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鉴心06谨言慎行保节操
白水鉴心06谨言慎行保节操
中条山客
言动安详,动则三思,虑而后行。不轻言,不轻诺,不苟得。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事不中法不为,行不中矩不做,言不由衷不说。
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人生三戒:少时戒色;壮也戒斗;老之戒得。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易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事事有备,有备无患;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言行一致,礼之本也。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名不副实不名,誉不恰当不就。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兰生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舟泛江海,不以无乘而不浮;志者修德,不因贫困而改节。
——【山客辑后语】
【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 出自清代王豫《蕉窗日记》。假:给予。意思是:不可以轻易对人讲一个字,不可以轻易对人许诺一句话,不可以轻易对人施予一个笑容。说明待人接物应慎之又慎。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出自吕得胜《小儿语》。意思是:说话做事都要沉得住气,出差错就是因为太慌张。
【动则三思,虑而后行】 出自《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意思是:行动之前,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周全以后再行动。
【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出自《说苑·贵德》。意思是:在小的事情上都能随时注意,所以能避免大患。
【称身居位,不为苟进;称事受禄,不为苟得】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意思是:要衡量自己的德才如何,才决定担任适合的职务,万不能不该担任的职位而去担任了;要合计一下自己的功劳如何,再去领俸禄,切不可无功受禄。苟:苟且,随便。禄:俸禄,薪饷。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出自《礼记·表记》。意思是:君子不让自己的行为有不检点的地方,不让别人对自己的仪态有轻视的地方,不让自己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
【一言债事,一人定国】 意思是:一句话就可以使事业失败,谨慎处理就可以使国家安定。
【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 出自《荀子·不苟》。意思是:看到它多利的某方面,一定也要看到它多窘的方面。可:多。
【墙有耳,伏寇在侧】 出自《管子·君臣下》。意思是:墙上有耳朵,身旁有隐藏的敌人。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意思是:居住要善于择地,心灵要深沉如渊,交友要表现出仁善,语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无为而治,办事要会用窍门,行为要待机而动。
【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出自《墨子·贵义》。意思是:用世上所有的鸡蛋去碰石头,石头也会依然如故,不会被毁坏。
【不知戒,后必有;恨复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出自《荀子·成相》。意思是:不知警惕,还要重犯错误;拒绝规劝,坚持错误,必然让坏人钻空子。恨:同“很”,不听从。后:系“复”字之误,同“愎”,拒绝规劝。谗夫:说坏话的人,引申为坏人。
【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出自《商君书·君臣》。意思是:事情不适合法度,就不要去干。中:适合。
【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 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说丛》。驷马:四匹马拉的车。意思是:一句话说错了,就算用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
【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 出自《管子·宙合》。意思是:耳朵是负责听的,听了之后再加以审察,这叫做聪明。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意思是:结束时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把事情搞坏。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看重贵特的物品;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以补救众人的过错。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人一定是先自取侮辱了,然后别人才会来侮辱他。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出自《周易·系辞上》。意思是:财物收藏不慎,则不啻是教诲于偷东西的人;打扮得妖冶,不知检点,则不啻是教诲于荒淫无耻的人。慢藏:保管疏忽。冶容:妖冶的容颜。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许多人的眼睛都盯着你,许多人的手指都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厉呀!说明人的言行会受到公众严厉的监督。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出自《庄子·人间世》。意思是:你没见过螳螂吗?它怒气冲冲地伸出胳臂妄图阻挡车轮前进,可它并不明白这是无济于事的。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意思是:君子对自己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总是抱十分谨慎的态度。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出自《礼记·曲礼上》。竟:同“境”,疆界。禁:法律习惯所不容许的事情。国:国都。意思是:到了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该国法令所不容许的事情,进入一个都城,就要先弄清那里的风俗习惯,到了某一家,就要先问清其家中是否有什么忌讳的事情。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口如扃,言有恒;口如注,言无据】 出自明代文皇后《内训》。扃:门户,门栓。注:倾泻。意思是:一个人的嘴巴如果像门一样能够关得紧,那么他说的话就能经得起考验,就真实可信;如果一个人说话像流水一样滔滔不绝,那么他的话就是无所凭据的,就不可信。
