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大道
年复一年,夏天来了又去,就像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开始和结束时刻的情景总那么的相似,以至于让人分不清此刻是开始还是结束,加之年纪越长,越惊慌于时光的匆匆,因此总不忍浪费无时无刻不在流逝的一分一秒。

端午又去了桐那儿,其公寓位于南山核心区,五十多层数千间四四方方的小房间堆叠在一起,看起来很壮观,但也让人感到十分压抑。无数的年轻人居住在这里,每天上演着柴米油盐、爱恨离别,但他们无一不是过客,一段时间后,关于他们的故事都将渐渐淡去,最终什么痕迹也不会留下。(但换个角度,难道不是只要存在过就足够了吗?)

即使是这堆叠得密密麻麻的小小公寓,一个月租金就四五千,更别说外面租金轻易破万的整房,在此居住年轻人们真的认为他们最终能在这里留下来吗?相信他们都清楚自己终究是不得不离开的,目前之所以留在这里,或许仅仅是离不开大城市的便利与亮丽,或许是在这里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不在乎最终结果如何,只为凭自己的努力能有所成就,不在年轻时留下遗憾。又或,他们有着如《黄冈竹楼记》中“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的豁达,人生不过来来往往,身在何处,何处即是家。
我们正青春,无论接下来的路是光明还是黑暗,每一刻的微光都将鼓舞我们奋力前行。

关于夏天,你脑海中与之关联的是哪些词呢?于我,炽热、光亮、金黄、活泼、热烈、希望、生机、迸发、活力、绿色、馨香、沁凉、欢笑...等等诸多美好的词都与夏天有关。夏天,让人不禁感慨道:“生命!生命!热烈的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变化,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身体上。

一周末和波去了大梅沙,天气很好,站在沙滩上一眼看去全是密密麻麻的人,水中的人们挤在一处,真像下饺子一样。

虽然很想下水玩儿,但由于没穿拖鞋,又懒得脱鞋,就只站在沙滩上看波玩水。
海浪一浪一浪地扑在沙滩上,激起无数白色的浪花,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的大海、蔚蓝幽深的大海,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头扎进去,与巨浪搏击、同鱼儿遨游。

海浪裹挟着沙砾翻滚,我们也如同沙砾般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不停地翻滚前进。但与沙砾不同的是,我们有着主动性,可以选择是争去作那浪尖的沙砾,还是甘作底部的泥沙。

一父亲带着孩子玩水,看到此景我也想带妹妹来海边玩,或者过几年,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和我的孩子一起玩水,那一定很有趣。

人们站在步道上望着远处的海平线,他们此刻在想什么呢,是感慨海洋之广大,还是感叹自身之渺小?

海中一小岛,真想上去攀爬岩壁。(要身子有小猴那样灵活就好了)

之后本计划去爬马峦山的,但到山脚下后才发现天色已晚,等翻过山就天黑了,于是作罢。往回走时,远处迎面走来大概是散步的一家人,一对中年夫妇在后面走着,两个年轻女孩走在前面。往前看路时只看了其中高个的女孩一眼,目光就被吸引了去,不自觉地一直看着她,一会发现我在看她后,她也一直看着我,直到走近时,那女孩抿嘴莞尔一笑,那纯洁温柔的笑容永远地刻在了我脑海中,过后许久仍浮现在眼前,仿佛整个世界都蒙上了一层玫瑰金色的薄纱。她为什么而笑呢?不必去追想,仅拥有她微笑那一刻的温柔美丽就足够了。
又一周末,正睡懒觉,小朱打电话问要不要出去玩,于是赶忙起床收拾收拾出门去。
快中午时到达大鹏半岛,远处海中漂浮着一主体为砖红色的小屋,在蓝色的大海中十分亮眼。

到了海边,小朱脱了鞋下水摸鱼。因为是临时起意来的,这次又没穿拖鞋,因此我只站在岸上拍拍照。
天上一大团白云像是从海面喷涌出的一般,应是海面的水蒸气汇聚而成的。

快离开时看到有黑色的鸟在天上盘旋着,肉眼看去只有一小点,还以为是黑色的海鸥,后来才知是鹰。一直以为鹰只会出现在山林中,在海边见到鹰还挺让我惊奇的。

前面去了这么多次海边都没下成水,心里一直挂记着,终于在九月中旬(再拖就到冬天了)准备好装备再次去到大鹏半岛。
小朱一直想着要去《美人鱼》的拍摄地看看,于是首先去的是最南端的鹿角悬崖,这里的水十分清澈,真想下去潜水啊!(没找到能下去的地方,但看到有两三个人带着潜水装备在海面玩)
【,时长00:18】
小朱叉着腰看着下面,大概是在感慨:这水真他妈的清澈!

