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就是一切
如果没有你,我也不复存在。任何一个人,如果体验过爱,也体验过彻骨的孤独,都会深刻地懂得这个道理。
在电影🎬《阿凡达》中,男女主角常说这样一句话:“I see you.”而看见,就是爱。
你看见我时,这一刻,有两层镜子的含义:
第一层很明显,你的眼睛,就像镜子,我从你的眼睛中,甚至可以看到我的镜像;
第二层是,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的反应,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镜子一般,照出了我的存在。
我的感受,必须经由你的看见,才开始存在。当没有被你这面镜子照见时,它就像是不存在一样。
艾瑞克森在跟别人讲话时,他就观察别人的呼吸,并试着和对方同频。现在,这成了艾瑞克森流派的一个催眠技巧。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的是不搭调的“同频”,就是他们会无情的切断孩子的喜悦的表达。比如,有一位女孩,她小学参加演讲比赛,她妈妈坐在台下看。有妈妈目光的注视,她的演讲很成功。她获得一等奖,当她拿着奖杯🏆冲下台,张开双臂扑向妈妈,而妈妈却来了一句:“女孩,矜持点儿!”这些家长为什么这样做?我的理解是:他们惧怕爱,惧怕看见,惧怕和孩子一起同频共振时的美好感受,因此要使劲儿抵制,也去破坏孩子的感受。而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得到过爱。
温尼科特有“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这个概念。曾奇峰把它翻译成“60分妈妈”。温尼科特说在婴儿初期,有一种特质,叫做“原始母爱贯注”。是说婴儿与母亲关系的特别发展阶段中,“足够好的妈妈”给婴儿提供了他所需要的一切。母亲依据孩子需要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和改变,但在孩子的依赖性增加时要逐渐减少对孩子的关爱。
我们常说“享受孤独”,但这永远只是一个片段。有时,我们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在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所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在电影🎬《花样年华》中,梁朝伟饰演的角色一直对他与剧中的张曼玉的婚外情守口如瓶,但最终他还是将这个故事倾诉给了吴哥窟的一个树洞。心理咨询师也像是树洞一样的存在,而保密,是这个职业极为重要的职业道德。然而,心理咨询师都能感到,当心中累积了太多秘密后,自己就会涌出一种特殊的烦躁,这是心理咨询师特有的职业枯竭。自恋需求和被看见的需求,是每个人极为根本的。
有些母亲“心中没孩子”,常常体现着他们心里头谁都没有似的,他们心里最多只有他们自己。“心中有孩子”并不简单,我们可以借用量子纠缠的术语说:“心中有孩子”就像是,母亲和孩子之间构建了一个纠缠关系。然后,母亲就会一直牵挂着孩子。而孩子发生一些事情时,母亲就会感应得到。因为她全神贯注地和孩子在一起。心理咨询里有一个说法是“房间里的大象🐘”。意思是说,心理问题有时候就像大象🐘一样显眼,但是,党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自己看自己时,就会忽略这个“房间里的大象🐘”。于是,自己看自己变得很难。全神贯注和“你在,所以我存在”是一个意思。当你全神贯注地带着爱关注着我时,我也就感觉到了你的存在,同时我觉得我也存在了。然后,我的心神就可以安宁下来了。也许“失去的爱”也有重大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破坏你的自我和自恋。因为自我和自恋就像是一个壳那样包裹着真我,也切断了你和别人的联结,这个壳需要被撕裂,被破坏,被摧毁,然后光才能照进来。正如鲁米所说: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
太孤独的人,可以说都是渴望爱而不得,于是退行到孤独中的。独处再好,生命也是缺乏色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