【礼不可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出自《礼记·曲礼上》。意思是:于礼不可以随便取悦别人,不可说些做不到的话;行为要不越轨,不侵犯侮慢别人,不随便与人故作亲热。
【小善不足以蔽身,勿以小善而自怠;小恶不足以灭身,勿以小恶而自暇】出自宋代黄晞《聱隅子·道德篇》。蔽身:遮护自身。意思是:小的善行虽然不足以庇护自身,但不要因为是小善就懒得去做;小的恶行虽然不足以毁掉自身,但也不要因为是小恶就轻易而为之。说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出自《论语·子张》。意思是:士遇见国家危难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临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如果是自然所造成的灾害,还可以避免;但如果是自己种下的罪孽,则是不能逃避的。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易事】 出自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中篇》。快:快乐。意思是:不要趁着高兴就多说话,不要趁着快乐就轻率地做事。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出自《周易·豫·彖辞》。意思是:天地顺自然而动,所以日月运行不会有差错,四季的更替也不会有差错。圣人顺自然之理而动,则刑罚清明而百姓顺服。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三国志·蜀志·先生传》。意思是:不要因为一件坏事很小,就放任自己去做;不要因为一件善事很小,就轻易不做。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出自《周易·艮·彖辞》。意思是: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该行进的时候就行进,动与静都不失时机,君子之道就能光明。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马走坡,虽不鞭策,而足亦不能制】 出自宋代林逋《省心录》。鞭策:用鞭子抽打。意思是:做善事就好比是身背着重物登山,尽管志向已经明确,但还是担心力量不够;做坏事就好比是骑着马走下坡路,尽管不用抽打,但马还是收不住脚步。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出自《周易·无妄·象辞》。意思是:天威下达,雷厉风行,万物不敢虚妄。先王办事,就好像四时使万物茂盛一样,不虚妄地养育万物。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出自《淮南子·主述训》。员:同“圆”。这里指灵活,圆滑。意思是:考虑问题要谨慎,但志向一定要远大;思想智慧要灵活,但行为一定要方正;才华能力要多方面,但做事不要大小都管。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中》。意思是:做事情,就要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
【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 出自宋代何坦《西畴老人常言》。意思是:能够节制食欲,就不会生病,谨慎自己的言语,就不会招致灾患。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意思是:不被歌舞女色所役使,百事的处理就会适当。戏弄人就丧德,戏弄物就丧志。
【出无谓之言,行不必之事,不如其已】 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已:停止。意思是:说些没有意义的话,做些没有必要的事,还不如不说不做。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出自《礼记·曲礼上》。意思是:注重修养并实现诺言,这才是美好的行为。追求言行一致,这才是礼的本质。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出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君子行》。纳履:提鞋。意思是:经过别人的瓜田,不要弯腰提鞋;经过别人的李树,不要举手端正自己的帽子。用来比喻做任何事情都应尽量避免嫌疑。
【行坦途者肆而忽,故疾走则蹶;行险途者畏而惧,故徐步则不跌】 出自宋代林逋《省心录》。蹶:跌倒。意思是:走平坦道路的人,容易放纵自己的脚步,因为疏忽而走得快,所以容易跌倒;而走艰险道路的人,则因为畏惧而走得很慢,因此不容易跌倒。
【多行不义,必自毙】 出自《左传·隐公元年》。毙:死亡。意思是:多做不道义的事情,一定会自取灭亡。
【尽美固可扬,片善不可遏】 出自唐代孟郊诗《投所知》。遏:拒绝。意思是:尽善尽美固然是值得称颂的,但对于微笑的长处也不应该阻止或拒绝。
【违强凌弱,非勇也】 出自《左传·定公四年》。违:躲避。意思是:见强硬的就躲避,见软弱的就欺负,不算是勇敢。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阴而不形】 出自《荀子·劝学》。隐:藏而不显。意思是:声音再小,也不会不被人听到;行动再隐秘,也总会被人知道。说明人应当谨言慎行。
【利一而害百,君子不趋其利;害一而利百,君子不辞其害】 出自清代陈确《葬书·深葬说下》。趋:求取。意思是:对一个人有利,而使百人蒙受损害,君子不会求取这样的利益;对一个人有损害,但却对百人都有益处,君子不会推托。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出自《易经·系辞上》。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意思是:言行,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言行一旦发出,就成了事情成败、人身荣辱的主宰。
【出言不当,反自伤也】 出自《说苑·谈丛》。意思是:话说得不正确,反而使自己受到损失。
【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出自《淮南子·人间》。意思是:一百寻那么高的房屋,因烟囱的小孔而焚烧。寻:古时八尺长叫寻。以:因为。隙:缝隙。
【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 出自《资治通鉴·晋纪》。意思是: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阍莫甚焉】 出自《资治通鉴·周纪》。意思是:不辨别事情的是非而喜欢别人称赞自己,世上的确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阍:愚昧。
【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出自《汉书·贾谊传》。意思是:利益不要随便去求取,祸害也不要苟且躲避。苟:苟且,随便。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出自《后汉书·陈忠传》。意思是:一个小小的蚂蚁窝可以使堤坝被水冲毁,一个小小的针眼可以使气全部泄出。
