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路上杂记
在我上班沿线的路上,有一个小小的街心公园,长约百米,宽约五米,有石凳两张,绿道一条,绿化若干,树荫无数。早晨,送完孩子,时间若还早,便到这里小憩。在石凳上静坐一二十分钟,呼吸几口林中的空气,就好像一天都多了几分能量。 公园的左边是绿道,这个时间段常见跑步的、遛狗的、散步的;公园的右边则是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络绎不绝的上班族匆匆路过,有戴着耳机快走的,有迎风昂面骑着共享单车的,有戴着工牌看手机走路的…… 早高峰的城市,人来人往,步履匆匆,繁忙又热闹。但除了打电话以外,我从未听见或看见人们之间有任何交谈。是啊,纵然擦肩摩踵,但其实都是像我这样的陌生人:白天甚少言语,其实回家还是甚少言语,我们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面对着大大小小的屏幕,或笑,或恼,或顺遂,或焦虑,我们把自己身体正面的那部分,交给了无声的世界,在那个时间里纵横驰骋,彷徨不定。能听见的,只有路上不间断的车流声,电单车偶尔的鸣笛声以及头顶偶尔飞过的飞机的轰鸣声,以及包涵这些在内的——这个世界的噪音。 我坐着的石凳间歇性地微微颤动,我知道,那是另一番能够想象的景象:无数的人流正在地铁上飞速路过。 熙熙攘攘,匆匆忙忙,高楼林立,秩序井然。这就是所谓的一线城市啊!
让我惊奇的是,下班时,在地铁站川流不息的人群里,头一次看到一位老大爷坐在过道中央卖糖葫芦。会有谁去买呢?大家都在急匆匆地赶路,赶着赴约,赶着接娃,赶着煮晚饭,赶着做核酸,赶着加班……就算什么都不赶的,这种疫气风发的时候,谁会在这样人流密集的地方买吃的呢?这样密密麻麻的人群里,人们连开口的欲望都没有,更何况去购物呢?这些窈窕的年轻人连主食都不想摄入,怎么会去想吃如此甜食呢?难道身为妈妈下班时临时起意买给孩子作零食吗?至少我是不会的,即便需要,我也不会选择在这里买。即便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我仍然我无法理解。 时节已过寒露,白昼骤然变短,出地铁站时天空已经一片昏暗,耀眼的灯光铺陈在远远近近的各个角落。突然觉得疲惫,甚至想不起白天自己究竟干了什么,怎么会明明是早上精神蓬勃的一个人,一下班就蔫了。 抬眼望去,好像除了灯光,大家都蔫了,面无表情,机器般移动着。台风过境,树枝也被摇摆了一天,如今已经分不清方向,胡乱晃荡,沙沙作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