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7月总结|自驾新藏线是什么体验
七月在外大半个月,自驾新藏线之旅。驶过219国道,从头到尾;见到了珠峰日落日出,各种雪山圣湖;穿越了高海拔丛林、沙漠;还完成了冈仁波齐转山,听说转圣山一圈可洗清一世罪孽。

一、7月做了什么
01突然飞到拉萨
缘起一个认识了几年的家乡的朋友在自驾环游中国,即将驾到新藏线的时,问我要不要一起,我蛮感兴趣,然后第二天就飞去了拉萨。从决定到真飞走,不到24小时。
在做决定第二天的上班之前,我去出入境大厅办了新疆西藏边防证,确定在当天办好后,中午回家半小时收拾好了行李,下午买了机票,下班后直接拖着行李去机场。
说是执行力Max,也是潇洒,但也是冲动,是鲁莽,这就是勇的正反面吧。
02自驾新藏线是什么体验
七月的记忆满是游移的风景,车窗外有草地和牛羊,有开阔的天和云,山脉就在远方。
还有翻过某个山头,突然看见碧蓝的圣湖映着雪山。还有布满彩色的旗的垭口,远处的雪山藏在云雾里。
我从小有一个关于死亡的愿望——死在雪山上。所以见雪山格外感动,充满宿命感。见到珠峰山体那一刻,每一个细胞都被吸引,因为我早晚要去那里。
不过,见绝境美景的代价是要呼吸稀薄的空气。
高原反应是去西藏不能不忽略的问题,我前三晚都是吸着制氧机的氧入睡的,而第二天晚上我还睡梦中就停电了,颇有被恶人拔氧的剧情感,我急忙跑去找酒店前台,却被说,藏区停电是时有的事。
219国道沿途的酒店住宿条件都较差,但所幸我是在哪里都能睡得香的人,即使后来没有氧气,即使是在珠峰大本营那一晚,帐篷外人来人往。

03 冈仁波齐转山
有天我问徒步大佬,第一次转冈仁波齐就用了14小时,这个牛逼是不是可以吹半年?他说,可以吹十年。
此后我膨胀了一段时间,是因为发自内心觉得自己挺棒,在体能、勇气、智慧、执行力和毅力的综合上。
转山全程约50公里,平均海拔5300多米。人们大多两三天转的,我历时14.5小时。
事实上,我本可以在途中最高垭口前住在驿站,第二天白天再登垭口,也分两天走完。驿站里所有藏人汉人都劝我,不要在晚上翻越海拔5700+的垭口。
可我当时眼见同伴先我一公里独自向垭口走去,夜晚气温骤降,同伴只穿了速干衣和冲锋衣。出于担心他山顶失温,我一咬牙也上了最高垭口。
本来体力已快到极限,在最高点时,突然狂风暴雪,还夹着雨。我问旁边转了好几圈的大哥,这种天气在垭口顶是不是挺常见,这是不是小问题?大哥说,这是大问题。
所幸我们都没事。但是下山后同伴还是独自开车走了,我当时很愤恨,现在很遗憾。

二、7月读了什么
去西藏的路上我带了一本《随机漫步的傻瓜》,尽管至今仍没看完,但我觉得塔勒布传达的理念非常好,关于成功,我联想到社会心理学里的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
人们常常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努力,失败归结为环境影响;
相反地,常常将别人的成功归结为运气,失败归结为不够努力。
书的另一部分是对于随机性的阐释,股票市场的很多成功源于幸运,极具随机性。不过随机性这部分我还需要进一步理解。
三、7月想了什么
01 做坚定的身体主义者
我依靠这具躯壳带我走四方,见万人。
对于身体,漂漂亮亮是一种选择,非常有用是另一种选择,尽管也可以二者兼得,但如果只能选其一,我坚定地选后者。
整个两周的旅途我少有疲累,高反也不算严重,加上一天转完冈仁波齐的「壮举」,以及那天一路超越各种汉人、藏人,还超越了骡子和马。
同伴也说起过,挑剔的他为什么偏偏叫上我去新藏线——我够像个男人。
02 让受害者有罪论去死吧
回来后聊起我旅途被中途放弃的这个意外,一些人的态度很值得玩味:
「是不是你太不会说话/太无趣才被人扔下的?」
「是不是你太自私没有帮朋友分担?」
「你不觉得你总是不太会看人识人,你太容易信任别人吗?」
……
总而言之:「你去反思一下自己。」
就像是:
「你被分手了一定是你有做得不好,你不如他的新欢。」
「你被qj了也一定是穿得太暴露,走夜路就是不懂得保护自己。」
「被小三了被劈腿也是你太不机灵了。」
如果你受害了,一定是你有问题,不然怎么偏偏是你呢?
救命!
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就是质疑受害者到底有什么问题。
当然,这件事里我也不是一个绝对受害者,没必要对号入座到受害者角色,只是由小及大让人反思:
连我经历一件小的不顺心事都要被人追问到底是我哪有问题,何况是那些遭到实质性伤害的呢?
诸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林奕含中学时被老师性侵,别人到底是怎么说她的呢?是不是她太软弱?不然为什么偏偏是她?
如患抑郁症的人,是有什么不开心的吗?为什么不能想开点呢?别人没得病为什么偏偏是你呢?
或大或小的受害者有罪论比比皆是。
连我自己也是,回来我也问是自己哪里不好,每天进行着自我pua式地反省。别人的反问尚且只在有人时才有,脑海里的声音却是不分昼夜地叩问。
我也不是在论错全在对方,我也有一路被照顾的,但旅行从来就很考验人的。很多东西也没必要归因,这就是一个很随机的世界,不是吗?
写在最后
七月总结拖了两个月,我纠结该忽略插曲还是如实写。
后来想通了,读我总结最多遍的是我自己,多年以后还不断回看这些文字的,也是我自己。我好我坏,我疯癫我奇怪,没有几个人真记得住。
放轻松,没人在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