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建筑本硕,兼职心理咨询师,进入建筑领域12年:能跟我聊聊你为什么抑郁了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建走偏锋 ,作者LORI


小编导读
三十而立,你期望过自己三十岁,甚至四十岁后的人生吗。褪去学生身份的印记后,我们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如何权衡,如何选择,是每一位初入社会学子的迷茫。
听一听这些30岁+的前辈们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暂时放下焦虑,对前方的道路有更清晰的认知。

LORI
#BG
2010-2014:同济大学建筑学本科
2014-2017: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
2015:德国一学期交流
2019-今: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在职研究生
#工作
2014-2015:某外企、导师工作室实习
2017-今:某大院普通一注建筑师
2022-今:兼职心理咨询师
进入建筑学领域十二年,我抑郁了
我感到抑郁的开始,是在建筑设计行业里意识到自己能力边界的时候。过去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个想象的、虚假的自我:一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完美的建筑师的形象。
在同济的建筑学教育里,老师鼓励大家去做很多创意性的设计,要向很多的大师看齐,我们会去学习这些普利兹克奖大师的作品,每年也会有很多大师来学校里面做讲座,可以看到他们的种种励志的成就和故事。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假象,好像我们这些被精挑细选进入这所学校,学习建筑学的人都应该成为某一类的大师。同济甚至有所谓的大师班,似乎我们按照学校的教育路径走下来,我们就有能力成为大师。只不过一旦这条应该的路径给出来了,我们很容易就会用那个标准去看自己:只会看到自己的短板,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停地鞭策自己Pua自己,同学之间也会互相的卷。
不过在学校的时候,我们还有机会去尝试各个建筑学的实践方向,不得不说建筑学学科的学习还是很有趣,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很多新的观念和技能,也会被很多前辈、老师和同学激励到,所以属于痛并快乐着的状态。

图 / 我的毕业设计
学校教育让我对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有了很高的期待值,而当我发现自己可能无法实现当初的期待时便承受了很多痛苦。进入工作后这种痛苦越发明显了。
我一直是立志做一个好的建筑师,当我发现我实习中缺少后期经验会影响到做设计的时候,我想我就先到大院来学习一下一个完整的建筑是怎样从开始到建成。借由两个项目的全过程经验,我用两年的时间拿到了一注,第一年就过了8门,虽然一注一直说是很难考,但我这种情况在我们院还是蛮常见的。
可是,考完了一注以后,我成了法律意义上认可的建筑师,我反而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很多设计决策出自于我跟业主、跟领导、跟机电、跟结构的博弈之中。我们这行常常有一句话说,建筑是戴着镣铐跳舞。我感觉这镣铐过重,我甚至跳不起来了,很多决策和我对设计的想法有很多偏差,感觉自己是一个工具人而已。很多IT从业者笑称自己是码农,我真的感觉我们就是图农,是图纸的生产者而已。
第二个感觉痛苦的原因,是精神和身体的劳累。
我在设计院加班的那一两年,因为完全饱和的工作和高度的精神紧张,我也没有学会劳逸结合。所以我失眠的情况越来越重,甚至尝试晚上喝酒,然后把自己灌晕来强迫自己睡着,可见当时的我失眠已经严重到病急乱投医的程度了。失眠愈演愈烈,它影响到了我的认知,我开始会去挑刺,就这行本身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了,我还会对别人也产生很多“应该”的想法,对别人也有一些条条框框的指责,所以当时的人际关系也没有处理的很好。
第三个就是大环境。
在我工作的这几年刚好就是地产高周转的这几年,连我们的领导都说之前的项目都是大家可能一年就做一个,就去做精品,但现在不会了。现在业主也会不停地卡节点,而且要求很高,只要稍微有点什么东西改了,业主也会很炸毛。所以焦虑是从地产从整个行业一直蔓延过来,蔓延到领导,蔓延到整个设计院上下每一个干活的,甚至蔓延到你我的薪资上,这几年都没有涨过工资甚至降薪的情况应该还是很普遍。
所以说,学校的教育和真实的建筑师实践有很大的差距,我相信我的经历和感受是很多共同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的伙伴们都共有的。
这种种的原因,自己身体上的、对建筑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对人际关系以及行业的一些失望,包括我跟我先生那个时候也会有一些争吵,他的压力也很大,最后就会形成了一个比较激烈的极性事件。然后我先生就带我去了精神卫生中心,在那里做了一系列检查和谈话,确诊我患上了抑郁症。
跌到了谷底,就不会再往下跌了
我对抑郁症是有了解的,但是当它真的变成白纸黑字告诉我的时候,也需要一定时间来接受。但生病有一个好处就是突然一下我就可以休息了。就好像是一个一直紧绷着的弦,它突然断了。它既然断了,就让它在那先躺一会,再想怎么续上的问题,当然单位的领导对我也很好,非常地理解我,给我一段休息的时间。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妈妈也赶过来照顾我。休息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纠结了一下要不要吃药的问题,然后开始看心理咨询,又看了很多书,去了解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慢慢走了出来。

