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几种情况,应该思考跳槽了
今年是艰难的一年,刚前不久美国投资机构NDR发出警告,就预测模型数据来看,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已经高达98%。
一个大厂研发的朋友和我吐槽,去年行业不太好,但只要更新简历,会有不少公司发来信息,今年是更新之后联系的企业大大减少,主动投递回复也寥寥无几。一些HR同行也是相互吐槽,被迫和员工们谈离职,一些公司甚至直接关掉某个业务线,或者进行大规模减员来控制成本。
从经营的角度,大家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但带来的结果就是,就业市场不景气,需求少,供给多了,求职变得更难了。
如果说今年只能给一个建议,也许是要冷静再冷静地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一定要仔细思考跳槽这件事,究竟为了什么,以及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在市场能否得到,怎么得到。
但慎重归慎重,如果遇到下面几种信号,虽然还没有发展到公司倒闭,裁员,搬家等等这种特殊情况,但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必要,不要一直裹足不前,要敢于尝试,长期看来是值得的。

重点信号1: 长期工作内容无变化,薪酬涨幅极小
之所以把这一条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虽然太多前辈和书里都提到过,但是放眼望去,很多职场人还是直到被温水煮透了,才发现自己这几年没什么进步,懊悔莫及。所以说,一个道理只有从知道变成理解和执行,才是真正的懂了。
关于”长期”这个名词,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职能上是不同的,举例针对传统周期长的工作,“长期”可能就是3-5年;快节奏的互联网行业,可能是1-2年;而对简单操作类,容易掌握的工作,可能就是3-6个月。
主观体验上,我们会感觉工作中很难遇到新的问题,大部分事情通过积累的经验可以解决,发展停滞,重复性较强,逐渐形成所谓“按套路执行”,就不会出大问题。
相比薪酬的微小涨幅,工作内容的相对长期固定才是真正要警惕的事情。看似每天可以较为轻松地完成,其实某种程度代表着进步会受阻,接触到的新事物少,尤其在国内这种人口大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群人虎视眈眈盯着你这个位置,一定很让人压力山大,原地驻足后,知识和技能更容易被年轻人替代,到那那时候企业大概率会雇佣更便宜的年轻员工。
关于在一家企业干多久合适,网上众说纷纭,很多人说我们hr看简历太过于挑拣:几个月是”不成熟,没有责任感“;一年是没有忠诚度;超过4年是贪图安稳,然而事实不一定如此。
在专业的hr眼中,简历是一个宏观的画像,我们会从中简单勾勒出一个候选人的画像,但不会贸然下定义。如果说连续几份工作都是几个月,那可能是公司裁员,也有可能是候选人的适应问题,都需要具体分析。但如果只有其中一份几个月,有可能只是创业失败。在建立家庭的年纪,安稳了几年,有问题吗?难不成还要人家不顾家里,一路开卷?
所以超过4-5年并不一定代表着贪图安逸,具体要看在公司历练这几年后,有什么变化?是否有有收获,有总结,有进步,有思考和成长,这些才是我们要判断的重点。所以根本上,要以个人长期发展作为准则来进行职业的谋划,既不要因为犹豫错失了宝贵机会,也不要因为偶然的不爽就赌气离职。

重点信号2:公司的行业受到冲击,发展趋势不健康,财务状况不乐观
互联网行业中有一句名言,“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乍一听有点夸张,但是确实不同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差异巨大,互联网大厂的应届研发,都已经开到了30-50万甚至更高的年薪,虽然要求也不低,但是确实超过了很多其他行业的管理层。回顾互联网行业,造就了无数富豪和大厂中产们,可见行业对于打工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当公司所在的行业受到冲击时候,我们会发现,从员工角度,整体福利,薪资,考核都会变得更加严格,例如更精确的打卡制度,更严苛的报销流程,更少的补助补贴,以及高层会一直强调公司效率和成本,来为人员精简铺垫。这时候一些公司会采取变革,突破困境,但是也有一部分公司会在洗牌中解散或者被兼并,其中财务状况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果公司的盈利一直在走下坡路,财务人员变动大,或者他们的工作状态不好,有一定概率真的是公司遇到了很棘手的财务难题。恰巧这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有关的工作推进艰难。很多时候没有得到合理的反馈和闭环顺利进行的时候,我们要理性的思考,究竟是和公司风雨同舟,还是择良木而栖,组织的力量有时候对于产业的变化,确实很无力。