【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 出自《汉书·杨王孙传》。意思是:不在无用的事情上用工夫,不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耗费钱财。亡:通“无”。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出自《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君子行动就要想着与礼义的要求合乎与否,办事就要想着合乎道义与否。不做因私利而违背礼义的事情,不做因不合乎礼义而使自己感到内疚的事情。动:行动。行:办事。回:奸邪。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 出自《国语·晋语四》。意思是:往往在你觉得是轻而易举的时候,困难也就跟来了。说明做事不能麻痹大意。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 出自《国语·吴语》。意思是:凡是计划一件事,一定要预见到肯定能成功,然后才去实行。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意思是:一件事发生一次就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再让它发生呢?比喻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出自《韩非子·喻老》。意思是:长达千丈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蚁穴而崩溃。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意思是:蛇本来没有长脚你怎么给画脚了呢?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出自《荀子·劝学》。游:交游。意思是: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交游一定选择可靠的人,这样是为了防止自己走上邪路,为了接近中正之道。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出自《尚书·旅獒》。意思是:喜欢玩弄别人,会有损于自己的道德,只顾迷恋喜欢的器物,会让人丧失掉进取的心志。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出自唐代李白诗《妾薄命》。意思是:雨水从天上滴落后,就再也无法回到天上去了,水被泼出去以后,就再也收不回来了。原来比喻汉武帝皇后阿娇失宠以后再也不能被宠幸了,后用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极言》。治身:修身。平:同“评”,评论。意思是:修身养性,即使是极其微小的地方,也务必要谨慎,不能因为小的进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养,也不能因为小的损害对大体没有影响就不加以提防。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 出自唐代白居易《续座右铭》。戚戚:忧惧的样子。欣欣:喜悦的样子。意思是:听到别人诽谤的话,不要忧惧恐惑,听到别人赞扬的话,也不要欣喜若狂。要看看自己做得到底怎么样,这样,那些诽谤和称颂还有什么可值得理会呢?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出自《韩非子·六反》。意思是:人们不会在经过山岭时跌倒,却总是在过小土堆时跌倒。踬:跌倒。垤:小土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君子博学,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聪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出自唐代孟浩然《题义公禅房》。意思是:看到了洁净的莲花,才知道它虽出淤泥,但却不染半点污垢。用来比喻人应保持高尚的节操。
【火不热贞玉,蝇不点清冰】 出自白居易《反白头吟》。意思是:火烧不热坚贞的玉石,清明透亮的坚冰不会被苍蝇弄污。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出自于谦《无题》。意思是:名声与气节重如泰山,个人小利与欲望则轻如鸿毛。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自于谦《石灰吟》。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 出自北齐刘昼《刘子·大质》。意思是: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的红色,兰草可以被焚烧但不能消除它的芳香,玉可碎但不能改变它的洁白,金可熔但不能改变它的刚韧。
【芳槿无终日,贞松耐岁寒】 出自关汉卿《望江亭·中秋切绘》。意思是:气味芳香的木槿花连一天也坚持不住就凋谢了,而坚贞的松柏在严寒时却翠色不减,巍然傲立。芳槿:有香气的木槿花。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出自孟郊《赠崔纯亮》。意思是:镜虽破,其光不改;兰虽死,其香不变。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出自屈原《九章·涉江》。意思是:我不能改变志向而随波逐流,因此我只能终身为国忧患。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挡踏一粒铜豌豆】 出自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意思是:我是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铜豌豆:指性格坚强。
【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 出自《管子·桓公问》。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敢于对他的上级的错误提出批评,便可叫做正直的人了。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出自《资治通鉴·汉纪》。意思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是:桃树和李树本不会讲话,但因为其花果能吸引人们,所以,树下人来人往自然就踏出小路来了。用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不尚虚名,而实至名归。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出自宋代苏轼词《卜算子》。意思是:孤独的鸿雁飞来飞去,将寒枝都选遍了,可不愿停下来在上面休息,最后还是落在了荒凉凄冷的沙洲。形容作者宁处困境也不与浊世苟合的孤傲品格。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用不仁义的方法得到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讲就好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表现了孔子对不义之财的鄙视和淡漠。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出自屈原《九章·涉江》。意思是:假如我的心正直无私,即使身处僻壤又为何感伤呢?
