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纪录片·玖 | 碳交易、开膛手、百慕大、黎巴嫩、石油、火星、核武……
今年是历史“考点”尤为密集的一年,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还是要多xio习xio习滴。
前八辑在此。
碳商人 Carbon Hunters
“双碳”是我国未来半世纪的重中之重,已日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的主题,也是未来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方向。
不知目前国内是否有人在做视频中的碳商人,但欧美人对这种带点“淘金”性质的东西总是分外热衷,也催生出了不少先驱者。

通过这个纪录片,我感觉碳交易的市场是非常大的,而且很国际化,但现有条件下要如何打开局面、建立体系、严格监管是至关重要的。新事物起初总会有一段长期的混乱过程,我们需要慢慢去摸索,去制定规则,也要时刻警惕它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必将滋生的大量腐败和违规行为。

该片不仅是从支持的角度来描述这一新兴领域,还有反对的声音在其中,目前已在试水的一些项目(比如将尿素倒入海中催生海藻吸收二氧化碳)我觉得不靠谱,我们在考虑问题时还是要全面,要有大局观,不要靠噱头去做一些长久来看破坏生态链的事情。
资源:b站 片长:48分钟 关键词:双碳、碳交易、环保、气候
百慕大三角洲的秘密 Secrets of the Bermuda Triangle
小时候有一段时期被突然风靡的百慕大“传说”洗脑,满心认为这个不知在何处的区域尽是神秘奇异的色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它的忌惮少了许多,也就更想去那一带猎奇旅行了。

纪录片的前两集各自分析了1918年美国战舰“独眼巨人号”失踪事件和1945年美国十九飞行队整体失踪事件的原因,那时由于科学技术有限,再加上大家对百慕大的忌惮,这些事件被包裹上了一些非自然因素的诡异外衣,但回归到科学上来看原因,前者或是因为百慕大高达30米的“疯狗浪”导致,后者或是因为三角洲特殊天气造成迷失偏航导致。影片最后一集更为详细介绍了百慕大地区的雷暴、飓风、磁场等潜在危险因素,力求从科学的角度给观众展现百慕大的“真面目”。

资源:b站 片长:共3集,各45分钟 关键词:百慕大、自然现象、科普
丝路新纽带:中欧班列
“中国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的中欧班列是世界上运行距离最长的货运线路,穿越8个国家,经历三次换轨,60多位中外司机接力驾驶,全程13052公里,历时21天。”
这部纪录片主要以中欧班列中比较特殊的义乌-马德里班次作为主角,从这条货运路线的实际运作角度进行拍摄,什么样的货物流通在这条新丝路上、线路途径哪些国家的哪些城市、中间如何换轨、对接点上的司机及工作人员的日常……所有这些都有在片中体现,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换轨的具体操作。

在这个“逆全球化”的当下,这样一条正在蓬勃发展起来的货运路线简直是国际贸易里的一股清流。“陆权”正在复兴,这个概念总是让我异常激动。中欧班列是我今年比较关注的领域,只可惜班列仅为货运,不支持载人,不然真的好想跟着这趟班列沿途去看看。
如果有对中欧班列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强烈推荐另一纪录片《来自东方的列车》,该片主要以丝路上的具体货物和贸易者为切入点进行拍摄。

资源:b站 片长:52分钟 关键词:中欧班列、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中国
开膛手杰克:隐藏的受害者 Jack the Ripper: Hidden Victims
这部片子不过多赘述连环杀人案件的本身,不谈凶手,也更是与破案没有一毛钱关系,只是想要试图还原当年的5个女性受害者的故事和生平。
她们并不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妓女”,而是有着各自困苦的生活和绝望的普通底层妇女,她们脱离了家庭独自讨生活,但时代的封建基调和19世纪末正在崛起且哗众取宠的媒体强行给了她们“堕落”的标签,让这些被人遗忘的受害者成为了大众印象中的“妓女”。

片子的角度很是独特,很是悲鸣,如果没有看这个片子,我估计真的不知道这些底层女性的真正面貌,而当时社会给她们的这个标签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警方的侦查方向?
十几年前,国际媒体曾表示现代科技还原了一枚指纹,破获了这起130多年的悬案。但是,这已经是一个悬案了,所有当事人都已经死去,所谓的公义已经不会来临,一切都已迟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铭记死者、吸取历史的教训。

资源:acfun 片长:93分钟 关键词:开膛手杰克、社会底层、英国
移动的大洲 Voyage of the Continents
这部纪录片我在看第一集的时候就目测要打五星了!内容真是太赞了!爱这个主题的人绝对会喜欢!纪录片共10集,讲述的是每一个大洲从地质角度的历史,内容跟人类的历史无关。

最早要从地球形成开始,各个大洲的移动演变,如何形成山脉,如何形成湖泊,如何从目前的地质中找寻证据证明亿年前这块大陆的位置与演变过程。在解释高山湖泊等自然地貌如何形成时还有动态演示图,很是生动易懂。真心强推!

