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孩子焦虑?如何缓解焦虑?

为什么这个时代有这么多焦虑的人,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孩子患焦虑症?
这篇文章会告诉你:焦虑的本质原因,以及孩子的焦虑是怎么来的。
还会告诉你,怎么减轻焦虑。更重要的是,父母们会知道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
首先, 要知道,焦虑不是一种病,而是你看待世界的视角或方式有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敏感的、喜欢思考和自省的人,这世界就会想尽办法让你焦虑。因为你总是企图想在当下这个时刻解决未来的问题。你的脑中是不是不断地思考着哪些哪些事可能会在不久后出问题,然后再焦急着想解决办法。
但是,无论你想了多少办法,你都觉得还不够稳妥,因为你会用一种非常悲观绝望的心态来预测未来。这时候,你就陷入焦虑了。
所以,焦虑不是一种病,只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有问题,或者说,是你固有的思维模式有问题。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总是用这种悲观消极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呢?
答案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负面思维模式,是来自婴儿时期的创伤经历。
下面我会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孩子的焦虑是怎么形成的。
人的大脑中有许多不同的神经回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神经回路就是惊恐和悲伤的回路。这个脑回路近年来才被神经科学家们绘制出来。
你可能不知道,惊恐和悲伤几乎是我们生命最初发展的脑回路,是婴儿在失去父母照料时的正常反应。
当父母自己的精神压力很大时,他们可能就顾不上照顾孩子的情绪,不会在孩子哭泣时抱抱孩子。当孩子闹脾气时,他们就把孩子扔在一边。这时,孩子的惊恐神经回路就被激活了。
然后,孩子会更大声地哭来寻求帮助,这是人类幼崽的求生本能。但是,如果这样也得不到回应,惊恐的神经模式就会被刻进了孩子的神经系统中。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有这么多焦虑的人,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孩子被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对世界的反应模式,这种反应模式从幼年就形成了。
许多父母有一种观念,就是认为孩子哭了,把孩子扔在一边不管,可以让孩子更坚强,要不然孩子会用哭作为手段,然后被宠坏。
你知道这种观念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吗?
这个观念颠倒了因果,它认为孩子的行为有问题,需要被修正或控制。
但真相是恰巧相反的。如果在孩子无助、难过、或身体不舒服而哭时,你能抱起孩子, 你就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消息:
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你不必为了任何事情焦虑。你需要什么,都可以直接告诉爸爸妈妈。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精神分析师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Siegel)博士在他的关于心智成长的书《心智成长之谜》里论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实会依据大人成熟心智来发展自己稚嫩的心智。

如果成年人展示出来的是冷静的、充满爱的行为,孩子会将这种行为下载到自己的心智中。随着他慢慢长大成年,他自然而然就会让自己长成一个成熟的、能好好照顾自己的成年人。这是个非常自然轻松的过程,不需要大人费尽心机去教孩子怎么独立。
如果我们能好好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就能从婴幼儿和童年的那种无助的状态蜕变为成熟的大人,他们自己就有能力发展出自我调试的能力、与冷静而自信的人格。
反之,如果孩子哭了,你不去抱抱他,那你就是在向他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世界就是冷漠的,你是孤独的。然后,孩子就会将无助、孤独、恐惧刻进自己的心智中。这就是儿童焦虑形成的过程。
最后一个问题,成年人要怎么平息焦虑呢?
这里提供一个快速简单有效的方法——坚决果断地换一个视角来看世界。用当下的视角看,不要有过去心和未来心,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这一刻,只有这一刻是你真实拥有的。
当你能完全安住于当下时,你会立刻与自己的身体感受链接上,也会与他人、与万物产生链接,你会开始察觉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与美好。
比如:脚踩到了一片落叶发出的松脆的声音,火红的夕阳静静地亲吻着地平线,初秋的风,柔和得仿佛不属于这人世间。
如果你换一个视角,能来到当下,你的神经不会再紧绷,就不再焦虑。
希望大家都不再焦虑,希望成年人的焦虑不要再一代代传下去。
本文视频版内容请点击链接:http://xhslink.com/ZqVw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