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摘要和笔记(20221003)
我们要讨论阶级问题,第一还须问清楚,何谓阶级?一般的说,除了人类社会之初起和人类社会之将来,大概没有阶级之外,在这中间一段历史内,阶级都是有的。假使我们不能把阶级从没有到有,从有到没有,首尾演变之理,了然于胸,便不足以论断文化问题而瞭望人类前途。
阶级之发生,盖在经济上对他人能行其剥削,而政治上则土地等资源均各被人占领之时。反之,在当初自然界养生资源,任人取给;同时,社会没有分工,一个人劳力生产于养活他自己外,不能有多余,阶级便不会发生。无疑的,阶级不是理性之产物,而宁为反乎理性的。它构成于两面之上:一面是以强力施于人;一面是以美利私于己。但它虽不从理性来,理性却要从它来。何以言之?人类虽为理性的动物;然理性之在人类,却必渐次以开发。在个体生命,则有待于身心之发育;在社会生命,则有待于经济之进步。而阶级恰为人类社会前进程中所必经过之事。没有它,社会进步不可能。
历史显然昭示,进步之所向,正逐步的在一面增加生产之中,而一面减轻人力负担。——此即经济之进步。由于经济之进步,而人们一面享用日富,一面空闲有多;求知识受教育之机会,自然大为扩充。人们的心思欲望,亦随以发达。——此即文化之进步。
秦汉以来之中国,单纯从经济上看去,其农工生产都不会演出对立之阶级来。所可虑者,仍在政治势力之影响于土地分配。
在中国耕与读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与农不隔,士与工商亦岂隔绝?士、农、工、商之四民,原为组成此广大社会之不同职业。彼此相需,彼此配合。隔则为阶级之对立,而通则职业配合相需之征也。
一般国家莫非阶级统治;其实,亦只有阶级才能说到统治。在中国看不到统治阶级,而只见有一个统治者。然一个人实在是统治不来的。小局面已甚难,越大越不可想象。……他至多不过是统治的一象征,没有法子真统治。两千年来,常常只是一种消极相安之局,初未尝举积极统治之实。中国国家早已轶出一般国家类型,并自有其特殊之政治制度。……古时孟子对于“治人”、“治于人”之所以分,绝不说人生来有贵贱阶级,而引证“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之社会分工原理。可见此种职业化之倾向,观念上早有其根,所以发展起来甚易。……政事之由阶级而变到职业,关系于文化之时代性;然如中国此风气之早开,却是文化之国民性了。
我们当然不能说旧日中国实平等无阶级的社会,但却不妨说它阶级不存在。这就为:
一、独立生产者之大量存在。此即自耕农、自有生产工具之手艺工人、家庭工业等等。各人做各人的工,各人吃各人的饭。
二、在经济上,土地和资本皆分散而不甚集中,尤其是常在流动转变,绝未固定的垄断于一部分人之手。
三、政治上之机会亦是开放的。科举考试且注意给予各地方以较均平之机会。功勋虽可荫子,影响绝少,政治地位未尝固定的垄断于一部分人之手。
所以近代英国是阶级对立的社会,而旧日中国却不是。此全得力于其形势分散而上下流通。说它阶级不存在,却不是其间没有剥削,没有统治。无剥削即无文化,其理已说于前。人类平等无阶级社会尚未出现,安得无剥削无统治?所不同处,就在一则集中而不免固定,一则分散而相当流动。为了表明社会构造上这种两相反之趋向,我们用“职业分途”一词来代表后者,以别于前之“阶级对立”。【西方是阶级划分社会,中国是职业划分,没有那么等级森严的阶级。剥削当然存在,但是在传统文化中职业才是实际的划分,因职业不同而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地位不同。并且这种差别并不是严格到无法弥合的,职业间的调整和变动相较于阶级是容易一些的。】
于此,有两层意思要申明:
一、如上所说未构成阶级,自是中国社会之特殊性;而阶级之形成于社会间,则是人类社会之一般性。中国其势亦不能尽失其一般性。故其形成阶级之趋势,二千年间不绝于历史。同时,其特殊性亦不断发扬。二者迭为消长,表见为往复之像,而未能从一面发展去。
二、虽未能作一面发展,然其特殊性彰彰具在,岂可否认?凡不能指明其特殊性而第从其一般性以为说者,不为知中国。——“第八章 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
中国何以会这样特殊,这就为一般国家都是阶级统治;而中国却趋向职业分途,缺乏阶级对立。
事实上,老百姓与官府之间的交涉,亦只有纳粮、涉讼两端。……完过钱粮,官府就再管不到我。至于讼事,你不诉于官,官是不来问你的。不论民刑事件,通常多半是民间自了。近代以前的西洋社会,多数人没有自由;而昔日之中国人却可说是自由太多——孙中山先生有此语。……太平有道之世,国与民更仿佛两相忘,则是中国真情。【正因为依靠伦理、职业来治理社会,缺少全面、深入的组织式管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是较自由的。】——“第九章 中国是否一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