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了不起的沙蟹汁:楔子
了不起的沙蟹汁
The thing always happens that you really believe in, and the belief in a thing makes it happen.
事情总是发生在当你真的相信它的时候,而相信一件事情就能让它发生。
楔子
七月的夏天,碧空万里热浪逼人。
一架机体上没有任何身份标识的无人驾驶飞行器,盘旋在遍布砖木瓦房、竹架窝棚的城区上空,没有人知道它为何会出现在中国境内的一个沿海县城。从太空卫星所拍摄到的照片,可以辨识出在当地范围之内,没有类似外围布署严密、内部布局功能齐全的建筑群,可以排除了存在设立军事基地的可能性;也没有具备明显外部形状特征的军事设施设备,比如海岸警戒雷达或无线通信基站,它们通常都会配备外形庞大的钢铁结构作为天线支架。
整个县城的楼层建筑极少,多为两三层楼高的商业场所,可以说这个地方的城建规模、居民的生活条件,与现代都市相比差距明显,似乎一切乏善可陈的。
当飞行器低空掠入目标区域范围,其所机载的视频图像、空气颗粒采集等仪器设备,自动进入嗅探监控的工作状态。下方的城市四处洋溢居民区的生活气息,在大白天房间的窗帘被紧紧拉上,而院落、楼道和阳台随处可见晾晒的衣物被单。位于城区的中心地段,有几条商住一体的骑楼街道,这是岭南城市建筑的标志性印记。
充满南洋异域风情的骑楼,是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开埠,当地的工商业经济一度繁荣的缔造者,也是因为时局的风云变幻,导致民生凋敝、百业凋零的见证人。岁月如水流逝,独自浸染上无声的痕迹,有如当年骑楼的楼体外表,原本洁白厚实的墙壁,如今已泛黄变黑留下斑驳印记,覆上枯黄的蕨藓苔类。世间的兴衰荣辱,并非杳如烟云无从寻觅,万事万物皆有迹可循。这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还决定着今天的人。
雍长的骑楼过道是商业区,店铺大都开设明净高大的橱窗,展示出各类衣物服饰和家电用品。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街道两边的商店悬挂上光鲜亮丽、造型各异的霓虹招牌。到了夜间灯火璀璨开放之时,想必是一片五光十色流光溢彩。
在空中的那架无人飞行器,采用机头螺旋桨推进的动力方式,其飞行高度在十二米上下,而两翼展开的宽度约有两米,显然在设计上考虑到支持滑翔的功能。遥控操作飞行器的人无疑是聪明的,精心选择在宁静的午休时分潜入目标区域。不过从去年开始,在入夏之后中国大陆正式实行“夏令时”[1]制度,统一调整学校、工厂和政府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的作息安排,人为地将时间提前一个小时直接进入到下午节奏。
低沉的发动机轰鸣声,通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让躺在床上睡眼惺忪的成年人觉得不耐烦,但是不至于激起对方的强烈愤怒。然而打破午后的宁静,意外出现于空中的响动,成功地吸引到即将要出门上学的青少年注意。他们将单肩书包往脖子上一挂,满脸兴奋地寻找在屋顶上一闪而过的飞机。
无所顾忌的少年们捡起砖头石子,纷纷朝飞行器投掷。遥控者意识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情况,果断调整飞行姿态。只见飞行器迅速地向上攀升,很快便拉升两米高,不过此高度已至极限,遥控者只能不时切换航向,以便甩掉下面追赶的人群。
这时飞行器到达一幢四层大楼的上空附近,这里正好是政府城建系统的职工宿舍楼。它采用常见的筒子楼建筑风格,每个房间没有开设阳台只有窗户。在平日里附近的小孩,对着宿舍墙壁上的窗口练习算术,比数十根手指头还来劲,毕竟这楼每层的南北两侧各开设二十四个窗口,整幢大楼拢共至少有一百九十二个窗口。按照中国民用建筑的设计习惯,通常在一个居住单元的客厅、主卧室两处开设窗户。可以推断宿舍内部的构造布局:每一楼层共用一条走廊过道,而走廊两边分别是门户相对的十二个居住单元,也就是说每一楼层至少可以住上二十四户人家。
宿舍大楼之所以吸引到遥控者的注意力,恐怕不是在建筑整体上占地面积大、体量可观,而是大楼的四周完全空旷,面积大小约有七八个足球场规模,并且地表做过硬化处理,全部为铺设平整的混凝士路面。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相对于城区普遍低矮拥挤的居住条件,这里的环境布局,绝对是一目了然的鹤立鸡群。飞行器围绕宿舍大楼四周,上下来回地转上几圈之后,接着又扑向下一处目标。
在宿舍大楼的正南、正西两个方向之上,约距离五十米开外的地方,各有一排近百米长的房子。这两排房子垂直连接,整体上呈英文字母“L”形状,其实它们不过是相连的一间间平房。这些平房的每间面积约为20平方米,房门狭窄矮小,仅容一名成年人进出,而且屋子的前后均无窗口。