【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出自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猛虎行》。意思是:饥饿也不依靠强暴者来谋求饭食,夜晚睡觉也不会寄宿于野雀的巢下。比喻不和坏人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节操。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意思是:我将自己的不贪婪视为珍宝,而你将自己的宝玉视为珍宝,如果你将宝玉给了我,那我们就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宝,还不如我们各自保存着自己的珍宝。形容高尚的品质比玉石更为宝贵。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盗泉:在今山东省。相传孔子曾路过盗泉,但因为厌恶其名,虽渴也不喝盗泉之水。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喝盗泉的水,廉洁清正的人不会吃别人带有侮辱的饭食。
【水本至清,以泥沙溷之则不清;镜本至明,以尘垢蔽之则不明】 出自明代张居正《送起居馆讲大宝箴记事》。溷:“混”的异体字。意思是:水原本是极为清澈的,但混入了泥沙,就浑浊不清了;镜子原本是极为明亮的,但沾上了尘土就不再明亮了。用来比喻人应清除私心杂念,保持自己的节操。
【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 出自唐代王贞白诗《太湖石》。那:通“哪”。侵:侵蚀。意思是:太湖石有着坚贞的节操,哪里会担忧岁月的不断侵蚀呢?比喻人有节操,就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表达了作者对坚贞的节操的向往。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浒传》。意思是:人没有刚强的性格,坚强的骨气,就无法坚定地立身。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出自明代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死所:即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意思是:人生一世,谁能免于一死呢?但重要的是应该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 出自唐代罗隐《两同书·厚薄第五》。意思是:土能够让河水变得污浊,但却不能让大海变得污浊;风能将树木拔起,但却不能将大山拔起。用来比喻品位低下的人只能动摇庸人的思想,却动摇不了君子的节操。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自唐代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意思是: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能做陶器而得到保全。用来比喻为了保持气节宁可牺牲,也不会不顾名节地苟且偷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即由此而来。
【与其忍耻贪生,遗臭万年,何如含笑就死,流芳百世】 出自《镜花缘》。意思是:与其蒙受羞辱苟且偷生,恶名流传万年,倒不如面带笑容从容就义,让美名世世流传。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出自宋代文天祥《金陵驿》。消得:要能够。意思是:千年万年的历史上,一时的成败得失都不过像尘土一样的无足轻重,只要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正义,世人仍旧会称你为大丈夫。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出自郑板桥《题画·竹石》。意思是:竹子牢牢扎根青山不放松,那根原来是埋在破败的岩石中。尽管遭到千万次磨砺打击依然坚强挺立,任你们东南西北风吹打依旧从容。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刚劲风骨的崇敬和追求。
【广车不能胁其辙以苟通于狭路,高士不能樽其节以同尘于隘俗】 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广车:宽大的车子。辙:车轮。樽:同“撙”,抑。意思是:宽大的车子不能为了适应狭窄的道路就将自己的车轮收起来,有高尚品德的人也不会屈抑自己的节操来与狭隘的世俗同流合污。
【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出自(南朝·宋)鲍照诗《代放歌行》。龌龊:不洁净。旷士:心胸旷达之人。意思是:小人本自钻营好利、心胸狭隘,怎么可能了解旷士宽广豁达、蔑视权贵的胸怀呢?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出自唐代李商隐诗《晚晴》。意思是:上天也爱怜那些偏僻幽静处的野草,所以云散日出,使其不致腐烂;斜阳衔山,尽管短暂,但人们依旧很珍视那晴朗的黄昏。用来比喻人应当珍惜晚节,不断努力。
【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邪曲而得,不若正直而失】 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意思是:不讲道义地活着,还不如恪守道义地死去;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还不如正直无私地失去。说明人应当重义。
