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人物喜欢,却都能理解
安娜走向死亡之路的那一段心理描写真的叫绝。就像跟着一个一镜到底的手持式长镜头一路跌跌撞撞,独白在画外音里碎碎念念(这一段让我想起《柏林苍穹下》)。最后一声鸣笛,戛然而止。读完这一整段发现心率加速,好像被推着到了此处。安娜不是去赴死的,她原本只想逃离,却在看到铁轨的那个瞬间,被无形的手推了下去。
然后,大师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翻页以后都是其他人物的日常描写,安娜之死只出现在了寥寥几句对白之中。所以,别人的人生继续往前了。
小学或初中时读过简装版,前段时间还在八都岕找到了那本旧书。只记得是一个女人出轨最后卧轨的狗血故事,而她的丈夫是个讨厌的家伙。
看,少不经事的时候,那些名家名著名人名言不过是装点“已读”的门面,是拿到高分作文的加持。至于学到了什么,大概什么都没学到吧。
然后,在经历了不太容易的人生以后再打开书本,于是不再仅仅是在阅读,而是与人物一起经历,共同体验。
所以,太早遇到一本书也是一种辜负。
很多人不喜欢卡列宁,甚至认为他是安娜悲剧的根源。用现在流行的话术,卡列宁没能与安娜和解其实是没有跟他自己和解。他的自尊他的自私,他放不下自己所以放不过安娜。但是我真的懂他。人们总是在唱着最后的爱是手放开,人们歌颂着成全。可是他是卡列宁啊,牺牲?他不要。我也无法想象,当我自诩伟大地松开手,看你们琴瑟和谐秀恩爱撒狗粮,留我一人在黑暗里在回忆里在别人的异样眼神窃窃私语里,凭什么?鱼死网破,难道不是一个被背叛的人最正常的心理么?
伏伦斯基被定义为一个不负责任的花花公子也就是现在的渣男,是他逐渐冷却的感情逼迫安娜走向了绝路。他就不冤么?伏伦斯基认真地追求过,狂热地爱恋过,他在安娜的反反复复中坚持过,在她的怀疑猜忌中妥协过。他也一样放弃过很多。
可是,爱真的是会消失的,尤其当一个女人天真地以为在共同生活了许久之后还能一直保持“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激情,那么男人的爱在这种压力中逐渐消失。伏伦斯基最后半自杀式地奔赴战场,已经是对这场轰轰烈烈的感情最好的告白了。
至于列文那条线,经常会感觉在看另一部独立的小说,也时不时让我想起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列文与安娜真正意义上的交集只有一面之缘。安娜竭尽全力地吸引他,而他也确实被吸引,然后这份悸动被妻子吉蒂及时扼杀。
宏观点看,安娜代表绝望,列文承载希望,安娜走向毁灭,列文得到救赎,安娜一心只要纯粹的爱情,列文的爱情在与妻子的争执猜疑反省妥协中最后化为生活普遍意义上的一地鸡毛。也许这就是列文线存在的意义吧。
至于安娜,该说什么好呢?也许在经历了该经历的一切,在遇到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而最后这唯一的信念坍塌之后,安娜也算找到了唯一的出路吧。
小时候不懂,女主怎么能被写死呢?长大以后明白,如果没有死,那她又该如何继续活呢?
爱,是我们最输不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