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程朱“诚敬”与“集义”(一)
一直以来,对理学中的“敬”理解得比较浅近,对其所代表的含义基本停留在“恭敬、敬畏天命”等解释之上,也由此而苦恼于无法对“敬”进行更切实具体的实践。直到学完了《二程遗书》第十五卷,经过一定的思考和实践验证、总结完善之后,才有了一个对“敬”的全新的认识。而要真正地全面地认识和实践“敬”,则亦离不开对“诚”和“集义”的认识和实践,所以此文将浅谈一下这三者的真义与彼此间的关系,可能会限于篇幅与精力学力,会分成多个部分来陈述,今天先讲第一部分。
一,“敬”的初义
我们首先来看看伊川是如何具体解释“敬”的。
伊川曰“学者先务,固在心志。有谓欲屏去闻见知思,则是“绝圣弃智”。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是须坐禅入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唯是在人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有主则虚,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今夫瓶罂,有水实内,则虽江海之浸,无所能入,安得不虚?无水于内,则停注之水,不可胜注,安得不实?大凡人心,不可二用,用于一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也。事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乎?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不一则二三矣。言敬,无如《易》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义。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但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二程遗书·卷十五)
伊川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所以,敬,就是主一。而这里的“一”是指无适。我们来探究一下具体的意思。“主”有很多种意思,这里的“主”是持守的意思,主一即持守一。而一,即无适是什么意思呢?适是往、去的意思,无适,就是无往他处,即是指心或思虑别跑去其他地方。又说“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义”、“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如此,主一(无适)的意思就基本清楚了,大致就是“持守一心,专一于当下一事之中,心或思虑别跑去其他地方,使内心正直,不要有妄念私念,不要违礼悖理”的意思。其中,前半句“持守一心,专一于当下一事之中,心或思虑别跑去其他地方”是要旨,是元义,后半句“使内心正直,不要有妄念私念,不要违礼悖理”是引申义。只要做到前半句,后半句自然就做到了。但是,是否“主一(无适)之敬”的真正的精微的含义就是如此呢?
二,“敬”的真义
对此,伊川又做了解释。
伊川曰“闲邪则诚自存,不是外面捉一个诚将来存著。今人外面役役于不善,于不善中寻个善来存著,如此则岂有入善之理?只是闲邪,则诚自存。故孟子言性善,皆由内出。只为诚便存,闲邪更著甚工夫?但惟是动容貌,整心虑,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则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学者须是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二程遗书·卷十五)
这里说到“动容貌,整心虑”,则是敬之事,敬之用,如同上一段落说的“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而我们现在要探究的是“敬”之真义,敬之体。我们看到,伊川说“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则只是内”。其中“既不之东,又不之西”、“既不之此,又不之彼”都是在说无适,即心或思虑别跑去其他地方。而“如是则只是中”、“如是则只是内”,即是说无适是中,也是内。这代表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是性之体,是心不接物而不动,即静的状态(可参考我0911所著《浅析朱子“心统性情”》一文,下文谈及“情”时亦如此)。若如此,难道“主一”只是指静的时候吗?如果只是指静的状态,那么主一之敬岂不是变成主一之静了?岂不是狭隘局限了?自然不是的,这里说的“中”,包含了“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情之用,是心接物而正动的状态。为什么这样说呢,伊川是这样解释的。
伊川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只是言一个本体。即是喜怒哀乐未发,那里有个甚么?只可谓之中。如《乾》体便是健,及分在诸处,不可皆名健,然在其中矣。天下事事物物皆有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非是谓之和便不中也,言和则中在其中矣。中便是含喜怒哀乐在其中矣。”(二程遗书·卷十七)
中是体,和是用。中在和中,体在用中,故和亦中,用亦体,是说和包含着中,用包含着体,伊川说的便是这个意思和规律。体在用中,同理,理一在分殊(之理)中,忠在恕中,诚在敬中,约在博中,一在贯中,都是一以贯之的。用包含着体,亦同理,分殊(之理)包含着理一,恕包含着忠,敬包含着诚,博包含着约,贯包含着一。
所以“如是则只是中”,既是指中,又是指和。是说主一无适,是指不接物之静时,心或思虑别跑去其他地方,持守一心不动而不偏不倚;接物之动时,心或思虑别跑去(除当下一事之外的)其他地方,专一于当下一事中,心正动而无过不及。
现在,“如是则只是中”的意思应该比较清楚了。那么“如是则只是内”是什么意思呢?
内,即是说心在腔子里,不在腔子外,是指心循理而不放,不从欲而放,所以在腔子内。因为心主于理则在内,主于欲便在外,这里的“主”是主宰的意思,分别是说心为天理所主宰,便心循理收敛而在腔子内(不接物之静时,循的是理一;接物之动时,循的是分殊之理);心为人欲(私念)所主宰,便心从欲放失而在腔子外。其实,这个意思,已包含在“如是则只是中”了,或者是说是对“如是则只是中”的总结。
至此,“敬”之真义,我们可以相对全面的准确的精微的描述出来了。敬,即主一(无适),是指人在不接物之静时,心或思虑别跑去其他地方,须持守一心(心循理一而不动,以至无所偏倚);人在接物之动时,心或思虑别跑去(除当下一事之外的)其他地方,须专一一心于当下一事之中(心循分殊之理而正动,以至无过不及)(如此,动静之时,皆循理而不从欲,心收而不放)。
我们可以看到,“敬”之真义,其实就是“致中和”的工夫和方法,也是慎独涵养的工夫和方法,所以程子说“涵养须用敬”、朱子言“居敬”,而其要旨和著力处就在于“无适”,它是入敬居敬之机。虽然说“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但实际上是须先无适而后主一,能真正做到无适,也就能做到主一,也就自然能做到居敬而动静皆循理去欲了,也就能做到慎独而“致中和”了,所以“主一无适之敬”是更具体更具有实践性的。从小处来说,日常生活中的熬夜,拖延,倦怠,刷手机等不自律或违仁之错事,如果能居敬,自然就不会再犯了。
三,结论
认识了“敬”之真义之后,是否就能实践而不失败了呢?或许可以吧,但就我体会而言,还不能。为什么呢?因为还存在一个“志”与“气”的问题。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又曰“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志率气,“志至焉,气次焉”,所以善志率善气,恶志率恶气。而按照“理一”,有善必有恶,无恶则无善(可参考我0918所著《浅剖程朱“穷理说”之正确性与实践性》一文),所以天理可存,而人欲无法尽灭,因此人必有恶志,故虽圣人亦一生战兢。人有恶志时,便生恶气,而人常常苟且逡巡,不能在恶志将萌初萌时旋克去,以至恶气滋长,此时人便已沉溺于私欲而无法自拔了,此时想要实践“主一无适之敬”必然是失败的,此时想要循理去欲自然也是不可能的。我想各位学友包括我自己,都应该有所体会。那么如何去做呢?
想要克此恶气,则必须先养得浩然之气;而想要养得浩然之气,则必须先事事集义。这就是所谓“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其中“集义养浩然气”之义理(而“敬之主一无适”与“集义养浩然气”又有一个相辅的作用),与“诚”的内容,我会在下一部分中再做陈述。
欢迎同好学友探讨与指正!
© 本文版权归 Ringosun1130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