重点信号3:公司的人才密度在持续下降
职场中,有一个捷径,就是迷茫的时候,看看身边聪明人都在干什么。抄对了作业能大大减少我们实现目标的时间。如果公司内的聪明人,优秀的人,都相继离职,而新加入的普遍水平一般,公司内人才密度变低,也是一个不太有利的信号。
人构成的组织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之一,是运行的发动机,尤其是像科技和金融行业,精英骨干们创造的价值,远大于普通员工,人才密度的降低会影响公司高层的决策,中层的管理,到一线的执行,公司的竞争力大概率会下降。
和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可以互相学习,进步,碰撞思想。但如果周围同事,和他们解释一个问题,都需要先给他们“补课”很久的话,那首先沟通可能就是个大问题,是时候思考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重点信号4:个人薪资低于行业内中位数
正常的优秀公司如苹果,创造价值巨大,毛利率也高,盈利就非常可观,这样可以有更多资金来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以及吸引更强的人才,然后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实现良性循环。
我们可以去招聘网站看一下自己相关职位的薪酬范围。如果个人薪资低于行业内中位数,甚至比低线还低,首先一定要思考,为什么自己的薪资低?是自己没有达到理想的绩效,还是公司不重视自己的部门,或者是公司整体薪水都比较低。
如果是个人原因,还可以想方法通过努力改善绩效提升。但如果是公司原因,那大概率说明公司的整体业务价值产出是比较低的,因为高价值产出必然依赖于高质量团队,高质量团队,一般不会很便宜,所以会陷入:公司薪酬无竞争力-无法吸引优质人才-公司组织绩效低-人均价值产出低-公司盈利能力差。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说,看钱会不会太功利了?但是我们看所有调研,选择工作,薪资基本上都是重要性排到前几,真正超脱到精神层面的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朋友肯定还是要先养自己,然后尽量给爱的人,还有父母等等更多的支持,说到底还是得靠经济支撑起这个家。企业也一样,一群饿着肚子的人,很难有心思发挥创造力,做出业内领先的产品。

重点信号5:工作没有感到快乐,上班路上心情压抑
如果说前几条需要思考,这一条大家应该读完标题心里就有答案啦~
只要是心里不爽,其实就说明了,自己和工作之中的某种矛盾。可能是公司乌烟瘴气的文化把人搞得心烦;或者是和老板气场不搭,大家想的完全不一样,不在一个频道,导致沟通低效的心烦;还有工作太枯燥,按套路执行,没办法发挥自己的无限创造力;或许是加班严重,导致身心俱疲,甚至没办法陪家里人共度一个完整的周末。
我们所做的是,找出来不爽的根源,看看是否有改进的措施,如果是长时间会发生的冲突,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走为上策。
曾经有人说,所有工作就是利益交换,没有什么快乐而言,还有人说,所有兴趣,变成了工作都会变得无聊。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会给很多人误导。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选择大于努力,但是可惜的是,36氪后浪研究所发布《2022年轻人跳槽报告》报告显示年龄越大才会注重工作是否符合兴趣。

其实选择了正确的职业方向,是可以从工作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喜悦,能量的,而且会比其他大部人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国内确实职业生涯教育起步很晚,普遍重视程度也差很多。追溯到古代,所有人都要靠十年寒窗来谋求出路,这就忽略了一些个别有长处的人,没办法得到相应资源的支持,浪费了宝贵天赋。职业不只有文学,还有手艺人,科学家,艺术家各种,当时都是被压抑了。
到现在,很多大学虽然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很多都是选修,也仅仅是通过测评来推荐职业,好一些的老师会组织大家进行简单的探索,但普遍缺乏对自身的深入了解。
再加上国内确实规划师骗子很多,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也让大家大家普遍觉得一个咨询案件,几千上万,甚至一小时几百咨询费都觉得比较贵,不愿意找专家来请教咨询。后边结果是往往身边的人会带着经验,帮了错忙。
这都导致很多人,很多年后,才发现选错了方向,所谓“男怕入错行”,最尴尬的是醒悟的时候已经人到中年,不敢也没有资源和精力再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了。
以上五种信号,一旦出现,建议大家一定要谨慎思考,对自己的生涯负责的人,一定是你自己,你有义务让自己的生涯充满阳光~
最后祝大家职场顺利!如果遇到职业生涯,或者心理困惑,欢迎来找我聊聊,或者留言互动~
我是10年职场人,科技圈HR/职业规划师,你们的朋友水天湖,期望通过不断学习,帮自己和他人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