资源:b站 片长:共2季,各5集,各43分钟 关键词:地质学、历史、板块演变
石油的故事
这片子本身是一部相对严肃的石油科普纪录片,奈何它讲得很生动!内容不算特别深入,但丰富,尤其喜欢开采石油和运输石油的那几集。
纪录片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石油开采领域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采访的对象也主要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带着理科的思维来为观众讲解,却意外的非常非常擅长比喻,好多比喻都绝了,浅显易懂,这可能也是专家们日常科普所需的必要技巧吧!

由于我平时关注石油较少,年前才和一个从事石油炼制领域的小伙伴聊过石油的提炼步骤,看到片名便来了兴趣。而本片也给我提供了许多行业工作的细节,值得做个笔记。

资源:b站 片长:共8集,各24分钟 关键词:石油、中国、科普
黎巴嫩的危机 Lebanon's Crisis
曾经被誉为“中东小巴黎”的黎巴嫩在叠加了债务危机、疫情、俄乌冲突等多重buff后成为了2022年第一个宣告破产的国家,令人唏嘘。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目前黎巴嫩国内的暴乱情况、贫富差距和政治黑暗,可以说是外忧内患一团乱,矛盾和动乱的深层原因可以说是多年以来已根深蒂固的,只是遇上了这百年大变局的国际形势,全面爆发了出来。高攀的通货膨胀和剧烈的货币贬值,使得普通黎巴嫩家庭的资产和收入暴跌,简直到了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状态;赚着美元的部分家庭依然能保持他们一定品质的生活,但美元依然会被银行冻结而无法取出。

印象很深的是,美元收入的一家人请朋友到家中做客,往日月薪折合1200美元的公务员朋友因为拿的是黎巴嫩磅,如今的月薪仅为85美元,也只够加两次汽油;个体经营杂货店的男子每天一早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当日汇率,将所有货品重新定价,以往可依赖度日的营生如今已亏损许久;一位苦政治腐败久矣的男记者执着于揭露码头爆炸案真相,他的妻子每日担心他遭到报复。
生活在和平中的我们真的无法切身体会到同时代另一个国家犹如我们抗战时一般的动荡和困苦,当然了,我也不希望我们有体会的一天。

资源:b站 片长:55分钟 关键词:黎巴嫩、动乱、国际局势
非常英国核威慑 A Very British Deterrent
由于我之前对近代史和国际战争史了解几近于零,今年开始有意识地看了一些来恶补。
我对英国核武器的印象停留在“英国的核基地在苏格兰”,还是由于苏格兰闹独立我才后知后觉地了解到他们那旮旯被放了个美国核基地。

英国作为联合国五常的“下二常”之一,自身在核武上没有任何优势,看起来确实需要依靠美国支持其核武势力,帮助其留在核大国之列。他们甚至为了这件事做了非常大的让步(同意设立核基地),和美国扯皮多年,真是一地鸡毛。
这样看来,真心觉得我们国家可太争气了!

资源:b站 片长:60分钟 关键词:英国、核武、历史
Hi,火星
这是一个泡面番长度的“天问一号”的科普记录短片,一共10集,展现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的细节。
该片深入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全程拍摄了发射的准备工作和科研人员的日常生活。整个片子充满了一种奋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那种对于国家、民族的使命感支撑着这群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钻研科技、寻求突破,真的非常不容易,科研人员所承受的压力和日复一日没有休息的工作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来的,很多程度上基本算是为爱发电了。

尽管这是录制好的视频,但当大家在看发射倒计时的画面时,弹幕上依然弥漫着紧张的氛围,蛮感动的。
资源:b站 片长:共10集,各5分钟 关键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科普
迷失大西洋 Lost on the Atlantic
纪录片刚开始的时候,看到这几个人要实施一个芦苇船横渡大西洋的实验,我觉得太no zuo no die了。
前半段旅程还是相对岁月静好的,暂时没有太多的风浪,反而因为风平浪静使得船在原地徘徊,导致海水平白渗透到芦苇船底中。然而随着这些人坚持挺过了后半段两个6级以上风暴的袭击,一切变得严肃起来了,左右舵都断裂了,芦苇也被撕裂,不得已,大家切断了船尾,最后被迫联系了救援队。

我最喜欢最后五分钟,船长花费了两年时间打造这艘叫阿博拉号的船,在旅程的结尾他们登上救援船,船长亲手割断了束缚芦苇的绳索,将爱船留在了大西洋上。这个瞬间,我被触动了。
不管这个“想要验证哥伦布之前的古代人是否可以乘坐芦苇船横渡大西洋”的实验是否疯魔,认真做研究的人真的花了非常大的心血。这次远航实验虽然失败了,但花费的精力和获得的经历都是很宝贵的。

资源:b站 片长:52分钟 关键词:实验、大西洋、冒险
欢迎关注公众号:LifeBomber(ID:Jin_Off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