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约翰·弥尔顿·格里高利《教育七律》
译者: 王贞 / 范兆明
难以置信约翰·弥尔顿·格里高利(John Milton Gregory)这本《教育七律》写于1884年,关于教育领域核心要素及其关系的归纳不仅不过时,而且至今仍有借鉴的意义。甚至有种感觉,每一段都是有关教育的名言警句,虽然免不了说教的意味,但是整个论述清晰系统、结构完整、非常适合了解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基本原则,富有指导意义,不服不行。
教育的七个组成要素包括:
1)教师;(2)学生;(3)共同的语言或交流媒介;(4)一个课题或事实;(5)教师的行为;(6)学生的行为;(7)复习行为,即整理、应用、完善、巩固已完成的工作。
每一部分的要求是:
(1)教师必须精通所需教授的课程、事实或技艺。
(2)学生指的是对课程抱有兴趣并集中注意力的人。
(3)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充当媒介的语言,必须是共通的。
(4)有待学习的课程,必须能够通过学生已知的事实来解释,必须由已知来诠释未知。
(5)教学指的是,激发和利用学生的智慧去领悟他们想要领悟的思想或者掌握他们希望掌握的技艺。
(6)学习指的是,把对新的概念和事实的思考变为自己的理解,或者让一门新的技艺或技巧成为习惯。
(7)教学结束后的测试和校验——收尾和巩固环节——必须对教授的事物,交流过的知识、理念或技艺,进行复习、再思考、再熟悉、再现,以及应用。
在归纳“七律”的组成部分之后,随后每一个部分依次论述,每一个“……之律”的内容,以及教师需要遵循的原则。
1. 教师之律: 一个对教师加以限制和描述的法则——教师必须熟知他所要教授的内容。
2. 学生之律: 学生必须对所学内容抱有兴趣并集中注意。
3. 语言之律: 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必须是共通的。换句话说,它必须能被双方所理解,对双方来说具有相同的含义。
4. 课程之律: 有待教授的事实必须用已知的事实来诠释。
5. 教学之律: 激发和引导学生们的自主行为;通常情况下,对于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内容,老师不要插手。
6. 学习之律: 学生必须自己在脑海中再现那些有待学习的真理。
7. 复习与应用之律: 教学任务的完成、检验和确认要通过学生的复习和应用来进行。 复习以:(1)完善知识;(2)巩固知识;(3)使知识随时可用。
他相信:
“主动学习的学生和只会被动学习的学生之间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是从容的作用者,另一个只会机械地做事。前一个被他的功课所吸引,被他的兴趣所推动,遇上无力解答的难题或者完成任务之前,他都不会停止学习。后者只有在被催促的时候才会行动。他会看老师所示,听老师所讲,随老师的指引前行,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老师停下来,他也跟着停下。前者凭自己的活力来行动,后者则靠着他人的推动。前者就像源自一眼活泉的山间溪流,后者就像靠他人泵送灌输的沟渠。”
“可以唤醒思维的主要兴趣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对知识本身的热爱,这也正是知识的文化价值;另一个是对知识的需求,因为知识可以被用作解决问题或获取其他知识的工具。”
“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会使身体和思维成长。圣奥古斯丁说:‘如果根据能力程度来教育孩子,孩子们会不断地成长和提高;如果迫使他们接受能力范围之外的教育,他们反而会退步。’老师不可能通过让学生接受繁重的学习任务来使他们更有才智。”
学习是一个知识到智慧的过程,只有通过记忆——理解——表述——寻找作证——应用才能体现学习的意义。
“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我们都假设,智力和情感之间紧密而牢固的联系是理所当然的,思想和情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带情感的思考意味着以全然冷漠的态度来思考事物,这是很荒谬的;而脱离思考的情感几乎不可能存在。由于大多数思考对象也是思考者渴求或厌恶的对象,也就是一些特定的对象,因此可以说,所有重要的智力活动都有其道德侧面。这个假设也将贯穿我们的整个讨论。对知识的热爱是因为知识本身还是因为其用途,这实际上是个道德问题,因为它暗示了道德倾向和目的的善恶。所有的学习动机在其早期阶段中都具有道德特性或道德关联,因此任何教育或教学过程都不能完全脱离道德。在学校里,道德倾向与才智总是相伴的。”
“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一个人的思维里有什么内容,或者如何运行,除非他用语言或行动对思维进行不完全的揭示,或者我们通过反思自己的意识体验对它进行设想。就像消化器官必须各司其职,咀嚼和消化它们接收的任何食物,进行选择、消化和吸收,这样,骨骼、肌肉、神经等各种身体组织和器官才能生长;同样,在不得已时,思维必须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行使职责,尽其所能建立起观念、信仰、目的和各种各样的智慧与性格。正如弥尔顿所说:境由心生,心之所向,可以让天堂成地狱,也可以把地狱变天堂。”
“一个更严重的错误是,有些教师在课程中找不到兴奋点,把课堂变成了一个纯凭自己喜好自说自话的场合。”
“不要小瞧只精通一本书的人。”(这个观点觉得特别有意思,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精通一本书的人甚至会把那本书变成一门学问。)
对于教师来讲,可以这样上课:
“(1)彻底而不留死角地了解你所要教授的内容,在完整认知和清晰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在课堂上,获得并保持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要在学生没有集中精力的时候强行灌输。
(3)使用那些自己与学生理解一致的词汇,也就是令双方都觉得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4)从学生们已经熟知的主题入手,从他们已经有过的经历入手,然后通过独立、简单而自然的步骤,过渡到新的事物当中,用已知诠释未知。
(5)激励学生开动脑筋,让他在你表述之前尽可能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让他具有发现者、抢先者的态度。
(6)要求学生在脑海中重现他所学的这堂课,仔细思考它的不同阶段和应用范围,直到他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7)复习,复习,复习,回顾旧知识,利用新想法加深对它的印象,把它与新增的含义联系起来,寻找新的应用领域,修正错误的见解,完善正确的认知。”
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相当准确的归纳。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第一,真正的教师,他们已经把希望与学生沟通的知识装在脑中;
第二,注意力集中、兴趣被唤起的学生,他们渴望学习;
第三,两者之间真正的交流媒介,即一种清晰、简单、容易为双方所理解的语言;
第四,真正的课程,即有待交流的知识和经验。
这四者相当于戏剧中的演员和道具,而这场戏剧的情节包括:
第五,真正的教学过程,即教师激发和指导学生自主行为的过程;
第六,真正的学习过程,学生逐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再现课程的过程——从开始只有一个简单的轮廓,到最后形成全面、完整的概念;
第七,对学过的课题进行真正的复习、测验、校正、完善、关联、确认和应用。
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只有有关思维和事实的伟大自然法则在运行,它们影响和控制着复杂的学习过程,而人类智慧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获取知识。”

© 本文版权归 xiaoyumin2000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