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奇妙夜
作为一名博物馆爱好者,业余时间跑过上海不少博物馆。有些博大精深,布展专业,有些则十分敷衍,几乎配不上博物馆这个称呼。不过今天并不想讨论这些,只单纯小聊下上海历史上的博物馆建筑。
震旦博物院
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上海最早的博物馆由洋人创办丝毫不让人意外。而现存最早的博物馆建筑,则是位于重庆南路合肥路口,现隶属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震旦博物院旧址。 此震旦非彼震旦,它和如今陆家嘴的震旦博物馆没有半毛钱关系。震旦博物院,是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博物馆。前身为创立于1883年的徐家汇博物院(le Musée de Zi-Ka-Wei),1930年在震旦大学旁建造新院舍,收藏全部并入,改属震旦大学管理,更名“震旦博物院”。


建筑呈L型,立面线条简洁,出入口顶端高出半层,有波浪状饰纹。





沿街一侧墙砖颜色比内侧深,呈紫红色,不清楚是原砖还是后修。

立面上“Musée Heude”字样,为震旦博物院的法文名称。 当时院内设生物研究部和古物部,有自然标本及中国文物两大陈列室。自然标本展出动物、植物、矿石、昆虫等标本;中国文物展出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钱币等。甚至还有鸦片烟枪和女子绣花小脚鞋,以及将西藏划出中国境域的地图。早期免费参观,后期凭票入场。建国后停止对外开放,1953年被接收。
亚洲文会博物院
座落在虎丘路的上海外滩美术馆,从未入内参观。一来对质量参差不齐的现代艺术展抱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二来秉承某位高人的指点“免费博物馆多优于收费”。鉴于上海历史上第二栋博物馆建筑这个名号,单纯为了建筑也值得花钱进去一趟。


为调查研究中国科学、文学及自然产物,创立于1823年的英国亚洲文会总会,于1847年和1857年在香港和上海分别设立中国支会和北中国支会。立于香港观上海,因上海居于北方,故名北中国支会。 会舍于1871年在圆明园路落成,1874年建立“亚洲文会博物院”,1933年在现址重建新会舍,更名“上海博物院”向社会开放。



四楼陈列自然标本,有古生物、人类化石及动植物标本等;五楼陈列中国历史文物,有陶瓷器、青铜器、碑刻等。陈列布置参照当时欧美博物馆的陈列手法,把展品陈设于大玻璃柜中,配以天然景物。参观者月均7000余人。1952年被接收。
上海市博物馆
绕开洋人博物馆,终于出现由国人创办的公共博物馆。

长海医院影像楼恐怕是大上海计划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建筑,修缮一新后引无数网红搔首弄姿。后知后觉如我,时值疫情肆虐的今日,特地进入一览,真可谓无知者无畏。

创建于1933年,1937年1月10日开馆,八一三事变后被迫停馆。


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大厦,底层两翼作博物馆内部工作场所,包括库房、研究室和办公室,二楼两翼为艺术部陈列室,后部大厅的底层和二楼全部作历史部陈列室。

基本陈列分历史、艺术两大部分。历史部分以反映上海历史变迁为中心,艺术部分主要陈列古代青铜器、陶瓷器、书画、雕刻、玺印、钱币等。

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无论是建筑外部饰纹,还是建筑内部天花板彩绘,均十分精美。


可惜大堂地面的标志为医院指导覆盖,无法一观。

馆舍因战争破坏,1946年迁入四川北路1844号三楼并更名“上海市立博物馆”,1949年被接收后更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1951年并入上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 期间因馆舍小经费少,仅设立金石、陶瓷、明器三个陈列室及历史文献廊。

位于纷乱繁杂的四川北路,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校内。

建于1917年,初为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后陆续更名北部日本小学校、第一日本国民学校,1945年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使用。
警察博物馆
数年前带孩子参观位于瑞金南路上的上海市公安博物馆,展品丰富,十分过瘾。万万没有料到,原来老上海也有过一家,位于绍兴路上的现上海昆剧团。

