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片原野,有烟火和溪流——九月书展回顾(一)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拥有对“艺术和书的联结”的体验。我太想用什么东西把她记录和保存下来,除了机械快门的一瞬,是不是还能有更流动、自由和开放的形式——那一定是文字。
所以这会是一篇个人日记,其次也是我在非虚构边缘的一次执着而不成熟的尝试。会有些自我,大多讲述内容都是源于内心的感觉。(所以称作非虚构其实不太严谨嗯)但会努力让文本之间有更强的故事性,也有我对原始记忆文本进行外延拓展的尝试。
想了很久,这段话应该当前言还是结语。最后还是如此版呈现了。开门见山的坦白算是一场礼貌的问候,只想对自己、对大家都尽力认真且真诚。
这是一个于我而言「非说不可」的经历。
9月9日至9月12日的中秋节,第七届诶笔希艺术书展来到了2022年计划的第二站——杭州。9月16日至9月18日,大屋顶联合做書,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杭州第一届阅读生活节。
而这恰好是我刚开学的两个星期。攒着一整个暑假没能远行而留存下的,以及还尚未被沉闷课业和小组作业损耗的饱满精力,我怀着难得的「尝试发现生活没那么糟糕」的雀跃心情,毫不犹豫地奔向了她们。
今日动笔,距离第一个活动也已经过去了两个星期。她们似乎成为了被我暂存进帆布包而乱缠在了一起的耳机线,当下对着屏幕回溯记忆的过程,就跟站在原地解开让人了无头绪的耳机线一样需要耐心。但解开的过程中,仍会发现左右两只耳机在自顾自地响着美妙旋律。
解放被绑架的生活
今年是abC艺术书展来到这个平凡世界的第八年。第一年的主题是「夢廠」(保留正体字,因为想真实地介绍和呈现也想对,私心也觉得正体字有更丰富的内涵),探索的是作为“艺术”的版画和作为技术的“印刷”之间的联系。以「夢」作为开头,仿佛是一次小心却又充满希冀的尝试。
而今年的主题,是「游牧与想象」。在观展结束的两个星期后回想起来,其中对自由、灵动、想象、开放的呼吁,似乎是对当下束手束脚的covid时代的一种隐秘的反抗。「一起游牧是对当下失衡近况的号召,艺术家们以共识呼唤人与人的重新联结」,abC艺术书展也如是说道。
那天温和的阳光是杭州对酷暑迫不及待的提前告别。三号线终于完工,不用再搭乘在密集车流中夹肩前进的502路公交,就可以直达天目里了。那天我穿了灰色马甲套衫,宽松萝卜裤和浅蓝色运动鞋——一身舒适轻便、只为让自己逛得更久的着装。挎了个优衣库的大号帆布袋,在出行前毫不犹豫地往里面装了尘封半年之久的相机。
为了错开人流,让初来乍到的自己能更自在地探索转悠,我选择在十二点钟的饭点入场。走到检票口,工作人员给我的右手腕系上了入场纸环,并给了我一本地图册子。
在前一天小做攻略之后,我打算坐电梯直达有明显兴趣的七楼,接着从高到低、一层一层楼梯往下走。在脑中继续规划着路线,我一边试图展开地图册,一边就顺势随着人群进入了电梯。
像是走进了灰黑、蓬松、轻飘的充气屋——电梯厢壁挂着的墙布布料光滑、表面被细线分成无数个小方格,小方格内像有充气的棉絮。站在略显拥挤的电梯里,我还是打算收起还没完全展开的地图册。
电梯门缓缓合并,准备上行。没有任何预示地,电梯突然带着我们一群人来了一次原地起跳。大家都带着疑惑抬头张望,“电梯好像出故障了”,靠近按钮处的、挂着工作牌的一位女生说道。
回想起曾经被困电梯的经历,好像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心情平静、甚至觉得有一些有趣。大家沉默地玩着手机,挂着工作牌的女生与敲着外墙试图确认我们位置的工作人员进行着沟通,有人提出要不要放首音乐,有人回答笑着说好。
除了电梯内因空气不流通变得闷热、身上也出了些微汗,眼下发生的看似荒诞又自然的一切,都让我觉得无比新鲜。那些在影视剧中看到过的电梯逃生的画面一一掠过脑海——不会成真吧?
当然不会,这毕竟不是电影。十分钟之后,工作人员撬开了门,我们「获救」了。电梯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其实一直在原地。又回到原点的我们,拿到了工作人员给我们的「补偿礼物」。一只手拎着有些硌手的礼物袋,只得用一只手扭曲地从帆布袋里掏出相机挂在脖子上,对着门口的书展海报按下了快门。转身,我先行走到了二楼。

