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93:为什么袁绍看汉献帝不顺眼:你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可能一直都是错的
自从曹操迎奉汉献帝以后,袁绍的日子就过得很不痛快。
倒不是说曹操能造成什么军事威胁。相反,袁绍这时候正如日中天:老对手公孙瓒龟缩在一个小城里,眼看就要覆亡;曹操还在忙着扫荡中原,忙得头上一堆一堆的包,吕布是个包、袁术是个包、刘备是个包、张绣还是个包……放眼天下,他袁绍可以算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实力派了。
所以当时袁绍压根就看不上曹操。但是,曹操自从控制了汉献帝以后,就一天到晚恶心他:不是自己出面恶心,而是用汉献帝的名义下诏书骂他。
袁绍虽然看不上汉献帝,但却不好公开发作,因为他弟弟袁术就是前车之鉴:本来觉得天下已经分崩离析,没有人把大汉朝当回事了,但(袁术)称帝以后,却突然发现周围全是敌人,大伙儿合起伙来全都揍他。所以袁绍不管心里有多么不屑,但表面上还真不能露出来。每次挨了骂,都只、能、忍、着。
袁绍这其实是哑巴吃黄连。因为之前汉献帝从关中逃出来的时候,是曾经向他求救过的,只是他没搭理。没想到让曹操占了个先,从此噩梦就来了,隔三差五就收到个快递诏书,动不动就被数落一通,袁绍面子上很是挂不住。
这不是个事,得想辙!一番苦思之后,袁绍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和曹操商量说:洛阳残破,许昌地方狭小,不如把汉献帝迁到甄城,这样大家都能照顾得到。
甄城也在曹操的地盘内,但是距离袁绍的势力范围已经很近了。袁绍此举,意思明显,曹操当然能看得出来,于是一口就回绝了袁绍。
袁绍的谋士田丰见状,开始劝袁绍另想它法:既然迁都之计不成,那我们就该谋划一下了,看怎么把汉献帝抢过来!这样以后行事有诏书打掩护,可以方便很多,要不然早晚还得出事!
可袁绍不愿意,这个事就这么搁下了。
咦?这里似乎有点矛盾:袁绍不是想要让汉献帝迁都么?怎么田丰劝他准备奉迎汉献帝,他又拒绝了?
难道袁绍是不想和曹操翻脸吗?
肯定不是。几年以后的官渡之战就是袁绍挑起来的,而且田丰只是建议袁绍开始谋划,并不是马上就要实行,为什么袁绍要一口回绝呢?
真实的原因,是袁绍只想对汉献帝施加影响,却一点也不想接手汉献帝这个烫手的山芋。
如果袁绍真的想控制汉献帝,他早就动手了。毕竟他的优势可比曹操大:汉献帝刚从关中逃出来的时候,袁绍就曾经派人去朝见过献帝。当时,袁绍集团内部就曾经讨论过,要不要奉迎汉献帝。只是袁绍想来想去,最后拒绝了。
历来评说,袁绍放弃这一良机,是一大失误。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翻看史料就会发现,袁绍并不是因为不把这当回事,所以草草地就放弃了。相反,这是经过认真的内部讨论后,才做出的决定。因此,今天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袁绍做决定的前因后果。
对于放弃奉迎汉献帝的原因,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是袁绍内部有人认为,汉献帝不是资产,而是负债。万一将来想取而代之,汉献帝怎么处理?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杀了,就像项羽弑义帝,被刘邦抓住了把柄,狠做文章;不杀,留着就是一个绝大的祸患。
事实也的确如此。汉献帝后来就成了曹操甩不掉的包袱,曹操几番权衡之后,宁愿做周文王。
而且,袁绍的顾虑还不止于此,他还有其他曹操所没有的苦衷。
首先,汉献帝是董卓所立。在废立之时,董卓与袁绍在朝堂之上曾发生过激烈的争吵。最终,袁绍逃出洛阳,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所以现在让袁绍去迎立汉献帝,他的心结实在难解。
其次,袁绍后来号召诸侯讨伐董卓,为了对抗汉献帝,他曾和几个人谋立宗室大司马刘虞为帝,只是最终因为刘虞不同意而作罢。但这个事情后来在袁绍失败后,被曹操翻了出来,当作袁绍的罪证。而如果袁绍现在奉迎汉献帝,这个问题依然绕不过。
这两件事,曹操都没有参与,但袁绍却是主谋。所以曹操对于迎接汉献帝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袁绍却顾虑重重。
最后,就是实力的对比了。汉献帝到曹操那里时,曹操自己都过得衣衫褴褛的。他迎奉献帝,主要是想着多个人能多份助力,更何况这还是一块天字招牌。而袁绍当时却风头正劲,已经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俨然能重复刘秀鼎定天下的故事。所以袁绍想的,是万一有天要称帝,汉献帝又变成了一道绕不过的坎——而这个万一,很有可能会迫在眉睫。
权衡之下,袁绍最终决定不接纳汉献帝。
