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十年》43:南京,去看了那个“飞行员”
- 序
想对自己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从2011到2021。
也不算是“突然”,从想法的酝酿到今天的落笔,也有一年了吧,以前“不敢写”,没底气,现在敢写,但说不清哪来的底气。
为什么从2011开始?细想,或许真正意义上,我是从那一年开始了“自我探索”——背包旅行。一晃十年,所以说这一次首先是对过去的总结、肯定和告别。
然后另一个想法就是:调整好状态,开启下一个十年。不敢说2021是一个分水岭,但至少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我的心态,从“出去”到“归来”。
关于这个“十年”怎么写?我的确犯了难,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整理完1个T硬盘后,对着十年的图片和视频,总算理清了一条路:摒弃时间轴线,避免太多分支事件的杂乱无章。采用“城市回顾”的单点介绍,然后数十个城市串起我的足迹,我的十年。
而每个城市里,又有着一个“十年”。城市里的“那人、那山、那笑脸”都将是我的情感重点。
- 零
记忆中,对南京最惊艳的印象便是那条著名的“绿宝石项链”,真心漂亮,特别是秋天。所以一直觉得这座城市很有调性,罗曼蒂克。
- 一
第一次去南京还是8年前,2014年五一假期。那时候还没有疫情,还能随便出行;那时候我也还年轻,还愿意出行。
当时主要是和高中同学相聚。说来也是有趣,在异地,相聚的却是高中同学。他们四个人,成双成对,就我夹在中间发光。其中一对的故事很让人艳羡,高三时一个班,去济南上大学时,又一个班。读研时,又都去了南京,后面的事就水到渠成。据说现在定居苏州,有两个可爱的女儿。
8年前相聚时,他们刚结完婚,仪式我们没赶上,就吃顿饭庆祝一下。昨天,我把这一段记忆的照片发给他们,另外一个哥们说:还是当时的头发多。我笑着回复他:头发不属于我们这些成熟有型、事业又有成的男人^_^

当时应该没怎么逛南京,留下的照片告诉我:就只是去了一个秦淮河。在岸上走了走,胡同里串了串,白天看完,晚上继续,华灯初上,一条条“发光的花船”。





- 二
第二次去南京,是2019年1月。
过去办点事,能匀出一天时间。恰逢老友铁匠当时正在南京工作,他就安排好了一切,忒舒服!
我们先去了一个前段时间民愤很大的寺庙,当然没进去,只是路过,估计也不会让进去。然后翻过、踩过它后,到了庙后的城墙那里。
古城墙根下,我惊呆了。这里的“老砖”上竟然还刻着字,铁匠说那是“制砖主人”的信息(匠人、监造人等)。我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有后人“刻意而为之”,感觉在其他地方从来没见过。
铁匠继续说:古人当时的手艺水平一点不比我们现在的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差,甚至甩开了好几条街。



- 三
再往前走,就是鸡鸣寺。
整座寺庙建在一个山坡上,在下面,看不出它的奥秘,站在对面的城墙上,平视之,它的美就大大方方呈现。
寺庙的历史来历,大家自行查询吧,据说在里面发生了很多故事。我当时心疼门票钱,就没进去,好尴尬^_^


铁匠说:春秋时,鸡鸣寺最漂亮。春天,寺庙会被一条樱花大道点缀。秋天,又会是一片金黄。唯独我来的冬天,没什么特色。
为此,在写这篇文章前,我特意找过铁匠,要了一些他拍过的照片,同样是鸡鸣寺,秋天就是不一样的韵味。

- 四
离开鸡鸣寺后,我们两人开始了徒步玄武湖城墙。
先说说玄武湖,霸气!虽然面积算不上优势,但总感觉有一种诱惑在里面。感观上,茂绿的植被,湛蓝的湖水,再加上湖边保留下来的老城墙,浓郁现代气息中又不失历史的古色古香。


这段路很长,从鸡鸣寺开始,估计走了近两个小时,从南门一直到另一个门。真是个锻炼身体的好地方,眼里是风景,脚下是健康。




下城的台阶上,我又看到了“刻字的砖”,几片落叶飘上,很应景。我特意趴在台阶上拍了一组照片,路过的南京孩子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在倾听历史^_^



忘了下来的那个门叫什么了。和铁匠两人沿着城墙根往回走。在下面,更能看清整面城墙的高大,估计得超过10米,古时两军对垒,爬上去不是易事。
印象中,中途有一个“征婚角”。绳子上密密麻麻挂着很多纸条,和其他地方一样,涌进来的更多是老人,没有年轻人。我和铁匠也匆匆略过,因为太过年轻^_^


<五>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也是从玄武湖走着去的,不远不近,走起来还是有点费劲。
铁匠为什么要去那里,我不知道?我的目的,则很直接,那就是应该去看看这些先辈们,虽然不认识他们,非亲不带故,但作为后人,决不能忘了他们,必须敬畏和瞻仰,吃水怎能忘挖井人!
然后就是特别想去看一个飞行员,“张大飞”。我曾读过齐邦媛女士写过的《巨流河》,里面就提到了他。虽然具体什么也做不了,甚至当时连一束花都没买,但还是要去。这是真心话,没有半点虚假,不做给任何人看,只与自己有关。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敢去,不敢看,不敢直面!爱的越深,越接受不了这种刺痛,所以只能‘逃避’,把一切深深地刻在心里,自强不息,默默‘发狠’。”



晚上的火车离开南京,所以傍晚时分,铁匠又带我去南京长江大桥,看日落。
本来的计划是步行,虽然累,但体验肯定不一样。不过未能如愿,入口找到了,封闭不让上。最后我们两人不死心,打了出租车,从桥的这头开到那头,再折返回来。司机师傅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一愣一愣的。
虽然这座大桥是50多年前建造的,但如今风采依旧,一圈下来,我很提气。我也想起了,认识的很多父辈人,在他们家中总有一张与南京长江大桥的合影照片,保存至今。

- 六
文章的最后,说说南京的美食。
我去的时间短,所以吃过的东西不多,不敢多说,露怯。就有两样东西,印象比较深刻。
首先是鸭血粉丝汤,连汤带肉,还有粉丝,不论是早晨还是晚上,咕咚咕咚一碗下肚,真心舒坦。
然后就是位于中国传媒大学校门口,回族同胞开的清真美食:牛肉锅贴。也是铁匠带我过去吃的,金灿灿的绝了。一两几块钱忘了,只记得加一碗汤,然后人均20多就能吃得很饱。
铁匠说那里常年排队,很多人都奔着“第一口下去的滋滋冒油”去的。现在我就时常惦记那一口,经常和铁匠回忆南京城下的“滋溜一口”。
哦,对了,那是中国药科大学,“传媒大学”是我和铁匠的调侃,愣是把校门口的两个字看错了^_^




写到这里,我的南京记忆就差不多了。希望能再去一次。不为别的,就只为“中国传媒大学”那里的“滋溜一口”。
其实,对于南京,我还特想去一个地方:朱自清老先生《背影》下的浦口车站。铁匠去过,说那里有些荒废了。只要不拆,什么都可以重头再来。
南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