二楼是一些艺术杂志的展览,另一边是与「艺术出版」相关的理念和书本展示。逛完所有楼层后我才好好地在这里看了看,翻开了几本艺术书,留下了几张照片——一些书,和一些话。

我还是乘电梯先到了七楼。七楼是琳琅满目的文创集市,许多独立书店和独立出版人的作品都聚集在这里。一走进去就被扑面而来的色彩击中。与二楼是完全不同的光景,七楼喧闹、繁杂、拥挤、人头攒动。摊位上是形式各样、风格迥异的艺术家作品,位与位之间你也很难找到一种风格或是主题上的联系。放眼看去是很随心的排列,但具体摊位上的作品或商品的陈设,还是会发现一些心独特的心思。



相比之下,四楼及以下楼层的布展,就显得丰富和巧妙许多。
如今回忆起来,五楼到七楼的集市在记忆里大多已经成为了分布散乱的色块。只记得那里热闹的氛围,各具风格的摊位,和离摊位两米远张望、人多才敢上前假装自如翻阅的自己。但还是对一些停留超过十分钟或者多次折返于此的摊位有很深的印象。
在「山浮士多」前被摊内的男子递了一本随笔。“随便看看吧,这是我平日里写的一些句子。”我恍然接过,翻开。我已经忘了书中具体的语句,但我还记得当时眼睛掠过这些句子时内心的一些感受——写得挺好诶,挺真实的,我也有写随笔,我是不是也可以出本这样的书?(哈哈想得远了)
翻看了摊位上其他写着句子的小卡,一眼看到,「庆祝无意义,解放被绑架的生活」。瞬间觉得有什么滚烫的东西从心上淌了过去。好像一下子听到了缝隙里的声音。把它带回家,这是恍神之后我随即浮现出的想法。
它被我摆在了书桌的台灯下。打开空白文档后,我与它心照不宣地交换了一个眼神。于是顺理成章的,它成为了这一篇章的标题。
在四楼和三楼,有很多动人的东西。好像只用多停留一会会儿,就能从那些手工装帧的艺术书里,感受到轻悄悄从书缝间溢出的、出版人身上的坚持和勇气。是在被「非必要」压抑和训诫而活力渐失的当下,难得澎湃着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还记得走进了一片白洁的区域,脚边分团坐着叫不出名字的绿植,眼前是一大面透明而明亮的落地窗玻璃。被天然的光温柔地笼罩着,迈着缓慢、懒散的步伐,垂眼看见了半铺在地面的灰色布面作品。混沌、灰茫茫一片。


走进细看,发现是由一个个有着植物纹路的方块布缝接而成。乍一看是一片充满未知、不知希望的世界,但仔细却能看到生命的残存和顽固。好像我的生活。当时就这么怀着似懂非懂的想法,按下了快门。

回去查阅abC书展的官方网站,才知道这个作品叫《即时》。
「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植物标本捕捉到了时间的本质」。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呢,电脑前的我突然想把这个问题想明白。
一时间无果。那就就及时享受当下欢愉的一切吧。努力等待解放,继续游牧。

ps:迫不及待就分享了写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还在写!希望有耐心看完这篇随笔的友邻能收获到一些真诚、平静、平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