【木槿争春荣,松柏弥见贞】 出自清代郑世云诗《感怀杂诗》。弥:久。意思是:木槿花只能争得一时的荣耀,而松柏却能经冬不凋,越久越能显示出它的坚贞。说明人应当像松柏一样保持坚贞的节操。
【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出自唐代刘禹锡诗《学阮公体》。磬: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类似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甑:古代的炊具。《后汉书·范丹列传》中曾记载:“范丹极贫,久不为炊,‘甑中生尘,釜中生鱼’。”意思是:绝不会学腰弯得像磬一样的势利小人,宁可一贫如洗,甑中生尘。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自元代王冕诗《墨梅》。意思是:用不着别人夸自己如何姿色美好,只想把自己清香的气息留在天地之间。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出自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意思是:我不能为那微薄的官俸弯腰行礼,侍奉乡里的小人。
【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不可攻也】 出自《说苑·政理》。意思是:做官要平实,面对金钱要廉洁,平实和廉洁的操守是不可攻破的。
【胆劲心方,不畏强御。义正所在,视死犹归】 出自《抱朴子·行品》。意思是:有大无畏的胆略,坚定的信念,就能不畏强敌;正义在手,就能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
【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 出自《淮南子·修务》。意思是:不以自己的身份低贱为耻辱,而以道义不能推行为耻辱;不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忧愁,而为百姓穷苦感到忧愁。身:自己。
【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 出自《国语·晋语八》。意思是:合抱的大树不生在屋脊上,松柏不生在矮墙上。拱木:可用两手围抱的树。危:这里指屋脊。
【当官不挠贵势,执平不阿所私】 出自《三国志·魏书·杜恕传》。意思是:当官的不向那些权势之人屈服,主持公道不偏袒那些与自己有私交的人。当:面对。挠:屈服。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出自宋代苏轼诗《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妃子:指杨贵妃,唐代杜牧曾有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姝:美好。意思是:荔枝本来就不用特意等着杨贵妃用笑容认可,它的资质早就可以倾动全城了。用来比喻凡是美好的事物不必非要有人夸奖,其自有超凡脱俗的秉性。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出自《资治通鉴·魏志》。意思是:仁义之士不会因为形式的盛衰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志士不会因为失败或者成功而改变自己的心志。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出自唐代李白诗《于五松山赠男陵常赞府》。意思是:如果是棵草,就要是棵寒秋飘香的兰草,如果是棵木,就要是棵经冬不凋的松木;兰草的幽香可以随风飘到很远的地方,而青松抗雪斗霜,依然不改其容颜。比喻人应当有如兰如松般的高贵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 出自宋代晏几道词《玉楼春》。负:违背,辜负。意思是: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为虚名所耽误,我宁愿抛弃虚名,也不愿违背了自己的心志。
【叹息青青长不改,岁寒霜雪贞松枝】 出自唐代皇甫冉诗《寄刘方平》。叹息:赞叹。意思是:我赞叹青松一年四季都是枝叶青葱,即使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也永远保持着它坚贞的气节。
【生当为凤友,死不作雁奴】 出自明代张煌言诗《秦吉了》。凤:传说中的神鸟,作者用其比喻南明统治者。雁奴:夜里司职警戒的大雁,作者用其比喻为清朝服务的人。意思是:活着,就要与凤鸟一样高尚的人为友,宁可死去也不做为雁群放哨的雁奴。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出自唐代杜荀鹤诗《自叙》。窃禄人:拿着俸禄但又不给人民办事的人。意思是:我宁可做一个吟诗作赋的闲人,也不愿空拿着俸禄,充当一个庸碌的官吏。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出自宋代欧阳修《纵囚论》。意思是:宁可为正义而死,也绝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就像是回家一样。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出自宋代朱淑真诗《黄花》。抱香:守着香气。意思是:我宁愿守着香气枯萎在枝头,也不愿随着枯黄的叶子在秋风中舞动。诗句借咏菊表达了作者坚守节操的高尚品格。
【宁作沉泥玉,无为媚渚兰】 出自宋代梅尧臣诗《闻尹师鲁谪富水》。渚兰:沙洲上的兰花。意思是:我宁愿做一块埋在泥里的美玉,也不愿做取悦沙洲的兰草。比喻做人要有骨气。