这妖娆的姿势,让我想到八九十年代一些广告中“搔首弄姿”的女子。

接着走到《美人鱼》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悬崖洞口那(视频前半段),挺让人失望的,就一小小的洞,没有电影中看起来那么大,还不能下水玩,不过这里的海景十分美丽,也算没白来一趟。
之后去到上次去过的一浅滩下水玩,见到了好几种海鱼,印象深刻的是浑身透明,只背部有一黄色囊状物的鱼,十分漂亮,此外还有小丑鱼(视频后半段)。在水里想抓鱼的,自认为游速不算慢,但没想到小鱼们游得更快,手快要碰到时就箭一般地冲出去了。
【BrillerXQ】
七八月时常下暴雨,下雨时向远处看去总是雾蒙蒙的,想起“山一重重、水一重重”,不免有些许伤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山一程 —— 纳兰性德

总说风雨过后有彩虹,果真不假(虽然是在风雨后许久才出现的)。

一晚出去打球时看到天上有飞行物,以为是流星,赶忙拍下来发了朋友圈,却被指出飞这么慢的不是流星,后查了查,果然不是...... 可能是飞向南海的真理之剑吧。
【,时长00:17】
前段时间南山博物馆有“永恒的面孔——古埃及的黄金木乃伊”和“微观之作——英国V&A博物馆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两个展览,看了介绍后十分心动,本想让在重庆的家人过来一起看的,可惜他们因为疫情不敢出远门。
因为很难预约到门票,波先我几天去看了展览,对我说展览并不精彩、让人失望、最多半小时就能看完之类的话,但我不以为然,仍充满着期待去看,实际感觉还不错,尤其是“微观之作”,其中有不少让我喜欢的展品。
首先是第一层的“微观之作”展览,展品大致有:金银器物(多为镀的)、陶瓷、微型马赛克等几种类型。
拉法耶特大金杯,金杯正面写有“LA FRANCE AU G?????? LAFAYETTE”(看不清第四个词),似乎是纪念美国独立战争中有突出贡献的法国人拉法耶特的。

船形杯,真用来喝酒的话多不方便啊,作为玩具或摆件还挺好的,若拿给小时的我,定会总也玩不腻。

海螺杯,这么大又这么漂亮的海螺壳很少见,质地有点像犀角,又有点像玉石,但觉得金属饰物及底座很难看,可惜了。

鹰形杯,棕色的是椰壳,雕刻很精细,但总觉得它的眼睛和耳朵怪怪的,如果把宝石的长轴旋转为斜向前下方,鹰的眼睛看起来会不会更犀利呢?

特威代尔表彰纪念物,懒得去查是纪念的什么,看这情景,猜想可能是纪念一次猎杀动物数量极多的狩猎活动吧。

动物的形态刻画得十分生动,鹿在鬣狗的包围撕咬下想要挣脱而又绝望。

背身及杯盖柄由山羊角雕刻而成,只觉杯身描绘的场景有些野蛮,更喜欢杯盖上一人抱腿看向远方的的情景。

摄政时期风格多叶枝状大烛台,一眼看去感觉很精美,多看会儿就又嫌装饰过于繁杂,但再看会儿就又觉得也还算好看......

多层饰盘,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放水果在上面怕它承受不住,放糕点的话盘子是圆底的,也不适合放糕点,或许只能用来作装饰品吧。

银汤盆,连盛汤的盆子都做得这么奢华,实在没必要,只觉得用这盛汤的是个暴发户,或许用来做盛圣水的容器比较合适。

茶叶套罐,镜面中一小鸟衔着一片叶子(应是茶叶),精巧雅致。

茶壶,底部有加热的底托,在园中坐躺椅上看书,旁边桌上放有这茶壶,随时都能喝上一口热茶,真幸福啊。

便携式烈酒瓶,镜面的瓶身,真怕一不小心磕花了,当时是怎样把金属表面做到如此光洁的呢,是电镀还是手工打磨?

梳妆用品,猜测从左到右分别是:镜子、唇膏、掏耳勺、眉毛夹、粉盒。

好像是鼻烟盒,盒身印有地图,中间写有“THERTRE De La GU????”,意为XX剧院,可能是某剧院带有广告的赠品吧。

一些精美的鼻烟盒:

印有人像,可能是国王的像,用来送给贵族们,也可能是盒子主人的像。

嵌有水晶,在灯光下闪闪发光,甚是华丽,或为女士用。

制作精美,吸烟后还能拿在手中细细把玩。


最喜欢的几个鼻烟盒之一,表面似乎是透明珐琅,应是内侧雕刻出内凹的图形后洒上金粉制成的,可见动物的毛发丝毫毕现,令人赞叹。


蓝黑色的画面,阴郁而又平和安宁。

一群可爱的小狗,它们是这盒子主人的宠物吗?

