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北京看展 | 盛筵总是开在往日的废墟上
我一般不喜欢参加开幕式,因为我喜欢看画,不喜欢看人。但是【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没忍住,因为有些事情每天都变,我也不敢保证明天后天会怎么样,毕竟我们保质期都很有限。所以我就看到了这三年来最Sheng大的开幕式,我赶紧跑在导览前穿越每一个厅,那是还未被开封的安静,而几分钟后,每一个角落都将被填满,就好像我在清晨的下城穿行,而很快,游客们就会到访。工作人员推着一个带滑轮的小车,上面是一个iPad,以供UCCA的田霏宇馆长看到当天的盛况,他在线移动,盛筵隔空绽放。 无论如何,要感谢有这样的一个展,1980年代纽约下城地区的艺术现场,是美国在当代艺术舞台上再次将麦克风牢牢攥住的重要阶段,直至今天,你在UNIQLO买得小碟子上面都烧制着巴斯奎特和凯斯哈林的作品,更不用说前者的作品被一众明星和企业家的追捧。人们喜欢在往日的废墟上开Party,喜欢在富足后用消费表示对反抗与愤懑的理解,喜欢在温暖的房间里端着咖啡看远处蓑笠翁的诗意,但是不用听到老翁也在骂娘。 这场展览很用心很用力,尽管有许多里程碑级的重要作品已经被上述藏家收入囊中,只在家中或者酒会上供宾客唏嘘和赞赏,这些和作为街头者的原作者和同作为街头者的观众已经没有关系、很难在这种回顾展上出现,但还是有足够多的作品把UCCA的大展厅塞得满满,60多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划分出了10个单元,涵盖涂鸦、绘画、素描、摄影、电影、雕塑和装置等多元媒介的近200件作品。那个时代的背景,我就不介绍了,本来也没什么,但总担心发不出来。我只能说,这是一份长长的名单、长长的账单、长长的酒单、长长的墓志铭、长长的废墟。




































































我copy一份参展艺术家名单以供参考吧: 查理·阿赫恩(生于1951)、约翰·阿赫恩(生于1951)、埃尔斯沃思·奥斯比(1942-2011)、让-米歇尔·巴斯奎特(1960-1988)、格雷琴·本德尔(1951-2004)、埃多·贝托格里奥(生于1951)、阿什利·比克顿(生于1959)、麦克·彼得罗(生于1953)、黛安·伯恩斯(1956-2006)、莎拉·查尔斯沃思(1947-2013)、帕博·克罗(生于1946)、阿奇·康奈利(1950-1993)、吉米·德萨纳(1949-1990)、简·迪克森(生于1952)、克里斯·“戴斯”·埃利斯(生于1962)、LA2(生于1967)、路易斯·弗兰格拉(1944-1990)、富图拉(生于1955)、彼得·哈雷(生于1953)、凯斯·哈林(1958-1990)、罗伯特·霍金斯(生于1951)、珍妮·霍尔泽(生于1951)、彼得·于亚尔(1934-1987)、瓦莱丽·贾登(生于1945)、凯利·詹金斯(1959-2005)、罗伯特 · 库什纳(生于1949)、托马斯·拉尼根-施密特(生于1948)、露易丝·劳勒(生于1947)、罗伯特·隆戈(生于1953)、罗伯特·梅普尔索普(1946-1989)、马里珀(生于1957)、约翰·“克拉什”·马托斯(生于1961)、麦克德莫特(生于1952)和麦高夫(生于1958)、尼古拉斯·穆法雷格(1947-1985)、伊丽莎白·默里(1940-2007)、洛兰·奥格雷迪(生于1934)、乔·奥弗斯特里特(1933-2019)、白南准(1932-2006)、朱迪·普法夫(生于1946)、理查德·普林斯(生于1949)、李·奎诺尼斯(生于1960)、拉梅尔兹(1960-2010)、朱迪·里夫卡(生于1945)、沃尔特·罗宾逊(生于1950)、玛莎·罗斯勒(生于1943)、克里斯蒂·拉普(生于1949)、肯尼·沙夫(生于1958)、朱利安·施纳贝尔(生于1951)、辛迪·舍曼(生于1954)、劳丽·西蒙斯(生于1949)、奇奇·史密斯(生于1954)、南希·斯佩罗(1926-2009)、哈伊姆·施泰因巴赫(生于1944)、斯特蒂文特(1924-2014)、塔布!(生于1959)、里戈贝托·托雷斯(生于1960)、曾广智(1950-1990)、唐迪·怀特(1961-1998)、大卫·沃纳罗维奇(1954-1992)、黄马鼎(1946-1999) 看,多省事,一键消费那纽约下城的夜与雾。
📅20221001-20230129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