【宁直见伐,无为曲全。宁渴而死,不饮盗泉】 出自明代王廷陈《矫志篇》。伐:砍头。盗泉:古泉名,在今山东省。《尸子》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意思是:宁可正直不阿而丧生,也不愿阿谀奉承而苟活;宁可无水干渴而死掉,也不饮盗泉之水而求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自宋代周敦颐《爱莲说》。濯:洗。意思是:莲花虽然是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却纤尘不染;尽管在清澈的水中涤荡,但却毫不妖艳。作者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贞洁不渝的情操的向往和追求。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出自《孔子家语·在厄》。意思是:芝兰生长在森林的深处,但它并不因为没人观赏就不散发自己迷人的香气。
【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 出自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欲:私欲。意思是:人有了私欲就会变得不刚正,而刚正的人是不会向私欲屈服的。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出自苏轼《留侯论》。意思是:古代所谓的英雄豪杰必定具有超过常人的节操。
【死犹未肯输心志,贫亦其能奈我何】 出自清代黄宗羲诗《山居杂咏》。输心:这里指出卖良心、出卖灵魂。意思是:就是死都不能让我出卖我的良心,穷困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出自唐代邵谒诗《金谷园怀古》。意思是:即使竹子死了,它的骨节也不会改变;即使花儿凋落了,也还能继续飘香。比喻忠义之人能够至死都坚守节操。
【众木尽摇落,始见竹色真】 出自唐代孟郊诗《献汉南樊尚书》。意思是:在万木都凋落之时,才显示出竹子青色纯真的本色。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仁人志士,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义的,却有为了仁义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严霜降处,难伤夫翠松青竹;烈火焚时,不损其良金璞玉】 出自唐代徐夤《钓玑文集·避世金马门赋》。意思是:严霜来临,也难以损伤青松翠竹;烈火焚烧,也难以损伤良金美玉。比喻品德高洁之人,即使是在恶劣的景况下,也能保持自己的操守。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出自(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意思是:我不会改变我的心志来与世俗同流,我宁愿忧愁苦闷穷困终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出自清代谭嗣同诗《狱中题壁》。去留:生死。意思是:我自己选择了殉国之路,就是刀横在脖子上,我依然仰天长笑,不管是生是死,我的忠肝义胆都会像昆仑山一样的高大雄伟。
【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 出自明代于谦诗《静夜思》。身外:意即身外之物,这里指功名利禄。区区:不重要的东西。意思是:只要名誉节气不失落于地,那些不足挂齿的功名利禄又有什么好追求的呢?
【君子之于道也,犹农夫之耕,虽不获年,优之无以易也】 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道:真理。获年:丰收。优:古农具名,这里泛指耕种。意思是:君子对真理的追求就好比农民对于耕种一样,虽然有时会歉收,但却从未动摇过耕种的信念。
【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意思是:官职本来就是腐臭的,所以即将得到它的时候,就会梦到棺材和尸体;钱财本来就是粪土一样的,所以即将得到它的时候,就会梦到污秽肮脏的东西。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自唐代张九龄诗《感遇》。草木:此处指的是春兰秋桂。本心:本性。美人:赏识的人。意思是:春兰秋桂本来就有欣欣向荣的本性,哪里是为了求得别人的赏识和折取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出自(战国·楚)屈原《楚辞·渔父》。意思是:整个世上的人都浑浑浊浊,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喝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出自金代元好问诗《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意思是:海棠花爱惜自己的花蕊,不肯轻易露出来,暂且让那些妖媚的桃李在春风里嬉笑喧闹吧。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出自唐代李世民诗《赐萧瑀》。板荡:指动乱之世。意思是:只有经过狂风的考验,才能知道哪棵是强劲的;只有到了动乱的年月,才能看出谁是忠臣。说明只有危难能真正考验出人的意志和操守。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出自明代于谦诗《咏石灰》。粉骨碎身:即粉身碎骨。浑:全然。青白:指石灰的白,这里也指代“清白”。意思是:就算是粉身碎骨我也全然不怕,只希望把清白留在人间。
2022年8月26日星期五,古虞 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