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协笔记第四十七:维托与阿卡多
在古典小提琴的世界里,恐怕最有代表性的名字就是帕格尼尼。不过,当细数到诞生出诸位大家的学派,在现代,则是法比学派、德奥学派和以人名为招牌的奥尔学派更常见于口边、笔端。而意大利,似乎光芒就被盖过了。
关于意大利的小提琴家,先前已写过了坎波利和弗兰切斯卡蒂(https://www.douban.com/note/97304145/?_i=4380657HZDA8eQ),这次又是两代意大利小提琴家的相会:这两位里,阿卡多是更著名一些的意大利小提琴家;Gioconda De Vito(下文作“维托”)则后来入了英籍。
时间上比较是:
1、维托:1-25'37;2-10'44;3-9'40;
2、阿卡多:1-25'49;2-9'53;3-10'31。
首先是维托版,乐队指挥是G.L.约胡姆。看介绍是1954的现场录音转制,音效不算太好。
此版有人评论为“东北大妞”,我差点被误导了印象。实际上,她的音色风格算得上是标准的优秀音色,发音和揉弦方式听起来似乎要比同为女小提琴家的玛芝、莫里尼要现代一些(但玛芝晚生于另两位);若论“力量感”我也觉得稍逊于莫里尼、韩德尔和内弗。总体大概揉弦适中(应该说变化也算比较丰富的),干脆清晰,算是清丽动人。似乎有那么点像威克斯,但我感觉威克斯的技术要更强悍精细些,曲目也更广泛。维托似乎偏爱勃拉姆斯,不过实际上她与富特文格勒的那版勃小协给我的印象未足够深刻(我还看到一版与P.v.Kampen的,但没听过),相比之下还是奏鸣曲好感更多些。
这版相比阿卡多版,对比感是相对突出的:它并不像是一个华丽雕琢的花瓶,而是一件有实在内容的物事了。若放到其他“很优秀”的版本中间,演绎方面说不上有多么特别、个性之处,听起来都非常恰当;但起码是每一部分都交足了功课,并没有以下阿卡多版那种把精致浮于表面的感觉(犹豫良久换掉了“精彩”,那一版可称得上“美”吗?)。可以对得起期待、经得起品味。发展部各种层次和运动的处理,显示了非常成熟、自信的演奏状态和把握能力。
华彩是先前未听过的,虽然有点像克莱斯勒版。在华彩这种体裁所必需的技巧乐段之外,演奏中也有着平和、温暖的抒情,颇耐听。
第二乐章,感染力很突出。动人且不止于过于泛滥(而至于音乐停滞)的抒情,保留着适当的流动性,这就避免了落于下乘。此版的第二乐章听起来很容易沉浸其中。
第三乐章的开头,相似的主题处理时可以注意到弓法的变化选择。
这张专辑的其他作品也比较出色,尤其是那首维塔利的“恰空”。
阿卡多这版显然是一整套意大利组合,指挥是朱里尼,乐队是Orchestra Filarmonica della Scala 。
先前其实已经写过一部朱里尼指挥的贝小协(https://www.douban.com/note/638580433/?_i=2392300HZDA8eQ),对比模糊的回忆,就乐队部分而言还是这一版给我的印象相对深刻。不过我也未曾刻意收集朱里尼的作品来听,所以在这里我也很难辨别,是否是指挥的个人风格,抑或是为了配合独奏小提琴而营造的织体和整体演绎风格。乐队部分听起来精致、柔和轻盈而几近透明,粗略印象与马里纳的风格有点相像。
而说起来也有点遗憾,我想想乐队部分印象更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独奏部分过于让我打不起精神来。这部分写起来简直是对形容词和修辞能力的挑战。身为帕格尼尼名家,阿卡多演奏这部作品应该没什么技术难点吧。不过,海菲茨说过,贝多芬这部协奏曲的演奏难度也是很大的(大意如此);那么,至少在我听感来说,阿卡多被难到了硬技巧之外的地方。倒不是说阿卡多演奏出来的声音不好听,只是听的时候声音恰似流水一般走掉,没太多能让我识别、铭记的点。记得第一次听的时候,毫无难度地随意停下走开,心中毫无为暂停而惋惜的波澜,以及为此返回的记挂。“文似看山不喜平”是我时不时会引用的一句话,这个演绎可能会在我作出极大的努力之后才看到些“不平”的地方罢。而且,乐队与小提琴也很少(真正地达到了)做出交流和互动的感觉。整首作品里面,相对较好的是第二乐章。
这张里面的两首浪漫曲,倒是还不错。
现在笔力不逮,我很难形容或者描述何为“深刻”或者“虚空无物”。不过,实际上听了如何,倒是像俗称的那样,一耳朵收货。总是不会缺乏精致华丽但是听过之后毫无触动和印象的东西,正如总会有另外一些脑海里时时浮现和回味的东西。或许有一天,能够补充说完这其中的区别到底会有些什么。
从教育背景来看,维托和弗兰切斯卡蒂相似,看评述说是,兼具意大利学派和法比学派的特点。实际上听起来,我感觉最(符合我想象的)意大利气质的,到底还是要数坎波利。

水的意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贝协笔记第五十三:Gruenberg和Szenthelyi (2人喜欢)
- 还乡杂记之,二?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