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女性在职场中有多难?只有女性懂
当我在百度搜索框输入“女性职场”时,自动弹窗的第一条词条是“女性职场歧视”,而输入“男性职场”时,排序前二则是形象和优势。从百度词条中,可以感受到女性在职场中的困惑,较男性更多;同时,也越来越多女性,在向外寻求改变和打破困境的方法。
如果你,因为不知如何突破职业瓶颈,而感到困扰;因为不知是否继续安于现状,抑或追求自我而感到纠结;因为不知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而感到困惑,那么,在《她职场:活出女性光芒》这本书中,30位来自不同家庭身份、不同成长背景、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她”,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做出选择的勇气和建议。
《她职场》,是阿里巴巴原B2B总裁卫哲、华大基因执行董事朱岩梅,都推荐的一本女性职业成长类书籍。它由两位作者共同著写,一位是通过两次成功创业,获得了社会尊重和资源的邱玉梅;另一位,则是身上带有学者严谨态度,在《哈佛商业评论》有自己女性专栏的刘筱薇。她们共同采访了120位女性,最后采录了30位女性的故事,编著成书。
女性在婚姻中拥有主动选择权,更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权利
单身的未婚职场女性,当到了适婚年龄仍未婚,会被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来自社会和家人的压力,有可能更大于工作压力;已婚的职场女性,除了要面对工作压力,更有维护家庭关系,成为完美妻子和母亲的“天职”压力;离婚的职场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容易引起舆论的声音和偏见。
在《她职场》中,可以看到单身并不意味着不幸福,也并不意味会失去生活的意义,更不代表单身女性失去对婚姻的期待;已婚的职场女性,通过与丈夫、家人的协商,“母职”也并非不可挣脱的枷锁,书中提及的三个双职伴侣案例,也展现了已婚女性在新时代下,也有可以实现自我的选择。
每一位女性,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当下及未来的人生;
我们只需在单身时保持期待,在婚姻中也不忘独立自我。
未雨绸缪,用行动打破职场上的年龄魔咒
22岁刚入职场,在摸索中寻找答案;32岁左右,已经进入“35岁焦虑圈”;45岁,蜂拥而至的后浪让你高薪下岗。任何一个年龄,在职场中都会有你想到的,和想不到的挑战。如何打破职场中的年龄魔咒?在《她职场》中,讲述了12位女性是如何在每个不同阶段具体如何做,才达到了自己的理想状态。
例如,亚洲首位奥运帆船冠军徐莉佳,一位从小因为听力只有常人一半,左眼弱视,而遭受嘲笑和孤立的女孩,最终作为06年多哈亚运会帆船男女混赛中的唯一女选手,成功夺得了冠军。然而,32岁的她,因为左股骨巨细胞瘤不得不告别运动生涯,但她通过进修成为了媒体人,并拥有自己的节目,继续以另一种方式传播体育精神,也成功的破圈前行。
还有,因为在前公司敢于自动请缨进行跨部门合作和学习的高蕾,在公司面临倒闭时,被财富500强公司万宝盛华看中,从此开启了职业新阶段,由财务经理做到了财务总监,最后到商务总监。12位职场女性职场破圈的方法更有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
能力的边界,可以无限扩展;
职业的赛道,也远不止一个。
不要让情绪成为工作中的“黑天鹅”
职场中的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我们成长和突破的内驱力,让我们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工作更顺利;但反之,也有可能让我们成为了带刺的玫瑰。
在《她职场》中,并不是倡导一味盲目的保持积极情绪,而是管理好自我情绪,作者认为最佳的情绪水平是“洛萨达比例”,即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比率是3:1。如何保持在最佳水平?(1)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明白自己要什么;(2)找到合适的方式排解消极情绪;(3)休息一会儿,切换一种表达模式。
书中不仅分享了调整情绪的方法建议,更是分享了如何将女性更为敏锐的情感感知能力,转为影响他人的优势能力,这也是情商中重要的组成要素。飞马旅CEO钱倩的说“高智商的人自己做事,高情商的人则善于调动被人做事情”。职场中的情绪管理,既是管理自己,也是在管理他人。
对自己,保持冷静;
对他人,保持包容。
在《她职场》中,我们看到造成女性职场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自我定位认知、社会的传统思想、家庭因素、职场因素。但,正是书中那些来自不同成长背景、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她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职场上坚韧、学习、热爱、勇敢的最好诠释。
希望它,会成为你在迷茫中的“小灯塔”,
愿我们,在乘风破浪中成为自己的一道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