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原则2022
纯总结性文字。
觉得重要就记上。
排名不分前后。
自主性和责任感
1. 清楚告知界限或规则
不要直接说“不行”来拒绝孩子,也不要消极地责备、抱怨和威胁,或者含糊笼统的规定,比如“你为什么总是这样”“你能不能乖一点”,而是要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什么行为可以被接受。
2. 提供可预测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事先告知行为目的、游戏规则、活动计划和日程安排等,让孩子感知整体,获得掌控感。在实施每一个具体步骤时,他才觉得有意义,变得更积极、更合作。
3. 信任孩子
让孩子负责某件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影响力,他会变得非常合作。
4. 客观反馈
不带任何情绪地描述孩子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的后果。只说看到的事实。
5. 不要设“陷阱”
不要明知故问孩子的错误,比如“是谁把花盆打碎的?”“你到底看了多久的电视?”。然后听到孩子的谎话,拆穿,再大发雷霆。孩子害怕受到惩罚,说谎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不要伤害这种本能。不要破坏亲子间的信任感。
6. 宽容对待违规行为
不管孩子因为惹了祸而表现愧疚、自责、恐惧,还是因为害怕受到责备而撒谎或指责别人,都不要去责备或惩罚他。
7. 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明确表达不满和希望
比如说“你刚才这样的行为让我很担心”,“我希望你能把作业完成了再看电视”。
8. 承担责任
向前看。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弥补过失和解决问题上。当问题已经发生,不要去追究责任,责备或者惩罚孩子,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承担责任。
9. 承担适量的责任
不要为了惩罚孩子,强迫犯错的孩子必须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负全部责任。有些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善后,但是要求孩子承担一个他能力范围之内的事。
10. 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带着好奇和真正感兴趣的态度,不带评判地去试着了解他行为背后真实的想法。当孩子觉得自己感受和想法被人理解,他就能更冷静、理智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孩子撒谎有时是为了躲避惩罚,当他意识到犯错不会受到责备和惩罚时,撒谎也就没有了必要。
11. 欣赏和赞美。
沉着、冷静、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解释,抓住孩子在事件中和善后处理时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关注孩子的良好目的、和盘托出整个事故所表现出来的诚实和勇气、善后所做的努力等。形成正循环。
12. 以身作则
如果想让孩子遵守承诺,自己就要首先做到。很多时候,当孩子指责问题在我们身上时,我们会觉得难堪,本能地想推卸责任。不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不责怪他人,以身作则,主动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