平房的屋顶形状奇特,不是常见“人”字造型,即传统的“中间大梁为屋脊,前后铺盖瓦片”砖木结构,而是不惜投入建材成本,甚至耗费施工时间进度,直接使用砖块、水泥彻成拱顶。如果有人站于远处,看到这边的一连串呈半圆弧度的轮廓,想必在脑海中产生出优雅的视觉感受,如同看到一条波澜壮阔的海岸线吧。林观康对这一种体验很熟识,他和何金新时常溜上宿舍大楼的楼顶,趴在栏杆上迎着风极目远眺。林观康指着远处起伏的水泥墩,大喊“看!大海”,常常换来何金新一番白眼。
少年们陆续地追过来,已经有人爬上平房的拱顶,遥控者不得不重新调整飞行方向。恰巧在排房的后面有大片稻田,阡陌纵横阻挡住少年们的行进。大功告成的飞行器在田野上呼啸而去,渐渐地溶入天际远方。
年少的林观康站在这群少年们之中,目睹飞行器的消失,懊丧有好几次差点砸中那个小玩意。在平房的拱顶之上,正午高挂的太阳让人目眩不已,林观康意兴索然四处张望。只见远处的宿舍大楼上悬挂一幅宣传彩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秩序”的字样清晰可见,落款为“一九八九年广西区合浦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县环卫站办公室宣”。无奈的少年们从屋顶上跳下来,捡起扔在地上的书包悻然归去。
至此整个事件远远没有进入落幕的环节,只不过孩子们没有机会见识到更多的场面,后续还会出现精彩画面:飞行器向南疾飞,掠过县城郊区的乾江、烟楼等村子,直奔茫茫大海;在海洋深处动力耗尽,机子从空中坠落掉于海水中;最后凭借机体内部的无线电定位发射装置,被定期巡航、收集情报的神秘船只打捞回收……
时光苒荏,很快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成年后的林观康来到广州,为生计每日奔波四处。有一次他搭乘公交车时,在途经的荔湾区白鹤洞高架桥上,他惊奇地注意到一个有趣的地方。待到黄昏时分,他说尽好话并扔给看门老头两包烟,终于溜上原广州钢铁厂区的一幢废弃厂房的屋顶。
苍穹之下,川流不息的珠江河水奔放流淌,而在岸畔边上有一块占地面积极大、空旷的水泥场地,突兀地耸立起一幢孤零零的宏伟大楼。这时有一条“海岸线”,“优雅”地映入林观康的眼帘:在水泥场地边缘,一座座相连的、屋顶拱起呈半圆弧形的钢铁棚子,象极了一片连绵起伏的波涛。
不!在太阳的余辉下,那一抹蜿蜒起伏的轮廓,如同一条辗转腾空的长龙。
那边的地势样貌,还有建筑布局的风格,与自己所熟识的合浦县环境卫生管理站的周边地理环境,如出一辙十分之相似。不过林观康清楚知道,视野远处的那个地方,原为一个军用机场,只是早已废弃多年。
天地辽阔晚风徐来,林观康心中一乐,意识到已发现了什么——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与西方情报机构相关的一个槽点吧。他赶紧掏出上衣口袋里的记事本,拿起笔在纸上写下:
职工宿舍大楼——空勤管制指挥塔
垃圾堆放作业工场——机场跑道
垃圾发酵肥料排房[2]——战斗机存放机库
原来如此!好戏早已开场。
注释:
[1] 夏令时,表示为了节约能源,人为规定时间的意思。
1986年4月,中国中央有关部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夏时制的通知”,具体作法是:每年从四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时间),将时钟拨快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3时,夏令时开始;到九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夏令时),再将时钟拨回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1时,夏令时结束。
中国从1986年开始实行夏时制,直至1992年起,夏令时暂停实行。
[2] 垃圾发酵肥料排房,这是城镇环境卫生管理站场(原隶属于城乡建设委员会、建设局,现多为城市管理局下属单位)修建的建筑设施,通常建成一个个密封的房间,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做储存、发酵的场所。环卫部门将固体垃圾分类,把形状小、易腐的垃圾堆积于发酵室内,此类垃圾在自然腐败、发酵之后,经过粉碎和网格筛选过滤等工序处理,做成有机肥颗粒。
另外早期的中国城市建设水平较低,比如北方城市的交通运输以牛马套车拉载为主,而南方城市的居民习惯养猪养鸡鸭,环卫部门在城区道路和街道居民生活区,清理收集各种牲畜、家禽的粪便,并堆积于发酵房内做成有机肥料。发酵积肥曾是环卫部门的传统业务,也是当时职工奖金的创收来源之一。
在七十年代期间,随着汽车、拖拉车厂等大型工业项目的量产运转,还有从海外陆续成功引进的化肥产线的顺利投产,中国农村开始大量地使用工业化肥,尤其是在推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之后。不过传统的有机肥料拥有独特的自身优点,适合于精耕并且可以避免土地板结,仍然深受农场作业员和农村农户的喜爱,人们可以到当地的环卫部门的站场,购买到价格相对便宜的有机肥料。
文中将“垃圾发酵肥料排房”与“战斗机存放机库”关联,是因为在军事建筑设施的造型上,坦克、飞机的机库大多采用拱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