似乎是绿玛瑙材质的,外周嵌有粉水晶,在灯光下晶莹透亮的,这造型的鼻烟盒适合充满少女心的妇人。

玳瑁壳材质的糖果盒,十分雅致。

珍珠母贝材质的盒子,适合雍容华贵的夫人或追求雅致的年轻女子。

主体由水晶和半透明珐琅组成,个人觉得若去掉蝴蝶会更好看。

规则的几何图形,其主人或许是一个严肃的人。

花鸟图案柜,一眼看去觉得略显俗气,但细看就又觉得有点好看。

最喜欢的盒子之一,站在展柜前看了好久,特别喜欢图中的女子,优雅、白皙、丰腴。

一些微型马赛克作品。微型马赛克是通过将不同颜色的极细的玻璃丝镶嵌在一起组成画面的工艺,一小幅画往往需要镶嵌成百上千根细丝,极其费工费时。


玻璃丝的颜色有限,而画面需要颜色过渡自然,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不同颜色的玻璃丝熔融在一起调出需要的颜色。

从正常的距离看去,根本无法分辨出这是微型马赛克还是普通的画作。
颜色柔和、明暗过渡自然,就像照片一般。


特别喜欢这三幅作品描画的祥和安宁的场景。



圣彼得大教堂内部,雄伟宏大,看着画面就如同亲临现场一般。

彼得霍夫宫盒,金光闪闪的,顶部嵌有湖边乡村小屋的微型马赛克,前部嵌有四幅赤身小孩的图,应是想体现童真、纯朴的感觉。

“视觉盛宴”金盒,展览介绍还特意放了一段采访作者的录像,介绍了作品的制作过程,但我却没看出这作品想表达什么,并不觉得好看。

看过第一层“微观之作”的展品,接着去到第二层”永恒的面孔“埃及木乃伊的展厅。
阿尔特米多鲁斯木乃伊,与想象中的不同,木乃伊并不只是用布包裹着的,外层还有石灰似的材质包裹并绘有图案。可能不同时期的木乃伊制作方式不同,有的是用可干结的材料包裹住整个尸身,而有的则会用石膏、布块和木头似的材质盖住尸身。

从侧面的破损处可以看到包裹尸体的布片。

年轻女孩的木乃伊裹尸布,从固裹尸布的样式可推断其主人或为贵族。

面具,面容安详、装饰华贵,从此也可推断出其主人在当时的地位如何。

其他一些面具。

上图左首面具头巾带上的图案。

胸部盖板,从这几个展品可看出古埃及多用红蓝黄三种颜色对称的几何图形作为装饰图案。

年轻女孩的木乃伊盖板,同样应是贵族,普通人或奴隶通常只是用布片简单地包裹,而上层阶级会通过盖板来显示其身份地位或表达对逝者的祝愿。

伊索斯女性木乃伊,上半部的石膏是镀金的,下半部裹尸布上绘有埃及神祇的图样和象形文字。

画像残片,可从中了解古埃及人的样貌及服饰特点。(画中女子面容稍阴郁,显得楚楚动人)

另一画像,没想到那时就有齐刘海的发型了。

儿童木乃伊。

这个木乃伊特别突出了乳房,或许这是逝者最明显的特点吧。

残破的木乃伊,可从中大致了解其构成从里到外分别为:尸体、亚麻布、石膏。

除木乃伊外,还展览了一些古埃及文化相关的东西。
麦罗埃陶罐,左边个的雕饰让我想起罗马斗兽场。

希腊文石碑,完全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大概是祭祀、神祗之类的内容吧。

骑马的哈波克拉特斯陶像,哈波克拉特斯是古希腊神话人物之一,被古埃及人视为每天早晨升起的太阳。

骑鹅的哈波克拉特斯陶像,咬手指头大概是他的标志性动作。

绿玻璃瓶,很难相信在那时就能制作质量上等的玻璃制品了。

账本残篇,纸张似乎是用芦苇纤维制成的,记录的好像是商店交易之类的信息,对学者研究当时的经济、技术、文化等特别有帮助,但在我看来不过只是些琐碎的东西。

每次去博物馆或美术馆,都会想要拥有其中的一些展品,梦想着自己有几个大大的房间,把不同种类的艺术品分门别类地收藏在不同的房间里,然后不定期地拿一些放在客厅、书房中作装饰或把玩。不过,都只是幻想罢了。
近两个月总浮躁易体乏,一直找不出原因,这几天才发现可能是工作压力大了。在中学阶段也这样,自觉心态很好,但细想起来,潜意识里却一直在为各种学习、工作上的事情担忧,使精神状态不佳、思维迟缓。时常内省,除了反省做过的事,也应审查未曾表露的微妙思想,如此才能不断改善进步。
虽然工作有些压力,但仍喜欢现在的工作,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想要掌握更多的工具、获得更多的经验、学会更多的方法、对行业有更广的了解,但每天都是还没做成什么事就结束了,如果不是身体吃不消,我能连续 24 小时埋头在工作中。
除了工作,玩乐当然也是永远不会觉得腻的。每周都会定期去打羽毛球,我们几个几乎每次都是整个球馆最后离开的。我虽然技术菜,但仍能从被“虐”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因为我在不断地提高。
下面视频是上周二打到十一点过,小朱和G都累得快走不动了仍要打球时的对局,下来后小朱说累得脚都打颤了,但仍感觉不过瘾。
【BrillerXQ】
看到他俩对局时就想到:年轻真好。年轻真好,有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力、恢复迅速的身体。年轻,意味着我们拥有无限的活力,也将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洒满金光的前路等待着我们去开辟、踏足、探索,我们,正年轻!
感谢读到这里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