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出口的求救——非自杀性自伤
“你手上的伤疤是怎么回事?”
“发生了什么,你可以跟我们说。”
“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们都不理解我,觉得我就是矫情。”
“我控制不住自己,每划一下我就觉得很痛快。”
“我也没有要自杀,只是流点血就可以吸引他们的关注,挺好的。”
看到这些话语,你感到熟悉吗?
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的今天,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发生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提到自残,似乎总会与自杀相关联,但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的自残,往往不是为了寻短见,更多是通过短暂的疼痛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让自己能够活下去。这种行为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指的是没有明确自杀意图,反复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包括划伤、烧伤、揪头发、撞墙等,最常见的就是划伤自己的皮肤。
有研究显示,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生率最高,其中女孩会比男孩多。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通常是因为想要摆脱痛苦、惩罚自己、博取他人的关注和理解或是应对负面情绪等。
不论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自伤常常是唯一能让他们得到“救赎”的方法,那些伤口,充满了无力和愤慨,但同时也充满了对生的渴望。

自伤出现的原因
① 个人因素
研究显示影响一个人情绪共情能力高低的变量中有52-57%都可以被遗传基因解释,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情绪的敏感性可能是天生的,但也会由于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
高敏感人群在面对他人情绪时会表现出更强的生理反应,而这些反应常常伴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②环境因素
不被认可的环境包括青少年生活的家庭、学校、同辈、网络等。其中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伤密切相关,如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忽略孩子情绪感受、虐待孩子等。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不良的生活事件都是导致出现自伤的刺激因素,更甚者由于媒体或网络视频的渲染,会有意的去模仿他人的自伤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产生并不仅仅是某一因素导致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何帮助他们?
正性的亲子关系可以产生正面的影响。
如沟通的时候,即使不同意孩子的观点和行为,父母也要传达出尊重和理解的态度,鼓励和帮助孩子用健康的方式处理不良情绪,例如增加语言情感表达、增加运动和社交等,强化孩子的积极努力;
在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及感受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应对情绪而非纠正他们的想法,如看到孩子减少自伤的努力,即使没有立竿见影,也要给予语言上的肯定;
在学校时,老师若发现有可疑伤口和异常表现,需积极关注,主动与ta进行沟通,以尊重倾听理解为主,或寻求学校心理老师的帮助,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及时进行干预;
必要时需向专业人员求助,帮助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以减少自伤行为,一半以上有自伤行为的会向好友求助,所以更需要加强对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非常重要,让他们了解如何应对好友的坏情绪。

非自杀性自伤常常会伴发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等,虽然其目的并非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也有研究显示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未来的自杀风险率要比一般人更高。因此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身边若有人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