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公季郁序》 禺草号汉阳
《送张公季郁序》

这篇《颂文》又名《送张公季郁序》,是一百一十七年前老爷爷离任江苏板浦(现连云港市)盐场后,乡民众委托乡绅丁锡福所撰,并请人追送至汉阳老宅。一同送来的还有一把黄灿灿的万民伞。《颂文》共512个字,简洁明朗,满满感激仰慕之情。下面转载全文及译文,通过这篇为数不多的《颂文》,看为官者如何为民办事。豫剧表演艺术大师,牛得草先生《唐知县审诰命》中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张仁芬①“援例入官”,宣统元年(1909年)在东台安丰镇任盐场场长,为官正直,除霸安民,深得民心,期满离任之时,百姓沿街设香案送行,并要求连任,在乡亲们苦苦相劝下,实在没法的张场长,只有脱下所穿的一只靴子,以示两袖清风什么也没带走,以教后人。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再任朐浦连云港一带的盐务官,(朐浦今连云港板浦镇))适逢淮北洪水为灾,张仁芬捐千金为赈灾善款,“复于署左捐廉设济婴所,收养灾民孩童百六十名”,故离任时“士民为建‘粒我烝民’牌坊于陶文毅公祠前,并勒碑铭于董公祠及南门小北门三处”。
1931年汉口发大水,歆生路(江汉路)上能划船,汉阳柏泉更是汪洋一片。张仁芬腾让出银杏轩和街边店铺,自己携儿子三房到汉口法租界胜利街泰兴里租房住。

《送张公季郁序》(又称颂文)
余尝游吴下,走京师,见官场人相聚而言曰:“某缺优,某缺劣。”叩其所以为优劣,非俗之淳浇也,非民之良莠也,非地之险易也;则以某缺得钱多而官富,某缺得钱少而官贫故。
呜呼!此中国所以贫且弱欤?夫天生民而立之君,以利之也。利之之事非君一人所能任,必分其权于官,故官无论大小,皆以利民为第一义。
淮北盐场三,板浦实居其首。莅是任(者)率殚心鹾务,而于民事无及焉。
汉阳张公季郁以甲辰春来官斯土,以为官其地而不能念其地之民,非 朝廷设官之意也。于是清陌路,宅流民,设路灯,储仓谷,立工厂,防火灾,凡有裨于民(者),靡不实力举行,择邑之贤且才者以董之。以故民感 公之画,服 公之明,凡有所诉,皆不赴州而赴场。
锡福读礼家居,不通宾客,未尝一踵 公之门,而于 公之布一令,行一政,又未尝不额手相庆,狂喜累日,以为 公之德吾乡,犹德吾身也。
方今 朝廷遣重臣游海外,采取各国政治以为异日立宪基础,此诚我中国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一大关键也。立宪非难,得人为难,立宪而不得人,虽袭立宪之名无当也。
诚得如 公者数十百人,相与承流于下,实事求是,天下何难治哉!是年秋, 公将受代返金沙,邑之人尸而祝之,碑而铭之,皇皇若有所失。
今而知“寇君之借”、“李岘之追”,古今人情固不甚相远也。锡福性顽钝,不谐于俗,羞以翰墨谀人,然于 公之行有不能已于言者,谨为序以送之,亦聊志执鞭之慕云尔。
光绪龙飞三十一年岁次乙巳八月上浣录奉 季郁父台大人双教 向卿丁锡福拜赠并书

【译文】
寻访江浙、京师一带官场,尔虞我诈,宦海风波不胜枚举。官情纸薄,挑肥拣瘦侵入为官者的骨髓。官员们三五成群在一起,爱窃窃私语“某缺优,某缺劣。”已司空见惯。为一己私利打探空缺处之“优劣”本乃常情,一旦私欲所占就危险了。如:北齐刘昼《新论·风俗》所言:“风有厚薄,俗有淳浇......”不是那里的民风淳厚浇薄,不是那里的百姓良莠不齐,也不是谓之艰险困苦之地,而指所处地的是办事易或难、俸禄高于低、差事的肥与廋,不愿去那吃力不讨好,穷山恶水苦寒之地。
呜呼,上述所言,乃中国贫穷落后劣根所在。天下苍生立君,图的是个“利”字,即:为民办事的好官,为民带来公平、公证、自由、的生存环境,一个比较好的生活;此“利”非君王一人之权事,而分派给各级官员的权事,各级官员应遵照上述原则,同心协力共同承担,给民众创造出这一环境。所以,官衔不论大小,爵位不管高低,都应将把人民、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常言道:“民事大如天。”
淮北盐场有三,板浦实居首位,继任者均要菩萨之禅心,爱民如子。《礼记·中庸》里:“子,庶民也。”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为官者应运筹帷幄,具将帅之才。
一般力办理盐务的官员,不太会涉及到民事。汉阳人张公字季郁则不然,于甲辰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天到这里,以为官之地为重任,将朝廷之意,官场、民事、厚薄等是非搁置一边,而把百姓疾苦,民生之望牢记在心。上任后疏通道路、建房舍,收容滥民、修建路灯、筑仓库、建工厂、建防火安全设施,但凡利民之举,无不尽职尽责事必躬亲。还在选拔邑地大力培育人才,以百姓需求感受,为己所任。邑地民众有所诉(状)及要求,皆不去州府而去盐场。

