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INFJ的人格自省(下)
关于内倾思考(Ti):
Ti在很长时间里是我的弱势功能。我以往对于知识和逻辑的态度是,有当然好,但没有好像也无伤大雅,大部分时候我都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但可能是这几年主要从事学术工作,也可能是npy和室友都是INTP型人,总之这几年的Ti也有提升。现在Ti提升的表现包括,遇到不懂的名词和现象会迅速百度,不拘于现象表面而是想要去探索原因。总体来讲,Ti辅助Ni是我这些年自信提升的原因之一。 当我能用自洽的逻辑和证据去解释直觉的产生原因,给直觉纠偏或者证明直觉的合理性,就会感觉到念头通达,在某个问题上有了无上的解释力。
更高Ti有助于克制过度使用Ni和Fe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比如说,当我在打电话吐槽身边糟心事后,intp会主动打断施法,然后追问这件事与我本人的利益有何关联,这样一问,往往就解决了半数以上的问题;如果除了情绪影响外,确实也存在利益关联,他们往往就会跳过安慰和共情的环节(他们很不擅长),直接引导我思考解决方案和外部资源。总之一气呵成下来,大部分堵在我心头的结都缓解了不少。
但我也发现,在某些错误的暗示下,自己时不时会陷入到Ni-Ti loop中去(也就是钻牛角尖)。我曾经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自我消耗:在Ni的指示下,我对某人或某件事可能进行了以偏概全的负向判断,又通过Ti不断向内挖掘证据,自我强化,最终在对方浑然不知的情况下自己心里却拧巴成了麻花。如果对方直球些,问题能被说开,我才会豁然道原来又是自己多想了。但如果对方也是内向易敏体质,可能就稀里糊涂地结束了关系。除了与人的关系,对事我也容易钻进牛角尖,在未经实践和调查时就在自己的先验判断中一路狂奔。人至少有嘴,能分辨,但事一旦走偏了,就只能直接导向费时费力甚至失败的结局。这一点在学术工作中也让我吃过大亏。
关于外倾感觉(Se):
据说INFJ人最开始是排斥甚至瞧不起Se的,认为感官感受是肤浅无意义的。不得不承认我也疯狂中箭,到现在Se也是我没发展好的功能。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和外部实体环境的交互程度很低,日常丢三落四、平地崴脚,也很难察觉到周围的细小变化,更糟糕的是,我可能会忽视身边的危险信号。
我从小到大都比较自律,这倒不完全是我的精神力有多强大,部分也是因为我常常找不到感官体验上的快乐。印象中当面对别人的提议时,我的口头禅通常是“这有什么好吃(/玩/逛...)的?”如果我用Ni判断出这些活动只是纯粹满足感官愉悦,那么缺失意义感便会让我拒绝付诸行动。尽管这个特性在早期帮助我排除外界干扰,专心学业,但如果在Se不足的情况下突然接受到很多感官刺激,其实反而更容易迷失在欲望之中,陷入另一种享乐主义的极端——这几年我就多次有这种危险倾向。更何况,不懂得享受当下快乐,不足以叫做体验过真实的人生。
Se缺失也反应在行动力不足,这已经成了当下我的头号困境。一个高阶的INFJ必然要经过发展Se这一阶段,否则就只是行动上的矮子,陷入唯心主义,永远只有颅内高潮。
关于人格发展的判断:
总结来看,Ni是我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我十分依赖的被动技能;Fe其实也是天生的,但显现出来可能在青春期甚至大学之后;Ti和Se是后天逐渐发展出来的,受周围环境和职业选择的影响,其中Ti更强些,而Se最为后知后觉,应该是最近两年才开始显露出迹象。在现阶段,我的主要人格困境包括:Ni-Fe运作下,高度敏感和共情,不假思索地为他人考虑,导致自己背上很重的包袱;Ni-Ti运作下,一声不吭地钻牛角尖,把事物发展向小概率的负面方向推演,却拒绝求证事实;Ni-Se轴失衡,缺乏体验很多快乐的能力,对外界客观实体的感知不敏感,行动力欠缺,一直处于哲学式的思考与内耗。
之所以会花大精力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本质目的还是希望可以自我疗愈。尽管与当下社会有些格格不入,但我仍然喜欢这个悲天悯人的指引者的形象,我也希望能更了解自己,更爱自己。当我认真去了解我的人格特点后,仿佛打开了决策过程的黑匣子。其实我接触MBTI的过程比较碎片化,认识也很粗浅,但在这种速成的、碎片化的认知下,我仍然获得了很多精神力量和指引,这其实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之后有时间我也会继续完善对这个框架的认知,比如说我的另外四种阴面人格,比如如何有意识地控制不同的思维方式参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