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点滴(1)
习得性无助
人们的行为是受外因和内因支配的。经历习性无助的人通常是将他们的行为,极端地并且稳定地归结于外因。所谓极端,是因为他们感觉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无能为力。所谓稳定,是说这样的心态不容易改变。经历习得性无助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各种各样健康问题。
习得性无助的一个例子是,被控制的小动物遭受痛苦的电击之后,会变得消极并放弃逃避电击。即使控制措施停止了,有机会逃走,它们也无所谓了,因为它们觉得不可能。
个人感想:
习得性无助往往由极端的外因造成,使得个人对自身可控因素忽略和麻木。这个与个人道德譬如找借口、耍赖有本质的不同。责备和判断没有用,需要了解的是,究竟是什么抑制了个人看到内因并使之发挥作用。按照通常的假定,每个人内心里都想发挥潜能和自我实现。
我感觉一个原因是,当一种有害的外部影响停止时,另一种可能在接替着继续发挥影响。比如,对于正在被伤害、或者正在经历创伤后期应激的人进行道德绑架,要求大度原谅等等。这种道德绑架会加深他人的无助感,令其放弃抗争的努力。话说,这是不是道德绑架的目的,就是不让你拥有一点点希望?
当然,个人对外部环境的内化是更根本的因素。但是,如果不(暂时)隔离外部影响,就无法对内在环境进行清理。就像你无法清洁一个正在注入脏水的水池,就像只有离开一个喧嚣的地方才能感听到自己的呼吸。
据说,自驾周游全国的苏敏终于离婚了。可能一些年纪小的人把旅游当作一件酷炫壮举。对于苏敏来说,这可能是应对不幸福婚姻的第一步。远离了一个让人无能为力的环境,在漫漫旅途中找到了新的活着的方向。内在的动力如同种子一般,就在那里。只要有点机会接受阳光雨露,就会发芽,潜滋暗长。
我在想这算不算一种习得性无助:明明在一种境况中看不到希望,可是看到别人选择离开的话,就进行道德绑架甚至谩骂:要是每个人都像你这样一走了之,那么。。。
还记得很多年前在报纸上看到的游记。作者说,在鸟不拉屎的小小岛国见到练摊谋生的同胞,拥有高学历,清贫,但心态平和。作者感慨,拿出同样超然的心态在国内脚踏实地生活,不香吗?为什么跑到异国他乡去超凡脱俗?
但是,会不会是这样:就是因为有太多这种闲得蛋疼的声音,才让一些人不得不躲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超凡脱俗?至少别人发挥了内因进行选择,并且接受他选择的环境,别人似乎没有什么置喙的理由。
关于好心情
《快思慢想》第五章说,心情好意味着感觉环境安全。这个时候人的直觉会更强,更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但另一方面,警惕性会降低,容易犯逻辑错误。这似乎有一种“死于安乐”的感觉。
相反,心情不好的时候,意味着事情进展得不是那么顺利,感觉到有潜在危险,需要提高警惕性。这个时候,大脑会质疑直觉和想象,将注意力集中在应对感知的危险上来。这个时候我们会和自己的直觉脱节,因为大脑替我们拒绝了直觉。但是这个时候做事会比较冷静,因此容易进行理性决策。这似乎有一种“生于忧患”的感觉。
但是结合起来看,适当的挑战和紧张感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多的正确逻辑。在之后发挥直觉和创造力的时候,我们可以少犯逻辑错误。不过,不要总是歌颂苦难,因为它可能吞噬创造性和想象力。
其实,我自己有一种直觉,就是历经苦难成长的一些人,包括我自己,有一种紧绷感和僵硬感。他们坚韧不拔,一路上过关斩将,却也像无脚鸟一样,不敢放松。他们也不会真正地享受,只是模仿别人的享受形式而不是沉浸在享受当中。而且,他们基本上只敢选择一些所谓“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敢想象以感性为生的职业,比如艺术。(并不代表他们不可能改变,只是需要很多努力去变得温柔和放松,而不是去过关斩将地厮杀。)
相反,那些没有受过太大的苦难的人,可能不那么坚韧强大。但是他们在一般状态下的那种松弛感,创造性,和想象力,令人觉得那才叫活着。
所以我不相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二选一逻辑。我只希望暂时的忧患能提升我的能力,打开一个更大的世界,使我拥有更广阔的思路和可能性。它可以经常发生和不断地提升我,但却不能让我得不到片刻喘息,得不到一点点安乐的回馈。恒久地毫无希望地处于忧患,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也许,死于绝对的忧患或绝对的安乐,生于相辅相成的忧患和安乐。那种长期的既看不到希望也无法左右的忧患,只能让人丧失自主性,患上习得性无助。
(审吧,审吧,别累着。)
© 本文版权归 SiSú (Ψυχη)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SiSú (Ψυχ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工作场合霸凌之后——投诉前 (3人喜欢)
- 面对灾难,看到两种态度 (2人喜欢)
- 做园丁的两天——修剪花草 (1人喜欢)
- 关于心理求助,愿你遇见对的人 (4人喜欢)
- 由AI和绘画所想到的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