锡福一介书生,只知道读书,历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待人接物上更是一窍不通。自公上任以来,我未曾迈入公门半步,然而公所办的一切,即:一道行政命令、率众所创义举、甚至一道公文,何尝不是让我,额手相庆,狂喜累日(拍手叫好,还会狂喜数日)。公之壮举,施德于吾乡,尤感施德于吾身也。
如今,朝廷派重臣至海外,学习个国改革(变法),以为治国立宪之基础,这是我大中华脱贫变富,由弱变强是一大关键时期。俗话说:“立宪条款容易,而获取圣贤之才难。”立宪,如没有治国之英才,再好的立宪条款,也会付之东流。
如像公这样的人才多些,最好有数百之众,相与承流于下(使百姓接受继承良好的传统风尚,进一步提高民众的素质)。“承流”一词出自《史记·三王世家》:“百蛮之君,靡不乡风,承流称意。”向公这样事无巨细,实事求是地办,治理天下有何难? 这年秋天,公奉令调往金沙盐场,板浦民众自然不舍,以祭奠菩萨神仙,崇拜圣贤的方式三拜九叩,祈求上苍将您留下。无果后,将其功绩镌刻于碑,在撰铭碑牌,小心翼翼生怕因疏忽,漏掉季郁公(张仁芬)在此的功绩。
今借圣贤旧事之典故:“寇君之借①”、“李岘之追②”,来颂扬张公之功德。古今人在情感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点照样,仍沿用知白守黑为人之道。锡福性情顽钝不善言辞,不谐于俗,羞以翰墨谀人(不谐入俗,用文来阿谀奉承献媚。)。公之行,有不能已于言者,谨为序以相送,只能略表积压已久的鲲鹏之志;执鞭③驾车者,那颗追随及敬仰之心不变。
光绪龙飞三十一年岁次乙巳(1905年)八月上旬录奉
季郁父台④大人双教⑤
向卿丁锡福拜赠并书

注:
1.寇君之借,东汉名臣寇恂在汝南除盗安民,光武帝要调走他,老板姓拦住御驾,恳求光武帝再“借用”一年。系百姓爱戴好官,一再挽留之举。
2.李峴之追,唐朝李峴任京兆尹时深得民心,调走后老百姓万分怀念,希望把他追回来。编民谣:“欲得米栗贱,无过追李峴。”
3.举鞭为人驾车,表示景仰追随假令晏子。《史记·管晏列传论》:“假令 晏子 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4.张仁芬(1868-1935),字季郁,号桂荪,晚年号簠庐退叟,汉阳丰乐里垸子湾(今东西湖柏泉农场)人,是近代著名慈善家、收藏家。张仁芬祖居汉阳西门外,丁酉年(1897)“援例入官”,在朐浦(今连云港板浦镇)和东台安丰任盐务官员,两袖清风政绩卓著,离任时授万民伞、颂文、和靴留安丰“四圈门”,以示廉政清明什么也不曾带走......戊申年(1908)七月,张仁芬迁居淞沪(实际上去了安丰盐场),辛亥革命后开始潜心收藏,自起斋名曰:“怀清斋”,取自唐·储光羲《游茅山五首》:“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即:传家敦孝友,之意。 1931年武汉发大水,歆生路(江汉路)上能划船,汉阳柏泉更是汪洋一片。宗亲涌向地势较高的汉阳钟家村,投奔四老爷(张季郁),张仁芬携三房儿孙到汉口泰兴里,从此在那租房住。张仁芬于1935年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其子早逝,其孙张世模,亦喜收藏。
5.双教,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官方对老百姓的教化,二则表示谦虚,请对方指教,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