这时候,我们也就能够明白袁绍在献帝问题上的种种纠结了。一方面,他想把汉献帝迁到离自己近一点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当田丰建议他把汉献帝想办法夺过来时,他又一口拒绝。
袁绍想要的,只是保持对汉献帝的影响力,而不是接手这个包袱。把汉献帝放在甄城,好处在于一旦情形有变,他能马上派兵把汉献帝抢过来——当然,估计他不会去真抢,但是这种引而不发的压力,却足以让曹操不敢再肆意妄为。
对于汉献帝,袁绍是有清晰的逻辑的。
因此,我们不能再单纯地说,袁绍不接纳汉献帝是个巨大的失误。他只是基于自己的立场,做出了如上决定。而且从讨论考虑到最终拍板,整个过程都是郑重而理性的。
当然,既然顾及了过往,那么对现实的不足就只能接受了。袁绍在迎接汉献帝的问题上既然有诸多顾虑,那么就只能接受曹操控制汉献帝后对他造成的种种困扰了。
“凡事有因必有果”,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自己也时常挂在嘴边,但其实,大部分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问题的。有因确实必有果,但并不是“一因”造“一果”,而是“果”只有一个,“因”却有好多个。
你和身边的这个人结婚,一般不是因为他特别适合你,只是因为别的都没有这个合适,而你又急着结婚。这时候,他是正好出现的那个人,而不是最对的那个人。这一个“正好”,包括了很多条件。
你和上司吵了一架,愤而离职。吵架其实只是诱因,而不是因。真正的原因可能在于,你早就不满意工作环境,早就不满意薪酬水平了。甚至于吵架这件事,也包含了很多的原因:这其中可能有你对上司的不满,也可能有你自己脾气不好的因素。
因果关系,其实是一种很弱的关系。现实世界中,很少有“因为A,所以Z”的强关联情形存在。更多的时候,更大的可能,因果只是一种相关性:因为ABCDEFG.......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共同导致了结果Z的出现。
行文至此,我们也就可以对一些说法进行降维打击了。
比如,有人说我的亲戚某某某抽了一辈子的烟也没有事,所以吸烟会引发肺癌的说法不成立。这就是典型的单一归因了,现代医学其实也没有说吸烟会导致肺癌,而是说吸烟有强烈的致癌性。
又比如,有人好奇日本经济衰退三十年的原因何在。对此,网上的解答五花八门:人口结构说、产业结构说、美国阴谋说、创新能力不足,等等等等。而真实的可能是,以上所有得这些都是成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原因。日本政府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但又因为没有现成的方案可采用,所以三十年来,首相换了无数,依然束手无策。
越是复杂的系统,一个结果的出现,就越有可能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这也是我们在一系列的文章中,一直所隐隐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在解释东汉灭亡的原因时,我们之前的文章就先后提及了党锢之祸、黄巾之乱、土崩与瓦解、董卓乱政、何进与袁绍的鲁莽等众多因素和事件,正是这些原因一起出现,才最终让维持了两百年的东汉帝国轰然坍塌。
所以呢,有志于穿越回去改变历史的筒子请注意了:
挽回东汉王朝的颓势,这可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某乎上常见此类问题:如果汉王朝的灭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那么是否只要消除其中的一个原因,比如把董卓及早给杀了,就不会导致后面的三国时代了?
并不是。
把董卓杀了,那么可能在那一年就不会发生天下大乱了。但是,大汉王朝已经百弊丛生,那些隐藏在表面下的矛盾,总有一天会被下一个突发事件所引爆。
李鸿章说他一辈子干的事,就是裱糊匠的活。大清王朝这座大房子已经残破不堪,他的工作就是哪里破了,就拿纸去把哪里糊起来,表面上看着光鲜,但其实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甲午之前,他竭力反对开战,就是怕风太大,把他的面子工程给全吹散了。
事情的命门,就在于此。你能够预防得了这次感冒,却未必能躲得过下一次的咳嗽上火或者牙龈出血。而对于一个重病患者来说,当生理防御机制已经基本丧失的时候,任何一点小病小痛,都可能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 Review -
- More -
文字内容原创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三国之前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不再搬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