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斋,谈心理现实之《成仙》
聊聊斋,谈心理现实之《成仙》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聊斋志异》

原 文 简 译
解 析
事情是真是假连当事人都分不清了。红楼梦当中有句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正好总结了这样的经历。
在心理学中,我们会提到心理现实或者内在现实(Psychic Reality),这是指我们所感所想都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我们的愿望、恐惧、幻想,事实上所有的精神活动都是属于心理现实。
在这个故事里,周生因为幻象中的结果和现实的结果完全一致,认定了自己所幻想的肯定是发生了,也就是认为心理现实就是客观现实了。这让周生一片凌乱,而无法区分自己所感所想是真的还是假的,从而丧失了一定的现实检验能力,这时周生只能借助成生作为替代性自我(Alter Ego)来帮助处理这一切混乱了。
根据研究发现,我们的心理现实里的各种客体表征和客观现实中物体会带来一样的体验,也就是我们看到一个苹果和想象一个苹果时,我们的脑区被激活的部分是一致的。这也意味着,我们心里所感所想带来的体验和看到客观现实时的体验是一致的。
这会有助于我们不需要时时刻刻看到客观事物才能知道那是什么,我们也可以随意通过对心理现实进行操纵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也就有助于我们形成了对万事万物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记忆和态度,包括了我们内心的关系模板、父母形象(也就是超我的原型)、对自我的看法(也就是自体形象)、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等。
但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并不会完全一致同步的,这也是让我们有机会区分开内在和外在现实,确认和区分主体/自己与客体/他人,这也是我们适应外部环境的前提。如果我们心理现实都会变成客观现实,两者间的边界被打破了,一方面会让我们体验到那种心想事成,点石成金的全能感。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让我们陷入失控和恐惧当中,这会让我们伤害了不想真正伤害的人,破坏了不想真正毁坏的关系,这就会像死亡笔记里发生的一切。
但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可能会让我们的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产生混淆,也就是我们觉得有“刁民要害联”的想象就是外在客观现实,这会导致我们的心理状态会出问题和混乱,严重的还会出现被害妄想症。再比如,我们小时会恐惧自己被抛弃,如果成长经历反复印证了自己一直被抛弃,那就有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对关系的本能不安全和恐惧当中,总觉得对方会抛弃自己,而自己更无法很好地去经营一段关系。
不过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两者并不是如此泾渭分明,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灰色地带,这是我们的创造力的来源。温尼科特提到的“过渡客体/空间”就是为我们的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一个亦真亦假的空间,比如我们的玩具,游戏,以及心理咨询等等。
这都是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内在现实的存在的同时,也让我们体验到外在现实的影响。这也是一个让我们决定要不要把两者转换,以及怎么转换的安全空间。
© 本文版权归 Psychonlin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