创建于1933年,原为法国领事警察俱乐部,1947年后作为上海市警察局俱乐部兼博物馆。

藏品均与警政相关之物,主要来之于上海市保安部门没收的违法物品,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毒品,包括红丸、吗啡、烟土等及其制造器具模型;第二部分是真假手枪、软梯及各种铁器利器;第三部分是伪钞,有伪钞样张及制造伪钞的工具;第四部分是官警制服;第五部分是科学侦查;第六部分是犯案统计。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终于隆重登场。 1950年起筹办,1952年12月21日开馆。位于上海中心地带、气派十足体量够大的跑马总会,作为上海博物馆建筑则是当仁不让。虽然仅区区七年,但之后在经历了上海图书馆(1951―1997)和上海美术馆(2000―2012)一系列头衔后,又再次成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可谓一脉相承。


东楼为原总会大厦,于1934年建成,主体分四层,一二层之间部分区域设有夹层。博物馆常展设于此处。

建筑北侧底部的奠基石。

跑马会一战阵亡成员纪念铜牌。


顶部四方形钟楼一座,尖形楼顶,四面大钟。

数年前曾在顶层餐厅用餐。

西楼为原总会行政办公楼,于上世纪20年代建成,三层建筑。疫情前为特展场馆,近期关闭。

敞廊处的原马厩地砖。

古老的CHUBB保险柜。 相较于博大精深的上博,个人更偏爱该馆,感觉更能述说上海,代表上海。

建于1934年的中汇银行大厦,作为第二代上海博物馆建筑,似乎没有任何存在感。

个人推测,1959年迁入后所经历的那段特殊时期,几乎断绝了所有人的精神生活。而在上世纪90年代博物馆撤出后,这栋建筑又经历了一次建设性破坏,之后便一蹶不振。

改开后上海人民迎来新生活,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6年在人民广场竣工开放。 新馆分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天圆地方的造型,直至今日也绝不过时。馆名“上海博物馆”为建国后上海首任市长陈毅所书。至今仍依稀记得,作为初中生的我第一次随父母入内参观的情形。 自数年前政府决定免收门票开始,上博又迎来了第二春,策展水平不降反升,为全市人民所称道和骄傲。

上博位于龙吴路的文物仓库,想必知道的人并不多。因离家不远,1991年建成时便得知此处。 亮点是大楼外立面一硕大的马赛克拼贴,造型为青铜器兽面纹图案,可谓创意十足。可惜后期未能好好维护,一股脑改为涂料粉刷,风格尽丧。
上海自然博物馆

1956年11月1日成立筹备委员会,1958年8月迁入延安东路260号、建于1923年的原华商纱布交易所,1960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书写馆名“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

陈列内容包括古动物史、古人类史、中国历代古尸三个陈列厅,以及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六个基本陈列厅。


当初自然博物馆迁出延安东路时,引得一众沪人前往拍照留念。


一晃七年过去,旧馆依然空空荡荡。满地的灰尘,昏暗的光线,扑鼻的霉味,令一个非废墟爱好者都深深沉迷。

此处何去何从,只得静观其变。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创建于1983年9月,原名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1991年更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1992年9月迁入虹桥路1286号新馆舍。

基本陈列有上海原始文化、古代上海、近代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现代上海等四个部分。


藏品近3万件,其中明代韩希孟顾绣花卉虫鱼册、侯峒曾行书轴,近代陈化成抗英遗物“振远将军”铜炮、太平天国大花钱、江南制造局铸“阿姆斯特朗”铁炮、英商汇丰银行门前铜质对狮、物华号百子大礼轿、百年老店鸿运楼黑底金字招牌等,都是极具特色的上海地方历史文物。

偏门到不能再偏门,翻了地方志才得知,此处居然有作为博物馆建筑的历史,让人不禁啧啧称奇。相较于上博龙吴路仓库,这地方怕是知道的人更少。


前往时眼科医院已迁出,偷听施工人员聊天,未来可能成为购物中心。西邻万国公墓旧址,无异于坟头蹦迪。
(全文完)
Bill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华屋丘墟 00 —— 索引 (20人喜欢)
- 华屋丘墟 99 —— 中外运张华浜货运站 (14人喜欢)
- 华屋丘墟 98 —— 上港九区 (10人喜欢)
- 华屋丘墟 97 —— 吴淞冷库 (10人喜欢)
- 华屋丘墟 96 —— 东海船厂(补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