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河行 | 石峁遗址
我站在残墙与乱石之间,试着想象4000年前,4000多年前他们完好无损的样子,高大宏伟,令人震撼。想象着这里的人民拥有着怎么生活。4000多年前,太阳还是以前的太阳,秋风或许还是以前的秋风。位于黄的高原之上,是否同样吹着凌厉的风,在秋季里,黄沙漫天。是谁在这里建造了这么庞大的城市,却如风般消散。他们去哪了。只留下这方圆数十里的遗迹。当时的一群人,当时的一个人,他们是拥有怎样的生命,拥有怎样的生命经历,他们的故事在哪里呢。

石峁遗址,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震撼之旅,仅仅只是走进这些模样难辨的墙垣与乱石之中,能够感受到,这一片存在历史记录以前的文明散发出的威慑力。

石峁遗址紧邻高家堡古镇,清晨出古镇出发翻过几座山峁,远远便会望见用钢铁结构与玻璃的巨大建筑,独立在山头之上,这是遗址的保护性建筑结构。沿途会放置一些仿石峁遗址文物的造型物,看到最多的是三瓣臀壮的鬲器。遗址周遭是连绵的黄土高原,景色荒凉,早晨吹着凌厉的风。顿感萧杀。

石峁遗址是一个新进的考古大发现,刚开始人们以为它是榆林地区长城遗址的一部分,直到2011年方开始系统考察,才发现了这个令人震惊的真相。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该遗址时间在3800年~到4300年,处于龙山文化与夏王朝之间的时期。
因为来的太早,在遗址门外等了一个多小时到八点半才得进入。进去以后,看到壮观的石砌城墙,历经千年,坍塌失去本有的完整与威严,但看着这一块块岩石垒起来的残破墙体,依旧能够感受到四千多前它的浩大,这是多么复杂、宏伟的工程。沿着南北细长型的遗址行进,方发现,这个巨大防护结构围起来的遗址不是城池,而只是整个遗址城池外城的东门。它只是一道城门,便有了如此威严复杂、精妙完整的设计,其设置角楼、瓮城、马面,功能齐备,后世的城墙建造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无外乎一位见到此城门的文学家称之为华夏第一门。而整个城池内城长大小相当于明朝时期的西安城!整个外城可能比西安城墙还要长,这是目前已知的史前文明中最大的一座城池。而它竟建在地势起伏、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之上,不禁叫人穷尽想象。






在东门遗址上存在着几处头颅坑,据考古研究其中多为年轻少女,被砍头进行某种祭祀。并有壁画、玉钺等在城墙上出土,因此专家称,这是古人对城墙崇拜的一部分。壁画,已成了难辨的碎片,而玉器多年来大量流失,如今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有收藏部分。



走出城墙东门遗址,远望可以望见远处隔着另一处发掘的遗址,皇城台。皇城台遗址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石筑的墙体,外观轮廓清晰可见。它是当权者的宫殿,建在城内最核心的地方,呈金字塔状,沿级而升。让人直感它的森严与不可撼动。本来想沿着宫殿遗迹走一圈,但走了一段没有了路,宫殿的规模也是相当的大。行走一圈估计要近十分钟。在那个史前时代,这是需要多少人力、多少人口基数支持,有经过了多少年才筑成的。如今考古研究还在继续,皇城台遗址没有对外开放,只能在外围远观,但身处它的跟前,那种横跨时空的会面,总给人一种匪夷所思之感。皇城台,不是考古学家的命名,而是本地人一直流传下来的称谓。让人不得不思考,有些缺失记录的历史是否一直延续在故事传说里,而那些神话故事传说是否是变形了的历史。

从东门遗址骑摩托车去到皇城台,需要十来分钟,而从一头互相远望另一头,只能看到山顶之上模糊的轮廓。可见整座城池的浩大。在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处最为重要的发现是70余件精美石雕,石雕多数出土于墙体的倒塌石块内,部分还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石雕的内容会让人很容易与史前其它几大文明产生联系。





他们究竟是何方上民,是否是皇帝的部落,如今依然众说纷纭。而他们有去向了哪里,是什么导致他们突然消失在这个巨大的城寰之中,气候激变?自然灾害?战争消亡?难有定论。试想四千多年的帝王站在皇城台这座“金字塔”的顶端,俯看城中的人民,览观自己城池的巨大、坚固,是否会有着万分的澎湃,天地尽在掌握。又看到受城民们万分崇敬的城楼,以及它所对立的外界,是否有对未知与危险充满着敬畏。
这些四千多年前经过先民的双手,一块块垒起的岩石,是否遗留他们的谜语,无言无知。如今的城池遗迹,处在飒飒秋风之中,依旧感受着自然之力的雕琢,一如这四千多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