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
可能有人到了这样一个境地,会觉得我好绝望好孤独,我在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身边什么人也没有。幸运的是当我意识到我真的已经到了抑郁症的程度,我反而觉得它是一个开始,就好像你跌到了谷底了,你就不会再往下跌。我已经在谷底了,那我接下来就只会往上走,所以我觉得正视这个问题其实正是变好的开始。
真的很感谢那个时候身边的家人、朋友,我的领导、同事,包括我的导师那时候也来安慰我,也很感谢那个时候的自己,没有放弃我自己。
卸掉枷锁后,我看到真实的自己
在停下脚步的那一个月时间里,我突然看到我为建筑学真的放弃了很多我想做的事情:我看到我在大学里不曾参加的大学社团和活动,我也看到我几乎没认识什么其他院的朋友,我们就是在不停地赶着大作业、上着课、刷着绩点,还有上班以后也是满脑子都是工作。这个建筑师的枷锁,是我自己戴给自己的。
研二的时候我曾经在德国交换了半年,我看到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小伙伴他们的生活状态,不焦不虑,不骄不躁,就慢慢地做自己,很多人二十八九岁还在读本科,同时读很多学位。

图 / 在德国我居住在一栋和外国学生同住的共享公寓里,看到了许多种人生的可能,共享公寓也成为了我硕士论文的选题
我很欣赏他们的状态,这是一种很有安全感的生活,同时能够真心的投入而不是被焦虑挟持的状态。
在那样的国度里面,建筑师的工资和在便利店收银的工资是几乎一样的,但他们的生活也很快乐,他们也不问家里面要钱,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在保障着他们,他们可以学着喜欢的东西,做着喜欢的研究,也有明确赚钱的兼职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我也看到了那段时间我还依然在做的事情,就是关于心理学。其实我大学时有些完美主义拖延症,通过看心理学的书我把自己治好了,现在效率很高,目标性计划性极强。同时,我一直参与志愿者、支教、辅导员等社会服务性工作,这些事给了我很多助人的快乐。

图 / 毕业时,我拼了张LOVE合照纪念自己的服务工作,分别是班级文化衫、云南支教文化衫、小班主任文化衫和院庆文化衫
想通过助人创造更多价值,我成为了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和助人行为带来的满足感,是我选择从事心理咨询师的原因。在高三选择专业的时候,考虑到了我跟不同职业的匹配性,当时我的选择就是两个,心理学和建筑学。即使没有外在的奖励,我也会去坚持做这种好像没有任何物质回报的事情,而且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满足。
所以我去读了心理学的在职研究生,一方面是为了圆我18岁未选择的梦,另一方面,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基础学科,很多理论和实验涉及到职业发展和人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依然在做着我的本职工作,变得比之前平和很多。
其实,一个人的价值和工作能创造的价值不是完全等同的。我慢慢看到一个真实的我自己:有着出色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愿意共情别人、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当我把想做心理咨询师的想法告诉朋友时,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支持,反而有点争吵。我当然知道他们是出于关心我、为我考虑想要劝阻我。因为确实这两个行业完全是不相关的,就算我已经学习了这么久,加上要做一个心理咨询师,前期的投入会非常大,需要不停地花钱去做培训,接受督导,之后还不一定会有这样的一个相应的回馈,而它本身的助人情结又可能会变成我逃避现在工作的一个借口。但我觉得成为咨询师是可以实现的,好像是我的本然呈现的一个状态。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每天坐在电脑前,协调和画图。
我相信,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转行是一个需要勇气、智慧和韧劲的决定。聊到最后,我反而更坚定我的想法,这种坚定在于我很清楚这是我这一生想做的事,就像我之前说的建筑师需要统筹很多人的想法,它是一个协调的产物,是一个妥协的产物。那天晚上我发现我在我自己的人生设计上,我不想再为别人妥协了,我想为我自己负起全部的责任。
所以明白了这个之后,我能从朋友的关心和意见中看到真正有助于我这条路的一些思考,一些建议,我开始发起了公益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学习到的技术帮身边的朋友去做了一些咨询,反馈还是很好的。因为我曾经陷入了抑郁症状中,我知道那个感受是什么,所以我不是只用书本上的知识点在套用,我可以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我也曾到过那里,现在我也好好的,那样的支持是非常大的。
所以目前的我是一个兼职心理咨询师的状态,在主业中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延续以往的职业态度,敬业负责即可。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设计其实也是通过技术来帮助业主和使用者,这个和咨询师在很多地方也是很相像的,只不过建筑处理的是人的物质空间的问题,而心理却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空间的问题。
转行不是一个裸辞就可以解决的事
公众号上很多分享是来自已经转行之后的小伙伴,告诉大家“我转到了一个很好的行业,这个行业是什么”。但我相信更多的人是在这个行业里很痛苦很难受,我也知道现在不行,但是你让我去转,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拖住我的脚步。
想告诉仍然在迷茫、困顿中的朋友们,都会走出来的。给我们自己一段时间,3年也好,5年也罢,去让自己慢慢的去转,不要急,对自己耐心一点,人生路那么长。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走出来,欢迎你跟我聊一聊,希望可以让你更加安心一些。
最后,祝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哈佛幸福课》里有提到,幸福的生活是快乐感和意义感的结合,我也认为我们这一辈子所追求的幸福,仍然需要意义感。但是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它经由每个人对他的生命进行二次创造得来的。祝愿大家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也非常欢迎大家和我预约心理咨询,目前我刚处于起步阶段,半公益性质,预约方法在我的小红书。)

- END-
撰文:LORI
编辑/校对:小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