燥的学者著述,是南老师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方式,老少咸宜的授课风格,积数十年之功,趁时势之变,带起了传统文化的巨大流量。风气一开,如今后起之秀们也自觉不自觉地走在南老师去学术化的风格路上,在传播传统文化的事业上卷了起来。
这个时代,我们扫除了文盲,庸俗了偶像,物化了思想,南老师的出现,他一生的努力,唤醒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同时也唤醒了我们对祖先生活、思想更深入的体认,让生命焕发出对本源更亲近的渴望。从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角度来看,他是个扭转乾坤的人。
“狮子岭头迎晓日,彩云飞过海东头”,他虽然走了,但是传统文化普及的势头已不可阻挡,不管今后有多少新的学者出现,多少新的研究成果诞生,支持和守卫传统文化的土壤已经慢慢肥沃,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已经不再是危难时刻的口号。
就像孔子普及教育带动了诸子百家,在秦汉大一统的王朝看来他是一个学问的总源头;放眼未来,南老师或者也将是一个从古代帝制走向民主共和新时代的文化总源头,今后人们要接续传统文化的心脉,乃至要根本上融合东西方文化,必然绕不开南老师普及的教化,以及他一生所公开的无数文化密码。
从工业时代走向互联网时代,再走向今日很多人常说的灵性时代,是个体逐渐重视心灵、个性、生命质量,逐步摆脱物质匮乏、生活压力等因素约束的变化趋势。南老师整理的以心脉一以贯之的传统文化,以生命科学为重要核心的传统文化,一定是绕不开的文化源泉,这还只是南老师学问的一极,其他百家学问在他这里同样交织互补,交相辉映,这既是他的事功所致,也是他的学问汪洋恣肆,广博精微,避无可避。
此外若要实修实证去深入传统文化,走正修行之路,南老师的解读与经验,远非空谈理论者可比,是可以重点借鉴的,他的修证也是令人难望项背的,如此既可以避免学人走歪路,也可以避免学人得少为足。
今日社会从古代吸取营养,汲取力量,唤醒民众,南老师居功甚伟,相信看到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旧貌新颜,特别是面对美国逆全球化进程中造成的经济、文化等等的割裂,我们不仅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战略定力,在文化上同样自信自强,南老师会欣慰。

▲华堂来紫燕,乔木倚青云
当然遗憾总是会有的,南老师精通《易经》,他常讲人生本来就没有完美,没有谁能够把所有事都做好了或者安排定了再走,人生永远是“未济”的。也正因为未济,所以我们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希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有的使命管几年,有的使命管几千年,就像庄子说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各人的历史份量是不一样的,就像虚云老和尚对他说的,如果他们前辈都做完了,还要后来的人做什么?
如今南老师已走十年,他所致力的事业也伴随着国家的强大而逐渐开花结果,他的学生按时代划分有好多代,很多都是比南老师年纪还大,早已离开,还有很多正在继续努力。他身后的事情,他有预言,但更多的还是需要从南老师这里受益的一代代学子们踏踏实实努力,这样才能不断落实,不断推动文化和事业的前进。
原标题:回首明月在茫茫(三)——纪念南师怀瑾先生辞世十周年
作者:枫桥
来源:江南佛教文化研究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